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心理学练习题(新)

来源:华佗健康网


《心理学》课程练习题

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

二○一二年九月

第一章 绪论

一、填空:

1.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概括为( )、( )。

2.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它包括( )、( )和( )等动态过程。

3.一般而言,人的自觉的、清晰反映客观现实的心理活动,是以人的( )状态为基础并由此相伴随。

4.个性心理表征着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独特性,主要包括了( )和( )两方面。

5.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了人的( )、( )和( )三方面。

6.心理学研究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原则、( )原则、( )原则和( )原则。

7.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方法是( )和( )两种。 8. 心理实验法包括( )和( )两种基本形式。

9.( )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 )创立的第一所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二、选择题

1.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于1879年创立于( )。

A.俄国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 )。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3.心理现象与其他物质现象一样,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在研究中必须遵循(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4.( )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标志着心理学真正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观察法 B.实验法 C.经验总结法 D.调查法 5.在实验中由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是( )。

A.控制变量 B.因变量 C.反应变量 D.自变量

1

6.强调研究个体意识的功能的心理学流派是( )。

A.构造主义心理学 B.机能主义心理学 C.行为主义心理学 D.人本主义心理学 7.教师想了解学生对作文的态度,让学生填写了问卷,与部分学生座谈,与个别学生谈话,找到了问题的原因。他用的是( )。

A.观察法 B.调查法 C.测验法 D.实验法 三、判断题

1.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是探讨和窥测别人心理究竟在想什么。( )

2.心理现象既具有主观性,又具有客观性,所以,在研究它的时候必须坚持主客观相结合的原则。( )

3.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有机地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面貌,实现着心理活动。( )

4.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写成了最早的心理学专著《灵魂轮》,它同样可以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

5.心理学的研究有其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但主要的不是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而是心理活动的具体内容。( ) 四、论述题

学习心理学对做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有何意义?

2

第二章 心理的实质及个体心理的发展

一、名词解释

心理发展、心理年龄特征 二、填空:

1.从心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来看,心理是( )的机能;从心理反映的内容来看,心理是对( )的反映。

2.( )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 )的、( )的反映。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说明了心理的( )。 4.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而言,都是脑的( )活动。

5.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心理发展的( )、( )、( )和( )。

6.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主要有( )、( )、( )和个体自身的( )。

7.人的心理活动是由( )引起的,具有客观性,但由于人的知识经验、生活经历以及个性特点等的差异,使人的心理活动带上了鲜明的( ),因此,人的心理活动又具有( )性。 三、选择题

1.( )是关于心理实质的唯一正确的观点。

A.唯心主义心理观 B.唯物主义心理观

C.辩证唯物主义心理观 D.灵魂论 2.( )是人的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A.自然环境 B.客观现实 C.人际关系 D.社会生活条件

3.对于动物中的“母亲印刻”以及印度狼孩回归人类社会后难以学会人类基本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等两种现象,可以用来解释的观点是( )。

A.个体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 B.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论 C.环境决定论 D.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论 4.( )是检验人的心理的唯一标准。

A.客观现实 B.实践活动 C.心理规律 D.社会生活条件

3

5. “ 谈虎色变 ” 与 “ 谈梅生津 ” 都是 ( )的表现形式。 A.无条件反射 B.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C.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D.条件反射

四、判断题

1.所有唯物主义心理观都可以正确解释心理的实质。( )

2.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因此,只要有了正常人的脑,便可以产生人的心理。( )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因而,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也不相同。( )

4.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环境中发生、发展的,社会环境是检验人的心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

5.人的心理的主观性表明: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以凭人的主观臆测去反映客观现实。( ) 6.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客观的,不应带有具体人的个别特点。( )

7.人脑好比是一个加工厂,没有客观现实作为原材料是无法生产出产品的。因而,只有在人脑与客观现实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心理。( ) 五、简答题

1.“狼孩”的事例,给了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2.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3.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六、实例分析

孟子自幼丧父,由孟母教养。传说孟母为了教育孟子,曾三迁其舍,从“其舍近墓”到“近居市旁”,最后“徙舍学宫之旁”,终使孟子成为儒家大师。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七、论述题

为什么说人的心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

4

第三章 注意

一、名词解释:

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转移 二、填空题:

1.注意具有三种功能,即( )、( )和( )。 2.根据注意是否有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可分为( )、( )和( )三种。

3.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是( )和( )。 4.( )是与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品质。

5.正上着课,突然一个人推门走了进来,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扭头去看他,此时产生的注意属( )注意。 三、选择题:

1.人在高度注意时,其注意指向的范围( )。

A.缩小 B.增大 C.没有变化 D.变化不显著 2.鹤立鸡群就是与周围环境形成鲜明对比,这一注意现象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以上三种注意都不是 3.这个东西我鼓起眼睛看了半天也没看出个名堂来,他一拿到手却豪不费力就看懂了它。就他的注意来说,属(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三者综合 4.有的学生在上课时边听课边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 )。 A.分配 B.分散 C.转移 D.广度 5.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还可以作笔记,这属于注意的( )。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6.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是维持( )的重要因素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7.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 )。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8.“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反映了注意在( )方面的一个品质。

5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9.小学儿童玩游戏机的水平不亚于成人,这是因为他们的注意( )能力有了较好的发展。

A.广度 B.转移 C.分散 D.分配

四、判断题

1.无意注意就是基本上没有注意。( )

2.通过观察人注意的外部表现,完全可以准确客观地判断其内部的注意状态。( ) 3.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分散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 4.注意的转移要受注意原来紧张度的影响。( ) 5.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对象的特征有关。( ) 6.教师的教学方法与维持学生的注意无关。( ) 7.注意的分配不受所从事的活动的熟练程度的影响。( )

8.注意的稳定性就是指注意始终不变地指向和集中于注意对象的个别方面。( ) 9.与注意稳定性相反的品质是注意的转移。( )

10.由于无意注意缺少目的性,必然会导致学习上的分心,所以要努力避免它。( ) 11.相对强度的刺激比绝对强度的刺激在引起无意注意的过程中具有更普遍、更重要的意义。( )

12.大家正专心地看书,突然一个人尖叫了一声,大家一下都把目光投向了他,结果造成了注意的转移。( )。 五、简答题:

1.课堂上如何引起和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 2.课堂上造成学生注意分散的原因有哪些?

6

第四章 感知觉

一、名词解释:

感觉、知觉、感觉适应、感觉对比、观察 二、填空题:

1.感觉是人脑对( )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2.知觉是人脑对( )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 )的反映。 3.根据信息的来源,可以把感觉分成( )和( )。 4.同一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 )和( )等现象。 5.“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是( )现象。 6.“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是感觉的( )现象。

7.吃了糖后再吃水果,总是觉得很酸,这是感觉的( )造成的。

8.红、橙、黄等类似太阳和烈火的颜色,能给人以温暖之感,这种现象属于( )。 9.在心理学上,人的感受性是用( )来衡量的。

10.知觉具有( )、( )、( )和( )四种基本特性。 11.良好的观察应具备( )、( )、( )、( )、( )和( )等品质。 二、选择:

1.看到一个苹果,听到一首歌曲,属于( )。

A.感觉 B.知觉 C.观察 D.思维 2.容易从背景中分离出来成为知觉选择的对象的刺激物是( )。

A.在运动的背景上继续运动的物体 B.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 C.在空间上距离远,不连续的刺激物 D.形状相似的一组刺激物 3.人体所产生的饥饿、便意、呕吐等感觉属于( )。

A.肤觉 B.平衡觉 C.运动觉 D.机体觉

4.同样一个灰色图形,放在白色的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的背景上则显得亮些,这种现象属于( )。

A.感觉适应 B.感觉对比 C.联觉 D.知觉恒常性

5.教师用带颜色的粉笔标出黑板上的重点,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是利用知觉的( )。

7

A.理解性 B.整体性 C.选择性 D.恒常性 6.单一的持续的强烈刺激使感受性( )。

A.降低 B.增强 C.不变 D.变化不明显 7.由于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作( )。 A.感觉适应 B.感觉能力 C.明适应 D.暗适应 8.感知觉反映的是( )。

A.经历过的事物 B.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当前出现的事物 D.今后一定会出现的事物 9.感受性是指( )。

A.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B.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C.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D.感觉阈限跟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 10.“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是指( )错觉。

A.时间 B.运动 C. 大小 D.方位 11.嗅觉不灵,表明( )。

A.绝对感受性高 B.差别阈限小 C.差别感受性低 D.绝对阈限小

12.人们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这一现象称为( )。

A.近因效应 B.晕轮效应 C.社会刻板效应 D.首因效应 13.知觉恒常性通常包括三类,下面不属于知觉恒常性的是( )。

A.大小恒常性 B.重量恒常性 C.形状恒常性 D.颜色恒常性

14.人在知觉事物时,从复杂的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取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它部分成为背景,反映了知觉的哪种特性( )。

A.选择性 B.整体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四、判断

1.知觉也可以说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许多个别属性的反映。( ) 2.知觉是多种感觉协同活动的结果。( )

3.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所以,没有必要认真对待它。( ) 4.知觉中的对象与背景并不是绝对的,它们可以相互转换。( ) 5.强度大,对比不明显的刺激物容易成为知觉对象。( )

6.即使刺激不完备,我们仍能保持对知觉对象的完整认识,这是因为知觉具有理解性。( )

8

7.在知觉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会因知觉的距离、光亮等物理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

8.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成正比关系。( )

9.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之间成反比关系。( ) 10.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不容易被感知。( ) 11.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听觉具有主导地位。( )

12.只要人体的眼睛、鼻子、耳朵等感受器是完好的,就能产生视觉、嗅觉和听觉等感觉。( )

13.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具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训练可以得到很大发展。( )。 14.弱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 )

15.从阳光下进入暗室,会突然觉得什么都看不见,但过一会就好多了。这是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 )

16.感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引起感觉器官发生变化的现象。( ) 17.知觉的恒常性是指任何对象的知觉映象永远不变。( ) 五、简答题

1.感觉和知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9

第五章 记 忆

一、名词解释:

记忆、再认、重现、遗忘、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二、填空题:

1.记忆是( )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 )、( )、( )三个基本环节。

2.记忆的内容主要是以( )和( )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3.记忆可按内容的不同分为( )、( )、( )和( )四大类。

4.三级记忆说根据记忆在人脑中存留时间的长短把整个记忆系统分为( )、( )和( )三个阶段。

5.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记忆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的保持量更高、更全面的现象,叫记忆的( )。

6.提取信息的两种基本方式是( )和( )。

7.遗忘的心理原因目前主要有三种解释,它们分别是( )、( )和( )。

8.在心理学史上最早用实验方法来研究遗忘进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 ),他揭示出了遗忘的遗忘规律是( )。

9.衡量一个人记忆力好坏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标准,它包括记忆的( )、( )、( )和( )。

10.老师一时叫不出某个学生的名字,却能迅速从名册中找到,就其提取方式来说,属于记忆过程中的( )。 三、选择:

1.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叫( )。

A.感知 B.思维 C.记忆 D.想象 2.识记内容主要是以( )的表现形式储存在头脑中的。

A.话和图 B.情感和事例 C.表象和语词 D.具体事物和抽象概念 3.瞬时记忆最明显的例证是( )。

10

A.感知觉 B.幻觉 C.错觉 D.后像 4.根据储存时间的长短划分的保持量最小的记忆是( )。

A.长时记忆 B.运动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 5.上课做笔记主要是靠( )来完成的。

A.长时记忆 B.短时记忆 C.感觉记忆 D.形象记忆 6.若要增加短时记忆的容量,一般是通过( )来完成的。 A.延长记忆的时间 B.扩大每个组块的信息量 C.增加记忆的内容 D.改变记忆的速度

7.从记忆的角度讲,教师和家长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属( )。 A.情感记忆 B.意义识记 C.无意识记 D.有意识记

8.学习后过两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刻测得保持量更高、更全面,这种现象属于记忆的( )。

A.再认 B.重现 C.恢复 D.保持 9.填图题主要是通过( )来完成的。

A.识记 B.重现 C.保持 D.再认

10.学习后立刻睡觉,其保持效果往往比学习后继续活动的保持效果更好,这是由于( )的缘故。

A.超额学习 B.记忆恢复 C.无倒摄抑制影响 D.无前摄抑制影响 11.记忆保持曲线最早由( )提出。

A.亚里斯多德 B.冯特 C.艾宾浩斯 D.弗洛伊德 1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揭示的遗忘进程是( )。

A.先快后慢 B.先慢后快 C.遗忘平缓 D.基本不遗忘 13.超额学习的量与记忆保持量之间的关系是( )。 A.成正比 B.成正相关 C.成反比 D.成负相关

14.拉法格曾称马克思的头脑就像军港里一艘升火待发的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驶向任何思想的海洋。从记忆的品质看,这是记忆的( )好的表现。

A.敏捷性 B.准备性 C.持久性 D.准确性 15.“张冠李戴”主要是记忆的( )太差造成的。

A.敏捷性 B.准确性 C.持久性 D.准备性 16、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 )记忆

11

A.长时记忆 B.感觉记忆 C.情绪记忆 D.短时记忆 四、判断

1.记忆所反映的过去经验必须是个人经历过的事物。( )

2.记忆的表象既然是感知留下的映象,所以,它与直接感知到的同一事物的形象一样鲜明、完整。( )

3.个体保存经验最简便、最经济的形式是语言逻辑记忆。( ) 4.感觉记忆的迅速消失是因为刺激物迅速消失的缘故。( )

5.短时记忆由感觉记忆发展起来的,所以,短时记忆比感觉记忆的保持量大。( ) 6.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决定因素,往往不是信息的绝对项目数,而是其组块数。( ) 7.对短时记忆内容的加工处理并不是长时记忆内容的唯一来源,但却是最主要的来源。( )

8.再认和重现的关系,犹如识记和保持的关系一样,是属于记忆过程中两个完全不同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环节。( )

9.无意识记的本质是没有记忆。( )

10.由于无意识记表现出极大的偶然性和片段性,所以,在教学中要尽量防止无意识记的参与。( )

11.在识记的保持过程中所发生的质和量的变化,从根本上说,都是起消极作用。( ) 12.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能重现的一般都能再认。( )

13.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与艾宾浩斯保持曲线实际上指的是同一曲线。( )

14.不同性质的材料具有不同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曲线只是众多曲线中的一条。( ) 15.在材料难度、数量、结构形式相近的情况下,集中复习的效果优于分散复习的效果。( ) 16.学习刚好成诵以后,再花时间去重复,对保持来说,已无明显意义了。( ) 17.既然超额学习的量与保持量成正相关,所以,最佳记忆效益与超额学习的量成正比。( ) 18.衡量一个人记忆力的好坏,必须综合考察一个人的各项记忆品质。( ) 19、天生的盲人也可以有视觉表象。( ) 五、案例分析

1.在生活中,常听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曾学过这样,学过那样,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了,过去学的全部还给了老师。这种遗忘现象,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如何解释?

2.“曼谷”是泰国首都的简称。它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塔哇劳狄希阿由它哈底陆浦

12

改劝辣塔尼布尼里鸟隆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拉洒坦”。这对许多人来讲,都难以记住,而对一个懂得梵文的人来说,却很容易记住,为什么? 六、简答题

1.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有哪些? 2.影响再认速度与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3.及时复习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七、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学习活动中如何防止和避免遗忘的产生。

13

第六章 思维与想象

一、名词解释:

想象、思维、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创造思维 二、填空题:

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的( )进行加工、改造,建立( )的过程。 2.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的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 )和( )。 3.无意想象最极端、最明显的例子是( )。

4.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独立程度和创造程度的不同,可分为( )和( )。

5.创造性想象的特殊形式是( ),它可分为( )和( )。 6.工程师设计建筑物是( )想象中的( )想象。 7.听音乐时产生的想象是( )想象中的( )想象。

8.根据探索问题答案方向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 )和( )。 9.根据解决问题时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 )和( )。

10.( )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

11.衡量发散思维品质的三个维度是思维的( )、( )和( )。 12.判断一个人思维品质的好坏的指标是思维的( )、( )、( )和( )。

13.创造性思维遵循思维活动解决问题的一般性规律,但它同时又具有独特的思维活动程序。英国心理学家G.Wallas认为,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都必须经过( )、( )、( )和( )四个阶段。 三、选择题:

1.想象所反映的内容是( )。

A.现实生活中已有的事物 B.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事物 C.现实生活中目前没有但将来会有的事物 D.包括以上所有的事物 2.无意想象最极端、最典型的例子是( )。

A.上课走神 B.做梦 C.发烧说胡话 D.灵感 3.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 )。

A.再造想象 B.有意想象 C.幻想 D.做梦

4.在创作小说时,作家们常常从众多人物事例中提炼出人物的形象,这一过程属( )。 A.再造想象 B.创造想象 C.幻想 D.理想 5.吴承恩构思“猪八戒”形象的过程属( )。

A.表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14

6.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都是有意想象,它们的主要差异是( )。

A.表象储备 B.实践要求 C.知识经验 D.独创新颖 7.开着的汽车突然停了火,司机要找出原因,首先还是靠( )。

A.直观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观动作思维 D.创造思维 8.思维的基本过程是( )。

A.抽象和概括 B.比较和分类 C.分析和综合 D.系统化和具体化 9.动机对解决问题有密切关系。动机过分强烈时,解决问题的效果是使( )。 A.问题迎刃而解 B.问题不能解决 C.解决问题的效果呈上升趋势 D.解决问题的效果下降 10.“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 )。

A.有分析无综合 B.有综合无分析 C.有具体无概括 D.有形象无抽象

11.教师讲课时,从教学原理出发,采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向学生讲授,教师的这种思维方式是( )。

A.创造思维 B.直觉思维 C.发散思维 D.辐合思维 12.“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思维的( )。

A.概括性 B.灵活性 C.直觉性 D.间接性 13.幻想与一般创造性想象的区别是( )。

A.幻想体现个人愿望 B.幻想比较朦胧粗糙 C.幻想是消极无益的 D.幻想没有创造性 四、判断:

1.想象产生的新形象是对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的结果。( )

2.由于想象的内容往往出现在现实以前,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它不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

3.我没到过大草原,但当我读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却出现了大草原的情景,这自然是我创造想象的结果。( )

4.梦是一种消极的无意想象。( ) 5.贯穿思维过程最基本的环节是概念。( )

6.“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说的是思维的概括性。( ) 7.“鲸不是鱼”这是思维“推理”的表现。( )

8.想象与感知觉最大的不同,在于想象的形象不来源于客观现实。( ) 9.创造想象与再造想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有无创造性。( )

10.再造想象是学生理解教材内容,接受文化知识不可缺乏的重要心理因素。( ) 11.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必须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正确理解语言文字和图形符号标志的意义;二是要有丰富的、高质量的表象储备。( ) 12.“固执己见”是思维独立品质的表现。( )

15

13.在创造思维的成分中,最主要的是分析思维,另外发散思维也起着一定的作用。( ) 五、简答题

1.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有何区别与联系? 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六、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教育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6

第七章 情绪与情感过程

一、名词解释:

情感、心境、挫折 二、填空题: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 )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和情感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人的情绪和情感具有(信号功能 )、(感染功能 )和(调节功能 )几方面的功能。

3.人的表情是指情绪和情感在有机体身上的外在表现,它包括( )、( )和( )三种。

4.在众多纷繁的感情中,按情绪状态可分为( )、( )、( )三种;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可分为( )、( )和( )三种。

5.个体遭受挫折后的行为反应主要有( )、( )和( )三种表现方式。 6.个体遭受挫折后积极的行为表现有(升华 )、( 补偿 )和( 改变策略 )几种。 7.个体遭受挫折后消极的行为反应有( 攻击行为 )、( 固执行为 )、( 退化行为 )、( 白日梦 )和( 逆反 )几种。 三、选择题:

1.人在反映客观事物的过程中获得怎样的体验是以该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为中介的。

A.动机 B.态度 C.需要 D.感觉

2.具有弥散作用的、比较持久而微弱地影响人的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叫做( )。 A.激情 B.应激 C.心境 D.情趣 3.猛烈爆发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欢、愤怒、绝望等,属于( )。 A.心境 B.热情 C.激情 D.应激

4.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叫做( )。 A.心境 B.应激 C.激情 D.激动

5.鲜艳的花朵,有韵律的音乐,优美的舞蹈,秀丽的风景,可以引起人们的( )。 A.道德感 B.美感 C.理智感 D.共产主义情感 6.由人的道德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体验叫做( )。

A.美感 B.道德感 C.爱国主义情感 D.理智感 四、判断:

1.认识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客观事物本身的特性或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规律性。情感不是反映活动,是人对反映内容的特殊态度。( )

2.人的情感不仅产生于认识过程,反过来又给认识过程以影响。正如托尔斯泰说的“不是

17

因为美你才爱他,而是因为你爱他才美。”( )

3.“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激情状态的表现。( ) 4.“知之深,则爱之切”这说明情感依赖于认识过程。( )

5.情感与需要密不可分的。人们对客观事物产生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于该事物是否满足于人的需要。因此,凡是人们需要的事物,都能引起人们的情感。( ) 五、简答题

1.情绪与情感的关系怎样?

2.造成挫折的原因有哪些?怎样才能减轻挫折的消极影响?

18

第八章 意志过程

一、名词解释

意志、心理冲突 二、填空

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 ),并根据( )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的三个特征是有( )、与( )相联系和以( )为基础。

3.意志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可以分为( )和( )两个阶段。

4.意志品质主要有( )、( )、( )和( )。 5.“优柔寡断”、“冒失”与意志的( )品质相反。

6.轻易相信别人,没有主见,易受干扰是缺乏意志( )品质的表现。 三、选择题

1.缺乏( )品质的人好冲动,总是凭最初的动机来仓猝作出决定,而不大考虑行动的后果。

A.自觉性 B.坚持性 C.果断性 D.自制力 2.( )是表现意志果断性的词语。

A.坚忍不拔 B.当机立断 C.优柔寡断 D.独断专横

3.有的人尽管已证明自己的行动不符合客观规律,但仍然自以为是,一成不变。这属于意志的( )。

A.冒失性 B.顽固性 C.盲目性 D.独断性

4.意志的特点有自觉目的性,调节行动性和克服困难性,这是意志( )的表现。 A.能动性 B.存在性 C.被动性 D.转化性 5.从两所爱或两趋向中仅选择其中之一的矛盾心理状态叫( )。

A.双趋斗争 B.双避斗争 C.趋避斗争 D.回避斗争 三、问答

简述意志与认知、情感的关系。

19

第九章 个性心理

一、名词解释:

个性、学习动机、能力、智力、性格、气质、需要 二、填空题:

1.个性心理结构包括( )和( )。 2.需要按起源分为( )和( )。

3.“穿衣戴帽,各有所好。”“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比喻人的个性具有( )。 4.个性的( )是我们推测和判断一个人的行为表现的依据。 5.按能力的倾向的不同,可以分为( )和( )。

6.构成智力的因素主要有( )、( )、( )、( )和( )。 7.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 )、( )、( )、( )、( )。 8.个性最本质的特征是( )而不是( ) 三、选择题:

1.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 )。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性格 D.能力 2.需要按其对象性质可分为( )。

A.天然需要和物质需要 B.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3.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财物 4.学生喜欢看电影是属于( )。

A.物质需要 B.自然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性需要 5.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掌握是( )。

A.同步的 B.能力发展快 C.能力发展慢 D.基本同步的 6.韦氏量表属于( )能力测验量表。

A.一般 B.特殊 C.创造 D.言语 7.能力的早期表现在( )领域中最常见。

A.音乐和绘画 B.语文 C.数学 D.体育 8.气质和性格在心理学研究中,属于( )。

A.心理过程 B.个性倾向性 C.个性心理特征 D.情感过程 9.根据巴甫洛夫的分类,强而不平衡的神经类型相当于气质的(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0.某人的神经系统偏重于强、平衡而不灵活,心理特征表现为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语言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韧、执拗、淡漠。此人的气质属于( )。

20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11.每种气质类型都是( )影响的结果。

A.先天因素 B.遗传 C.先天和后天 D.环境和教育 12.性格的形成依赖于( )。

A.血型 B.体型 C.激素分泌水平 D.社会生活条件 四、判断:

1.需要是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 2.兴趣就是爱好,两者毫无区别。( )

3.同一个人的同一种活动可能是几种动机同时支配的。( ) 4.需要可以直接转化为动机。( )

5.个性具有稳定性,因此人的个性是无法改变的。( ) 6.动机实际上就是一个人从事活动的能力和目的。( ) 7.教学中采用适当的体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8.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智力也好,但其中也有靠刻苦用功而智力平常的。( ) 9.智力测验不仅能衡量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水平,还能诊断某些疾病。( ) 10.常言道:“人心莫测”,可见人的心理活动是不可能测量的。( )

11.智力包括语文、数学、运动、绘画、音乐所需的能力,其中语文能力和数学能力是智力的核心。( )

12.气质具有天赋性,“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因此,气质是不能改变的。( ) 13.受人的生物组织制约的气质不太容易改变,而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决定的性格,比较容易改变。( )

14.不同气质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而同一气质的人也可以形成不同的性格。( ) 15.同一性格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气质。( ) 五、简答题

1.动机和需要有什么关系?

2.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性格是怎样形成的? 4、气质与性格的关系如何? 六、论述题:

联系实际,试述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