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激发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松江路小学
车永娜
2009年7月31日
激发兴趣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的捷径。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以积极愉快的心情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获取知识。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活动应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开发出来。为此,我认为在课堂中实施“激趣”策略,要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趣导学,使学生在学习中懂得探究,在探究中学会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提供的材料产生兴趣,才会是真正学习的开始。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等心理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唤醒他们的求知欲望,激活他们思考的内在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科学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学生如果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也就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课,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作为科学课的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科学,学生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科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为此,在激发学生学科学的兴趣这一点上,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产生学习兴趣。
观察能力是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能力,是构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必须从观察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发现特征,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水族的公民》这一课时,在上课前,我从市场买回几条鲜活的鲤鱼,放在水槽里,准备让学生在课堂上分组观察。当我把活鱼标本拿来时,课堂上立刻沸腾了。接着,我给学生讲了观察鱼的要求和方法后,就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要求各组整理好观察记录,以便交流。面对活生生的大鲤鱼,孩子们乐得手舞足蹈,争先恐后地各抒己见,观察的场面异常热烈,观察之详细大大出乎我的预料。经过交流,同学们很快达成了共识——鱼的外部特征是:鱼有鳞片、鳃、鳍、嘴、眼、鼻、触须、侧线等器官;鱼的身体是流线型的;鱼的眼睛没有眼脸,闭不上;鱼的背部呈灰黑色,腹部呈白色;鱼的身体很光滑,表面有黏液;鱼有腥味;鳃,是鱼的呼吸器官;鳍,是鱼的运动器官等。
二、用运多媒体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设计实验过程,重新组织教材结构,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用能力。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而活动的主体应该是学生,采用多媒体教学,设计课件时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增加课题的情景设计,激起课堂高潮 。在对一堂课进行设计时,采用网络技巧及特写处理,并进行问题的情景设计,是学生更容易理解。配上轻松的背景音乐,使同学能轻松愉快地掌握要学习
的科学知识。
2、考虑学生的学习规律,培养师生感情。
课堂上学生如果总是听老师来讲,思维肯定会很疲倦的。有了多媒体以后,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学生感到疲倦时放一首欢快的乐曲,再好不过了。再加上我们在每一个课件的适当位置,给予学生观察、思考、实验、讨论的空间,既让学生积极参与,又用学生的学习反应,克服因人机对话造成的情感淡薄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情商。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在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教育技术,为学生设置诱人的教学情境从而激起学生积极思维,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
三、参加实践操作,发展学习兴趣。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还要求他们灵活地、创造性地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设计性或探索性实验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他们的意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作用是其它常规方法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即要重视多种教学手段的用运,还要尽可能的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仅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
例如学习《热空气》一课,出示一个自制的热气球,当点燃中间的酒精棉后,热气球飞起来。看到这种现象后,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议论纷纷。此时,我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到什么问题?”问题一提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热气球为什么会飞?”“是什么力量让它飞起来的?”“它能飞多高?”“怎样才能让它飞的时间更长一点”……通过观察、讨论,唤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激发了学生质疑的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索未知的活动。总之,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大胆探索的精神,使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信心.再如在讲“大气的压强”一节时,我一进教室就演示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大试管中装上水,又将一只口径略小的试管压入大试管中并倒过来,小试管不但不会掉下来,反而徐徐上升。现象妙趣横生,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为了弄清其中的奥秒,听课精力特别集中。利用好实验,它会象“魔术”一样的引人入胜,这样就收到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四、指导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科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小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他们的情感来支配的,教师应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教师设计的教法要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科学知识,不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传给学生掌握知识的钥匙,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越来越浓厚。
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激发以后,学习就会积极主动,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勇于钻研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并能持久地坚持学习,记忆力也好,学习效率更高,学习效果更好。反之,学习就会消极、懒惰、漫不经心,也就谈不上才能、智慧、潜能和特长的发挥。
在科学的学习上,尤其要转变学生对待科学课的态度,不要总是认为:科学,就是科学家的事,与我们小学生无关;其实,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隐藏着神秘的科学规律,懂得科学就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坚定
信念,激励每个学生力争上游,奋力拼搏。对学习优秀的学生,给予及时表扬和鼓励,使其在心理上得到满足;对于学习较差的学生,做到不嫌弃,不挖苦,不冷落,认真分析其原因,有的放矢的给予辅导,使其在短时间内很快赶上。
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多表扬,多鼓励,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克服困难的勇气,就会大大增添学生学科学的兴趣。
五、利用多样性教学方法,诱发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变而不稳定的,要想稳定并巩固学生的兴趣,教学必须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课堂类型、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堂情绪而采用的符合学生认识水平的多种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表明:刺激物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官,就使感官对这一刺激产生顺应,引起感受性降低,从而产生厌倦的心理,学习兴趣降低。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方法要灵活,新颖多样,生动有趣,内容丰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才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才是培养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如:比较抽象的科学概念应以教师讲解为主,通过练习巩固.在探究性实验中老师要将学习和评价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是生动活泼、具有自主发展意识的个体,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欲望。在平时的教学和交往活动中,鼓励他们在科学课的学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才能,树立自信心,并且很好的展示出来。从而使他们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充分显示自己的个性。在课堂内外的许多探究活动和讨论交流中,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鼓励学生对同学们提出的各种观点进行相互评议,相互补充,学会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评价。
另外,在师生交往中,尤其在课堂教学中,要消除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绝对权威地位。我经常告诉学生,他们可能在某些方面懂得的比我还多,并且书本上的也不是绝对正确,鼓励他们质疑。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我从不忽视,尤其是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习物体的“热胀冷缩”时,我讲到:“物体一般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就有一位同学提出:有没有热缩冷胀现象?我当时对他的这种行为进行了高度评价,并且鼓励同学们课后查找资料,下次科学课就改为信息发布会。在信息发布会上,学生讲述了很多热缩冷胀的例子,活跃了学习气氛,增强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一个的学生,最喜欢在我一进教室时就提问,但他的问题总是海阔天空让人摸不着边。后来,在表扬鼓励他的同时,我宣布每节课的前三分钟由学生自己提出大家感兴趣的问题,自己解释原理和设想,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总之,活的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创设了轻松欢快的学习氛围,它有效地把学生带入所学的环境中,激活了学生思维,激起了学生学习热情,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会了学习,学会了探索,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六、开展课外活动,巩固兴趣
课外活动,多种多样,生动而有趣,易于激发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由于中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独立性、批判性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他们常常不满足教科书上现存的关于事物现象的解释,而要自已寻根究底,经常要求独立批判对待一切,因此他们学习科学知识也就不能囿于课堂,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实践能力在以往的教学中不被重视,因此新课标中就实践能力加以强调。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实践出真知”自然界丰富多彩,奥妙无穷,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面对教师苍白的讲解和书本的文字,那么对科学就不可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不可能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因此,科学教学必须注重它的实践性,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这一魅力无穷的殿堂。如让学生调查“白色污染”形成的原因,提出消除这类污染的建议;调查家庭金属垃圾的种类,分析回收价值的可能性,又如上环境保护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城市的一座花园里,百花争妍,姹紫嫣红,煞似好看,但一场大雨后,美丽的花朵失去了原有艳丽的色泽,请问这是什么原因?让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并要求通过实地考察、取样分析、实验检测研究、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翻阅相关的教材、参考书、互联网等活动,写成科学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要求说
明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检测方法、造成危害,并给合绿色化学提出改进治理的措施等内容,让学生研究探索,最后组织学生把各自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实践活动能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往合作能力,使学生更深切感受到科学在社会生活、工农业生产、经济建设中的广泛作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科学作风,从而使学生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它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机地将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学习完课堂知识后,就应布置相应的课外活动内容,如小实验、小制作、观察自然现象、参加与科学知识有关的劳动等等。这样丰富的课外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又使他们感到物理学奥秘无穷,无处不在。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就有了强烈的欲望。
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非常活跃的心理意向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有意识地进行激发和培养学生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发展思维,培养能力,达到激发创造性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达到和实现新教材的编写意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