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分制改革和实践的路径探索
来源:华佗健康网
学校管理 2015.03 高校学分制改革和实践的路径探索 文/邱林润李蓉蓉 摘要:学分制是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分制改革,促使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能够提高教学活动和管理活动的效率,发挥各类教 育资源的作用。 关键词:学分制;信息化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7.3 一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3—0222—01 、现状分析 得该课程学分。考核不合格的课程,学校可提供一次免费补考机会,补 考形式及难度与正常课程考核一致。补考仍不合格的,必修课应按规定 目前学分制改革在全国范围内普通高等学校逐渐拉开大幕,虽 然部分高校取得一些成果,但效果并不明显。学分制改革和实施仍 然处在探索阶段,现阶段学分制实行存在的问题包括: (1)教学资源相对紧缺。伴随学校规模的扩大,学生人数的增 加,造成的不仅仅是教学管理的工作量,更多的是由学生多元化需 求带来的深层问题,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了教学资源相对紧缺,出 现了部分学生因为课程数量太少无法选上课程的困难局面。(2)人 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为适应学分制改革要求,各高校对人才培养 重修,选修课可按学校规定重修或另选修其他课程。 四、学分制实施方案 (1)规划专业拓扑结构。按照专业和行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 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规划专业拓扑结构,设计本专 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课程之间的前导后续关系,同时制订大 类培养、跨学科专业培养等人才培养方案,为每门课程设置对应的 学分。(2)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搭建学分制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 台,把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拓扑结构运用信息化技术呈 现在学分制管理平台中,学生通过平台进行选课和查询自己的学 方案进行修订,使其培养模式呈现多种形式,但课程设计并不合 理,没有完全体现学分制的核心价值,学生的选择性并不高,无法 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3)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没有搭建学分管 理系统平台,信息管理混乱,各个职能部分之间的协调管理缺失, 课程和学分设置、查询、管理没有形成体系,导致工作效率低下, 或者学生无法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分状况和课程信息,因此选课存 在较大的盲目性。 二、学分制改革的意义 分,教务部门和老师通过平台对学生的学分进行管理。(3)建全学 分管理制度。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必修课学习,同时根据自 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其他课程学习,都要遵循教学计划的约束条 件。另外,通过互联网学习,以及参加创新创业、社会实践、竞赛 (1)学分制是高等教育体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教 育的制度保障。学生自主选课,灵活的教学计划,丰富的课程资源 以及弹性学制等体系,更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有利于学生按照 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自我竞争力。(2)学分制有利于学生综合素 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完全可以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建立 个性化的能力和素质结构。(3)学分制是优化教学资源的重要途 径,通过学分制改革,学校要加强教学队伍建设,促进课程资源建 设,以及推进办学条件改善,从而使得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体现。 三、学分制改革路径 等学分计算办法都要制订明确的规则。(4)优化高校教学环境。加 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着力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 设;建设一支熟悉教育教学规律,掌握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技术的教 学管理队伍;加强教室、实验室、校园网、图书馆等教学基础设施 建设,确保在数量、规格和功能等方面满足教学需要并正常运转。 (5)学分收费。实施学分制的高校应严格执行国家和省有关学费 收费规定,积极探索并逐步健全与学分制管理相适应的收费制度。 五、学分制实施目标 (1)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成 才规律,制定和修订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应明确学 (1)加强课程资源建设。不断丰富课程资源,提高课程教学质 量;调动教师课程开设积极性,增加课程数量,满足学生课程修读 生毕业的最低学分和学习年限要求,规定课程修读办法。(2)改革 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制订大类培养、跨学科专业培养等人才培养方 案,与校内相关院系、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协同育人。(3)强 化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 创业精神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 管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鼓励学生 通过社会实践、发明创造或参加科技、竞赛活动获取创新实践学分 替代选修课学分。(4)改变教与学方法与手段,实行导师制度,学 校为学生配备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安排学习进度;借助 的需要,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授课课程、任课教师,确定学业进程。 (2)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分制改革中的作 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 改革,建设优质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利用校外MOOC平台、课程 学习网站、微课等,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 教学水平。(3)规范学生选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学 习能力、经济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学校公布的开课计划和选课规 定,参照本专业的拓扑结构图进行跨学期、跨专业、跨班级选课。 学生选课时首先保证必修课的修课;有先修后续关系的课程,应先 选先修课;选课数量应与学生的学习能力相符。(4)建全学分管理 制度。学生通过所选课程的考核后,取得相应的学分,并记录到学分管 理系统中。在学分管理制度中,要明确规定学分的最低要求,以及学习 互联网采用网络教学,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经过考核后同样能计 算学分,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自由度。 (作者单位:广东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朱雪波.高校实施完全学分制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高 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 [2]韩慧,赵国浩.高校学分制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 理论与实践,2015. 年限要求,当学生修满学分后,要经过教务部门审核方能毕业。(5)完 善补考重修制度。学生所修读的课程均应参加考核,考核成绩合格可获 作者简介:邱林润(1983一),男,硕士,广东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讲师。 李蓉蓉(1985一),女,硕士,广东科技学院,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讲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