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来源:华佗健康网
智库时代 智谋方略 人工智能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

单佳旭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5)

摘要:随着“大数据”“云平台”和“互联网+”的发展,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时代加速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教师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角色等重新界定。教育在受到人工智能的冲击下该何去何从?教师将会迎来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该如何转变角色融入其中,实现教育的变革和创新,走向教育新时代?关键词: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师专业发展;挑战;角色转变中图分类号:G250.72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2-0069-002

一、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的影响

随着“大数据”“云平台”和“互联网+”的发展,人类进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教育也必然会受到人工智能的影响。据英国调查研究显示:在人工智能的影响下对未来的多种职业进行预测,其结果为:电话推销员的淘汰率为99.0%、打字员为98.5%、会计为97.6%、音乐家为4.5% 、艺术家为3.8% ,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教师的被淘率只有0.4%。这不得不引发人们进一步的思考:应具备什么样特质属性的职业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的冲击下“生存”下来?[1]显然,我们从数据分析中可以得出:机械重复性越高的职业越容易被淘汰;而具备社会属性或融入人的审美、情感、心理等职业则恰恰相反,这是人类胜于机器、优于机器且不可被机器取代的特质[4]。回归到教育领域,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在知识内容方面会越来越丰富,在技术层面会越来越成熟,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教师呢?对于这种担心,需要从教育的本质以及人与机器的根本区别等角度考查。学习是一个社会性的过程,面对面的人际沟通和面对书本的学习是可以互补的,却不能相互替代,两者配合好教学才能更高效。即使未来人工智能在知识储备量、知识传播速度以及传授手段等方面能超越人类,但它改变的是传统的教育模式,人类教师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正在加速教育的创新和发展,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诉求,教师必然要对传统的教学方式和角色等重新界定,提升自身的专业发展能力,积极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快速适应人工智能影响下教学环境等全方位变革,更好的达

到人—机共存的理想教育模式,应对人工智能时代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二、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

(一)教学环境的更新

教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环境的支持,传统的学习资源分散无序、共享性差、聚合性差,而人工智能的发展推动了新的智能工具的产生,如智能教学机器人、智能化学习软件、智能化学习平台等等,这加速了泛在学习、深度学习的推进,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学习任何内容[3]。学校不再成为学习的主要场所,学生在家也可以随时享受智能化学习模式,推动数字化教育环境向智能化学习环境的转变。班级也许会从一面黑板变成四面智能化黑板,学生可以分组学习,更加有利于师生互动,教师不再使用粉笔而是被智能化学习工具取代。教学环境的改善、教学工具的创新、教学资源的优化,将有助于教师更加轻松地开展教学活动,辅助学生高效学习。同时,在优质教师资源稀缺的农村,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公平,使每个孩子都能够接受与城市化教育同等的教育水平。

(二)教学方式的转变

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模式,传统的单一灌输方式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主要是被动地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教师和学生是主客体的关系,教学是由教师主导的[4]。但在人工智能时代,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不再局限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只是在学习中起辅助作用,弥补智能机器人在教学中的缺陷,学生也是学习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教师在面对大额的学生人数时,不能做到精确了解到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机,导致每个学生学习的针对性较弱。在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会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制订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变为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教师工作的重点将是推动以自主、合作、创新、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教学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考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一系列智能机器人不具备的人类核心素养[4]。

(三)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等。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除了具备这些基础的专业素养外,还应具备信息技术素养、终身学习素养[5]。

1.信息技术素养

科技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教育,从传统的板书教学到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使我们的教学更加高效、便捷。人工智能时代的校园会更加数字化,但是受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限制,面对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也许在信息资源的选取上相对盲目、辨别意识较弱,但是如何甄选出高效、准确、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信息是教师的一项重大挑战。此外,许多教师对新媒体不敏感、运用不灵活,所以教师必须要增强信息素养意识,与时俱进,具备在无限量的信息中搜索到教学所需的有效信息并能熟练操作。在获取机器教学的反馈后,教师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整合和处理,根据得到的反馈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与此同时,教师要及时与学生和家长沟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学习共同体,达到人—机共存的理想教育模式。

·69·

智谋方略 2.终身学习素养

智库时代 途径将已习得的知识采取灌输方式传授给学生,但是对于教育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让他们记忆某些知识,而是要通过型教师来说有些困难,所以部分教师在某一方面可发挥自身优势,做到极致。

四、总结与展望

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教师的科研道路也是永无止境的[5]。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科研能力,快速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做到终身学习。据调查,我国老年教师在教学的后期会职业倦怠,而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还有待提升,基本停留在能够完成基础教学任务的水平。所以要完善教师的团队合作精神,相互交流,不断探索,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榜样,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三、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转变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将教师角色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但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颠覆了传统的、单一性的教育模式,人类教师的教育性变得更为重要和突出。可见,现如今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和各种网络媒介的结合,冲击了我国形成的几千年教育教学模式,正在推动着教育变革和创新。教师作为这场变革的主要经历者,角色也需要为了适应时代加以一定的转变。那么,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给出的新机遇和新挑战,该如何转变角色融入其中,实现教育的变革和创新,走向教育新时代[6]?

(一)“育人”价值更加凸显

提起教师,我们定势思维会把“教书育人”与教师职能相匹配,传统的教师多数只注重前者的“教书”而忽视“育人”,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正如古德莱德所述的那样,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其实是训练而不是教育[7]。在教学中,教师不能聆听到学生内心真正的声音,不关心学生的日常生活,导致学生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有一定的距离感。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教师的角色和内涵也在不断转变,传统的“教书匠”会被替代,教师应以“育人”为重。与此同时,教师将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塑造学生具有人文底蕴、责任担当、国家认同、跨文化交往等核心素养的职能。教师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和综合素质提高的层面上,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努力成为学生“心智的激励唤醒者”,成为学生的“精神教练”[2]。也就是说:在人工智能时代可以达到机器教书,教师育人,分工明确,两者都不是万能的,但可以互相协作,把教书育人的总价值发挥到最大。

(二)知识的引导者

我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般会将教师角色定位为“传输者”,通过某种·70·

知识学会学习,拥有自主学习能力。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将发生改变,打破了传统的“教书匠”,而是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职能由过去的“教”转变为“引”,引导学生合作式学习、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组织学生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5]。同时,教师应关注到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树立实际的学习目标,给予学生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达到自己的学习期望。除此之外,学生在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时,面对庞杂、良莠不齐的资源时,由于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辨别信息和整合信息,构建自我的知识体系。

(三)智能机器的合作者

从传统方面来看,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备课、讲授、布置作业、批改作业、教学评价等教学环节都由教师一人来完成,这些复杂的大容量工作会占用教师很多的时间,教师教学任务压力过大。在人工智能时代,这些繁琐的重复性工作可由机器人来替代,教师会省去机器所替代的教学工作。例如,课前教师可提前输入教学步骤,机器人在课上可按步骤教学,课后根据已建构的评价体系批改作业,进行分数考核。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留下了很多学习数据,这就需要教师及时关注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因材施教。未来的学习形态一定是学生线上学习,教师线下督促、管理、陪伴三位一体的形态,而不是单纯的以课堂讲授为主要模式的单一形态,人与机器相辅相成、各司其职、优势互补,在教学过程中使人—机一体化,做教学的合作伙伴[2]。

(四)由传统角色向个性化角色转变从传统方面来看,教师角色是具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教师,例如语文教师、数学教师等。他们在某一课程方面具有较高的专业能力,但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替代教师授课后,教师的角色会由传统的课程教师向辅助机器教学的角色转变。换句话说,未来将会有专门的教学设计教师、知识点设计教师、数据分析教师、专注课后辅导教师、疏解学生心理问题教师等,成为个性化学习的指导顾问、问题解决的智能导师、监测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身体健康状况等。因为能够做到高水平的跨越多个领域的全能

不可否认,科技的进步往往能给这个世纪带来颠覆性的改变,并创造产生出新的模式。虽然人工智能时代加速了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对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但是我们要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它:既不要高估,又不要低看。因为短期之内它不会对教育产生实质性影响,并且目前我国还缺乏人工智能领域的建树者,相关科技、人才和经验总体上处于匮乏状态,短时间内不会达到预想的理想效果。

但是,人工智能叠加其他技术,经过长时间的进化后会改变教育体系[2]。正如一百年前诞生的汽车跑不过马车,这并不代表永远跑不过马车,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迎来全新的呈现。所以,我们要秉承理性态度看待人工智能的教育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栋.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特质的新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8(9):87-95.

[2]余胜泉.人机协作: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与思维的转变[J].理论探讨,2018(3):24-26.

[3]蕫瑶瑶,李志超.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18(2):8-10.

[4]宋灵青,许林.“AI”时代未来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7):73-80.

[5]唐怡新,王青.人工智能时代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技术,2018(11):15-16.[6]刘勇.人工智能趋势下的教师角色的转变[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8.

[7]李颖灰,杨兆山.论“育人为本”及其内在意蕴[J].基础教育,2017(2):14-24.

[8]余胜泉.人工智能教师的未来角色[J].开放教育研究,2018(1):16-28.

[9]顾小清,易玉何.智能时代呼唤教师角色转型[J].理论探讨,2019(1):23-26.

[10]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2016年全球教育机器人发展白皮书,2016.

【作者简介】单佳旭,硕士研究生,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研究方向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