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0分)
1.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前期为主的是( ) A.般若学 B.涅盘学 C.禅宗 D.密宗
(魏晋南北朝佛家教义的流行可分为两大阶层学:前期以般若学为主,后期以涅盘学为主)
2.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基础是( ) A.血缘 B.地缘 C.亲亲 D.同门 3.中国古代专制时代控制人身自由的最基层的组织形式是( ) A.什伍里甲制度 B.郡县制度 C.户籍制度 D.宗法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规模的封建法典为( ) A.《刑书》 B.《法经》 C.《秦律》 D.《汤刑》
5.\"以物比德\"属于( ) A.整体思维 B.伦理思维 C.辨证思维 D.类比思维
6.佛教的创始人是( ) A.张道陵 B.葛洪 C.释迦牟尼 D.孔子 7.中国封建伦理规范的最高法则为( ) A.三纲 B.五常 C.五伦 D.十教 8.在现代中国的56个民族中,除汉族外,有代表自己语言文字的民族有( ) A.24个B.25个C.26个D.27个
9.有历史记载的从事汉字规范的第一人是( ) A.炎帝 B.黄帝 C.仓颉 D.孔子
10.历史上第一次由中央政府领导的正字运动是秦代的() A.《说文解字》B.\"书同文\" C.\"文字神赐\" D.\"圣人造字\"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二个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将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漏选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共16分)
1.在商代,宗教崇拜的对象大体有( ) A.佛 B.上帝 C.超自然神 D.天地神祗 E.祖先神
2.察举是一种由下向上选拔官吏人才的制度,其中最著名的三科为( )
A.孝廉 B.茂才 C.秀才 D.贤良 E.探花
3.古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头等大事是( ) A.嫡长子继承制 B.宗族祭祀 C.军事讨伐 D.宗法体系 E.家族血缘
4.下列属于庶族平民礼俗的有( ) A.三月三 B.七月七 C.春节 D.清明 E.端午
5.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观点有( ) A.\"天人合一\" B.\"天人感应\" C.\"天人交胜\" D.\"天人之分\" E.\"重天轻人\"
6.中国戏曲的角色分为( ) A.生 B.旦 C.净 D.末 E.丑
7.唐代最盛行的舞蹈为( ) A.健舞 B.软舞 C.字舞 D.花舞 E.马舞 8.下列观点中,反映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是( ) A.诗言志 B.尚意追求 C.中和之美 D.尊崇自然 E.乐以教化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24分) 1.文化现象 2.《神灭论》
3.本草之学 4.中体西用论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大势。 2.简述传统儒家伦理学说对法律制度的影响。 3.简述中国日常生活的文化习惯。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试述中国古代艺术致用精神的内涵及具体表现。 中国文化概论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A 2.A 3.A 4.B 5.D 6.C 7.A 8.A 9.C 10.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CDE 2.ABD 3.BC 4.ABCDE 5.ACDE
6.ABCE 7.AB 8.BCD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指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某种外部状态和联系。具有个别、具体、可直接观察和经验性等特点。
2.佛教在中国的流行,必然地与中国固有的社会秩序、文化伦理产生矛盾和冲突。南朝时最富有观念论色彩的是神灭论的争论。这场
争论以范缜的《神灭论》最著名。范缜本着道家自然主义的哲学观反驳佛教,主张形尽神灭的理论,具有深远的影响。
3.我国药学理论的出现是在西汉时期,当时出现\"本草\"一词,将药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所以,中国古代的药学,又称\"本草\"之学。其主要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的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及采集、加工、保存等知识。著名的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4.这是19世纪末以来中国文化发展中具有影响力的思潮。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是中国近现代洋务派和早期改良派的文化主张和基本理论。\"中体西用\"论主张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为\"本\",吸收西方科学技术和具体文化为\"用\",从而达到复兴中华的目的,但在中西文化冲突中力图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体或主导地位,这是它的失误。
四、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
1.(1)北方民族大举的内侵引起中原人群的大规模南移,其结果是民族的大融合。(2)对南方大规模的开发。(3)佛教的广泛传播,给固有的中国文化注入了许多新的精神因素。
2.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具体表现为一是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作为立法指导;二是贯穿\"德主刑辅\"、\"明刑弼教\"的精神,以德为主,德刑并用是统治者所倡导的统治方法;三是通过引经断狱、引经注律等方式使儒家经典法典化。
3.(1)血缘社会的礼俗美德。以血缘家族共同体为基础,结合地缘关系和社缘关系,形成集体观念和行为事象,营造亲睦祥和的气氛。
(2)人情社会的公益传统。如富有同情心和牺牲精神、乐善好施等。 (3)耕读社会的奋斗精神。由于适应中国农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在社会各基层中,耕读成了一种社会理想,也成了一种进己途径。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科举制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一般以大业三年(607年)进士科的设置作为科举制的开始。其特点有:一是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应考者不论出身、地位、家业,不必由
官员举荐;二是考试定期举行;三是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影响:(1)科举制培育与维系了中国传统文化。科举制将儒家思想全面推进到社会各层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核心;科举制强化了读书尚文的文化传统,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造就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才。(2)科举制也制约和局限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科举制耗费了士人几乎全部的精力,读书作官成为知识阶层的最终目标,造成传统文化畸形发展;科举制极端维护了专制王权。在专制王权的高压下,科举制蜕变为扼杀人才的工具。
2.在儒家思想的哺育下,中国古代艺术中的不少艺术形式都有着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带有鲜明的服务于现实的致用精神。诗歌、文章、音乐等把道德教化作为重要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尺度。主要的观念有:
(1)\"诗言志\",基本含义是说诗歌是用来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的一种艺术形式。这一命题强调的是诗歌的社会功用,特别在儒家的诗教观念中,诗歌对社会政治的干预更重于个人情感的表达。如《诗经》。
(2)\"文以载道\"是宋代古文家周敦颐提出来的,认为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宣扬儒家的仁义道德和伦理纲常,为封建统治的政治教化服务,强调文章要服务于社会。
(3)乐以教化。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悠久,并且很早就与道德教化联系在一起。孔子认为,乐和礼一样,都具有一定的道德规范作用,只有加强礼乐教化才能使百姓有规可依。这种功利主义音乐观对后世儒家的音乐思想具有重要影响。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
1.进到“文化”,人们常常引用“圣人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语出自( )
A.《论语》 B.《易》
C.《荀子》 D.《礼记》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就是出自《易经》。)
2.在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中,中国处于世界最大的欧亚大陆的东部,东临浩翰的( )
A.大西洋 B.印度洋 C.太平洋 D.北冰洋
3.地域文化形成的第一个条件是( )A.人文环境B.地理环境C.生活环境D.自然环境
4.重农主义是为保护小农而打击工商业的一种国家观念。我国重农主义观念起于( )A.西周B.东周 C.汉朝D.明朝
5.中国文化的鼎盛时代是在( )A.先秦时期B.秦汉时期C.魏晋南北朝D.隋唐两宋
6.传说车的发明者是( )A.黄帝B.高车部C.鲁班D.伏羲
7.我国古代著名的法医专著《洗冤录》的成书时代是(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
8.中国传统政治制度中,将郡县制度推向全国的是( ) A.西周B.战国C.秦朝D.唐朝
9.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 )A.郑国子产《刑书》B.魏国李悝《法经》C.《秦律》D.汉《九章律》
10.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中,提出“中庸”这一价值原则的是( )A.老子B.庄子C.墨子D.孔子
11.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集中反映在( )A.《论语》B.《孟子》C.《礼记·大学》D.《荀子·劝学》
13.在近代否定汉字的主潮中,明确提出汉字与拼音文字优劣互补主张的学者是( )
A.章炳麟
B.吴稚晖 C.鲁迅 D.钱玄同
14.“五四”以后的20年代,主张“儒学复兴论”的代表人物是( ) A.贺麟和冯友兰 B.梁赖溟和熊十力 C.唐君毅和牟宗三 D.余英时和杜维明
15.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过很大影响的中国古代制度是( )A.宗法制B.监察制度C.科举制度D.法律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有二至四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6.中国古代改造利用自然的文化成就表现在( )A.土地的开垦B.水利的兴修C.运河的开凿D.沙漠的治理
17.秦朝统一王朝政治下,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其下有“三公”,即( )A.丞相B.太尉C.尚书D.御史大夫
18.下列选项中,体现魏晋南北朝文化大势的有( ) A.文化的动荡与混乱
B.民族大融合的“汉化”与“胡化” C.南方的开发与新的经济文化区的出现 D.三教鼎立互相激荡
19.在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瑰宝中,孙思邈编写的医学著作有( ) A.《针炙甲乙经》 B.《千金要方》 C.《千金翼方》 D.《伤寒杂病论》
(西汉吴越人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到了唐的时候,孙思邈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20.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的有( )
A.天人合一,观物比德
B.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 C.以德为主、德刑并用 D.引经断狱、引经注律
21.中国传统礼俗规约的特点有( )A.等差性B.调和性C.规范性D.唯一性
22.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 )A.仁爱孝梯B.谦和礼让C.重义轻利D.真诚有信
23.下列哪些方言属于现代汉语七大方言之一( )A.北方话B.南方话C.客家话D.吴语
24.传统的汉字教学包括( ) A.识字教学B.写字教学C.句子训练D.作文训练
25.下列选项中,与汉语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有( )A.对联B.字谜C.预言D.姓名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6.广义文化27.新石器时代28.摊丁入亩29.宗法制30.语言崇拜 四、判断改错题(本大共题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判断下列命题正误,正确的在其题干的括号内打“√”,错误的打“╳”,并改正。
31.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是上层文化精华的荟萃。( )
32.夏是我国第一个皇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 )
33.科举制是由宰相主持,以分科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 ) 34.语言文字的文化特征表现为:语言文字既是重要的文化事象,又是文化的载体。( )
35.汉字艺术的中和之美就是将各种变化的因素协调于一个圆圈之内,达到稳定而又不失灵活的表观形态。( )
五、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36.简述中国地理的整体性特征。
37.简述清朝时期文学巨大成就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38.简述我国传统的市商贸易活动的四种模式。 39.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有哪些? 40.简述20世纪中国文化三大主要思潮。
六、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论西周分封制实施的特点及其文化意义。 42.论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 )
A.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B.后天物质的创造C.先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D.后天修养与精神2.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 )
A.文化政策B.文化传统C.文化思潮D.文化观念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东汉、三国直到南北朝,是( ) A.第一个寒冷期B.第二个寒冷期C.第三个寒冷期D.第四个寒冷期
4.北宋曾疏凿了广济河、金水河、惠民河及汴水,它们的共称是( )
A.“四渠通漕” B.“通漕四渠”C.“渠漕四通” D.“渠通四漕”
5.在植树方面,朱元璋有了不起的政绩,据专家统计洪武年间的植树总量约为( )
A.7亿棵B.8亿棵C.9亿棵D.10亿棵
6.上古文化虽说多元,但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却只是建立在( )
A.黄河上游地区B.黄河下游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D.长江中游地区
7.夏文化的特点是( )A.尚忠B.尚孝C.尚义D.尚礼 8.“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
现的是( )
A.儒家的思想核心B.法家的思想核心C.墨家的思想核心D.道家的思想核心
9.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
A.西汉时期B.两汉时期C.东汉时期D.魏晋时期
10.我国南北各地在春分前后,要举行开耕仪式,俗称( )A.“龙抬头” B.“桃花水”C.“打春牛” D.“唱春官”11.旧时铁匠行所崇拜的祖师是( )A.鲁班B.老君李耳C.灶君D.嫘祖
12.我国西式广告出现于( )A.明代中后期B.清代初期C.清代中期D.晚清时期
13.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 )A.神农B.陶弘景C.孙思邈D.李时珍14.在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于( )A.夏代B.周代C.商代D.秦代
15.隋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 )
A.太师、太傅、太保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C.尚书、中书、门下D.太尉、太常、太仆16.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 )
A.冠、婚、丧、祭、乡B.冠、婚、射、朝、聘C.祭、凶、宾、军、家D.吉、凶、宾、军、嘉17.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 )A.周代周公B.春秋孔子C.西汉董仲舒D.宋代张载18.南北朝时,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是( )A.陶弘景B.张鲁C.张道陵D.葛洪
19.“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美德是( )A.仁爱孝悌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D.真诚有信20.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 )
A.明德、亲民、止于至善B.格物、致知、诚意C.诚意、正心、修身D.齐家、治国、平天下21.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代表作是( )
A.《步辇图》B.《清明上河图》C.《天王送子图》D.《簪花仕女图》
22.《荀子·非相篇》中说:“言而当,知也。”所谓“当”是说讲话要讲究( )
A.场合B.对象C.时机D.分寸
23.实行“书同文”政策的朝代是( )A.西周B.西汉C.秦代D.唐代
24.中国文化与域外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交流与融合是( ) A.佛教的传入B.伊斯兰教的传入C.基督教的传入D.犹太教的传入
25.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思想提出于20世纪( )A.60年代B.70年代C.80年代D.90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
26.下列属于文化观念的有( )A.人生观B.审美观C.建安风骨D.隋唐佛学E.宋明理学
27.早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包括( )
A.齐国的管仲B.魏国的李悝C.郑国的子产D.秦国的商鞅E.赵国的赵鞅
28.反映君主专制制度下“皇帝总揽天下大权”的有( )A.“天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B.“朝赏暮戮,忽罪忽赦。”C.“天下一家,何非君土。” D.“中外之财,皆陛下府库。”E.“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9.中国古代建筑的显著特点有( ) A.结构上以木结构为主B.布局上左右对称C.外观的多样性D.强烈的人文性E.在建筑物中寄寓着浓厚的思想观念
30.下列属于与汉字有关的民俗事象的有( )A.对联B.字谜C.预言D.姓名E.敬惜字纸三、名词解释
31.国别文化32.《中国救荒史》33.清谈34.家庭35.天神祭祀
四、简答题
36.简述西北地区先秦两汉时期的主要水利工程及其作用。 37.什么是针灸学说?
38.简述科举制对中国文化的负面影响。 39.简述尊崇自然审美观念的哲学基础。
40.新中国建立后,采取了哪些切实可行的保证民族语文工作顺利进行的措施?
五、论述题
41.试述社区文化活动的意义。 42.试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伦理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2011年1月考试)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原始巫术、行业禁忌等等,都属于()A.文化现象B.文化产品C.文化事象D.文化观念
2.在中国境内,地势最高的是青藏高原,号称()A.“世界高原”B.“世界屋脊”C.“高原世界”D.“屋脊世界”
3.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北宋中期至南宋中期,是() A.第一个寒冷期 B.第二个寒冷期 C.第三个寒冷期 D.第四个寒冷期
4.地域文化是正统文化的()A.归宿B.过程C.发展 D.资源 5.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指的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中的()
A.文化内涵 B.文化外延 C.文化经历 D.文化结果
6.《殷墟卜辞综述》的作者是()A.郭沫若B.于省吾C.陈梦家 D.
徐中舒
7.西晋败亡的直接原因是()A.三藩之乱B.永嘉之乱C.八王之乱D.五胡之乱
8.下列选项中,属于上层文化农政思想的核心的是()A.天象观B.勤农观C.占验观 D.地利观
9.七巧板所流行的民族是()A.蒙古族B.匈奴族C.汉族 D.高车族 10.下列医学文献中,以医学理论为主的是()A.《素问》B.《灵枢》C.《难经》D.《伤寒杂病论》来
11.造纸术的发明者传说是东汉时期的()A.张衡 B.毕昇C.祖冲之D.蔡伦
12.在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完整宗法制的朝代是()A.夏代B.周代C.商代 D.秦代
13.中国古代中央官制发生重大变化,以三省六部制的分权形式解决集权体制内的权力分配问题是在()
A.秦代 B.汉代 C.隋唐 D.明代
14.秦朝中央“三公”中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A.太宰 B.丞相C.太尉D.御史大夫
15.宗教信仰、思维模式、教育思想等方面属于()A.物质文化B.制度文化C.精神文化D.生产生活文化
16.在下列先秦典籍中,对辩证思维作了大量简明而深刻论述的是()
A.《孙子》 B.《尚书》 C.《春秋》 D.《诗经》
17.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从孔子到孟子再到董仲舒,列为众德之首的是()
A.孝 B.仁 C.义 D.礼
18.关于中国古代教育的总体目标,有集中反映的典籍是() A.《论语》 B.《孟子》 C.《礼记·大学》 D.《荀子·劝学》
19.中国古代建筑在布局上的显著特点是()A.木结构B.左右对称C.讲究装饰D.廊柱结构
20.“六经”中在战国时代就已失传的是() A.《书》 B.《乐》C.《礼》D.《易》
21.下列语系中,不属于中国五大语系的是()A.汉藏语系B.蒙古语系C.阿尔泰语系D.南岛语系
22.利用语言进行趋吉避凶,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A.禁忌B.崇拜C.恐惧 D.避讳
23.就文化交汇的典型性与影响的深远性而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汇最主要有()
A.两次 B.三次 C.四次 D.五次
24.意大利耶稣会士利玛窦来华的年份是()A.1482年B.1582年C.1682年 D.1782年
25.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核心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佛家思想D.杂家思想来源:考试大-自考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构成有() A.江汉平原 B.成都平原 C.华北平原 D.东北平原 E.长江三角洲平原
27.隋朝大运河西以洛阳为中心,偏向东北一支和偏向东南一支的包括()
A.永济渠 B.通济渠 C.广济河 D.惠民河 E.金水河
28.两汉时期选官方式多种多样,最重要的方法有()A.孝廉B.征辟C.考试 D.举人 E.察举
29.下列选项中,属于自然范围内的服饰文化标志的有() A.环境标志 B.等级标志 C.性别标志 D.年龄标志 E.体型标志
30.下列选项中,属精神文化的有() A.艺术 B.政治 C.道德 D.风俗习惯 E.宗教
1-5 CBCDC 5-10 CCBD A 11-15 DBCDC26AE 27AB 28BCE 29ACDE 30 ABCDE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事象32.九流十家33.血缘九族制34.家天下35.中庸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为什么说华北平原是中国文化的又一摇篮? 37.简述敬顺吴天的宗教现实功能。 38.交通行旅文化主要由哪些部分组成? 39.简述古代关于天人关系的几种观点。 40.简述中国人的汉字观念。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试述两汉经学的历史、文化功能。 42.试述科举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一、单项选择题
1.某种文化观念及与之相关的文化事象,在某一特定时期,在一定背景下,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为多数人所赞同和奉行,其形成的潮流是( )A.文化现象B.文化政策C.文化产品D.文化思潮
2.从气候变迁的角度讲,1400年—1900年是第三个大的气候时期,即寒冷时期。著名学者竺可桢称这一时期为( )
A.“纪传时期” B.“编年时期” C.“方志时期” D.“纪事本末时期”
3.中国存在区域性的文化分布是( )A.相对的B.必然的C.显性的D.隐性的
4.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一带经济作物大发展,粮食多仰仗两湖一带,故有( )
A.“湖广熟,天下足”之说 B.“广湖熟,天下足”之说 C.“天下足,广湖熟”之说 D.“熟广湖,天下足”之说
5.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发生在( )A.三皇时代B.五帝时代C.夏代D.商代
6.商朝的历史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 )A.两期B.三期C.四期D.五期
7.据《商君书》及《管子》记载,早期“法”的精义是( ) A.“尚公正” B.“尚公德” C.“尚公义” D.“尚公益”
8.下列选项中属于南方稻作型农耕文化主要标志的是( )A.栽培小麦B.井渠双灌C.栽培谷子D.使用水车
9.古代天子与后妃乘坐一种富丽堂皇的大马车,被称作( )A.栈车B.轿车C.路D.轩
10.中国古代出现“四诊”诊断技术的朝代是( )A.春秋B.战国C.秦代D.汉代
1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是( )A.鲁班B.蔡伦C.毕昇D.伏羲 12.下列选项中演变为宗法制度的是( )A.母系家长制B.父系家长制C.禅让制D.分封制
13.秦汉时期,直接任免郡县长官的是( )A.吏部B.户部C.丞相D.皇帝
14.中国制度文化中,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重大影响的是( )A.分封制B.宗法制C.科举制D.君主专制制度
15.曹魏时期建立的选官制度是( )A.分封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
16.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系的封建法典是( )A.郑国子产《刑书》B.魏国李悝《法经》C.《秦律》D.汉《九章律》
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模式的是( ) A.“上下与天地同流”
B.“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C.“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
18.提出“中庸”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最高价值原则的人是( )A.周公
B.孟子C.孔子D.朱熹
19.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为( )A.元始天尊B.灵宝天尊C.道德天尊D.太上老君
20.据《周礼》记载,周朝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A.五礼B.六艺C.五射D.六书
21.儒家对教育所提出的最高目标是( )A.在明明德B.在亲民C.在止于至善D.平天下
22.朝鲜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 )A.假名B.谚文C.字喃D.汉字 23.在言语形式方面主张言辞质朴的人是( )A.老子B.陆机C.曹丕D.葛洪
24.佛教在中国得到发展的阶段是( )A.东汉魏晋阶段B.东晋南北朝时期C.隋唐时期D.宋元明清时期
25.明清时期中国人民称西方为( )A.欧洲B.泰西C.远西D.西洋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2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狭义文化产品的包括( )A.农具B.壁画C.筷子D.煤炭E.水电
27.古代开发利用自然的主要失误是( ) A.土地的过当开垦 B.森木资源的过量开采 C.海水晒盐的布局欠当 D.草场天然资源利用超量 E.山石的过分开掘
28.隋朝尚书省除了吏部、户部、礼部之外,还包括( ) A.民部 B.刑部 C.乐部 D.工部 E.兵部
29.在我国手工行业传说中,黄帝发明了( )A.指南车B.渔网C.乐器D.百鸟衣E.七巧板
30.唐代的舞蹈可谓盛极一时,以下属唐代健舞的有( )A.《胡腾》B.《胡旋》C.《柘枝》D.《绿腰》E.《兰陵王》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文化内涵32.“三皇五帝”33.勤农观34.科举制35.精神文化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地理环境是人类存在和文化创造的先决条件。 37.简述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38.简述造纸术发明及传播的历史。 39.简述中国古代整体思维的特征。 40.简述中国人语言观念的内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君主专制制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
42.论中国古代“知行合一”说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考试大收集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
A.和睦 B.统一 C.和平 D.友好
3.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 A.威胁与恐吓 B.和亲与共存 C.吞并与兼并 D.联合与融会
4.新石器时代结束于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
A.五六千年之久 B.四五千年之久 C.三四千年之久 D.二三千年之久
5.中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特文明形态和() A.文化体系 B.文化内涵 C.文化结构 D.文化方向
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 A.渔业 B.农业 C.林业 D.手工业
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
A.毫无关系 B.本末关系 C.交叉关系 D.大有关系
8.建国之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 A.宋 B.元 C.明 D.清
9.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 A.市 B.集 C.庙市 D.墟
10.《周礼·地官·遂人》把大小不同的道路分为五等,下列选项中从小到大排列正确的是()
A.径、涂、畛、道、路 B.径、畛、涂、路、道 C.径、畛、涂、道、路 D.畛、涂、径、路、道
11.七巧板可以阐明若干重要的() A.运算法则 B.几何原理 C.力学原理 D.代数理论
12.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B.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C.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 D.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13.下列有关“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始皇帝是秦政
B.天子自称“朕”C命令称为“制”或“诏” D.总揽天下大权 14.秦朝的中央“三公”是() A.太师、太傅、太保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尚书、中书、门下 D.太尉、太常、太仆
15.学术界一般认为科举制度创立的年代是() A.开皇三年(583) B.开皇十八年(598) C.大业三年(607) D.大业五年(609)
16.传说,制定婚姻“六礼”的人是()
A.周文王 B.周武王 C.周公 D.孔子
17.下列文献记载,体现中国传统类比思维模式的是()A.“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B.“上下与天地同流” C.“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 D.“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壁”
18.“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 A.夏 B.商C.西周D.汉代 19.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已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这种神叫()A.日神 B.月神 C.上帝D.星神
20.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A.礿B.禘C.尝 D.烝 21.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 A.周公 B.孔子C.孟子D.董仲舒
22.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A.语族B.语群C.语支 D.语系 23.越南仿照汉字创造的文字是()A.假名B.谚文C.字喃 D.汉字 24.认为中国近代社会与思想文化演变的框架问题表现了一种特殊的二律背反运动的学者是()
A.陈寅恪 B.钱穆 C.陈独秀 D.胡适
25.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是在20世纪的()A.四五十年代B.五六十年代C.六七十年代 D.七八十年代
二、多项选择题
26.下列关于“文”字的说法正确的有() A.“文”的本义是“错画”,即花纹 B.“文”引申为后天形成的品德、修养 C.“文”在政治领域里,引申为“文治教化” D.“文”字还有“演化”和“分化”的含义
E.中国古代对“文”的认识还反映在对天文和人文的区分
27.在先秦时期的区域文化中,源于南楚的包括() A.道家文化 B.儒家文化 C.法家文化 D.楚辞文学 E.杂家文化
28.老子说“道法自然”,取法“自然”则需要() A.“治心”
B.“清虚自守,卑弱自持” C.“为物不贰” D.“生物不测” E.“潜心静气”
29.下列选项中,体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以儒家伦理学说作为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文化特色的有()
A.天人合一,观物比德
B.以“三纲”为核心的封建礼教指导立法、司法 C.以德为主,德刑并用 D.引经断狱,引经注律 E.以《道德经》作为断狱依据
30.以下选项属诞生礼俗的有()A.催生礼B.洗三C.满月礼 D.百日礼E.抓周礼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31.狭义文化32.《阿房宫赋》33.分封制34.什伍里甲制度35.仁爱孝梯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36.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37.简述中国文化基本规模形成的具体表现形式。 38.简述我国古代行会的主要管理方式。 39.简述科举制的历史地位。 40.简述近代中国文化变革的历程。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1.论述居住建筑的文化含义。
42.试述《礼记·大学》所提出的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和八个步骤。考试大收集整理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一种现象以同样的的形式反复出现进,其中的就含有规律性,成为某一时期、某一国家文化发展中带有典
型和标志作用的事情,这些现象称为(B)A、文化现象 B、文化事象 C、文化思潮 D、文化观念
2、尽管中国历史上的分裂不在少数,时间也不算短,但始终追求的政治观念中的基调是( B )
A、和睦 B、统一 C、和平 D、友好
3、古代中国文明的成功依靠的不是战争而是(D )A、威胁与恐吓B、和亲与共存 C吞并与兼平 D、联合与融会
4、新石器时代结束距今,4000年左右,延续时间长达( A ) A、五六千年之久 B、四五千年之久 C、三四千年之久 D、二三千年之久
5、中国独物的地理条件,制约着它的独物的文明形态和( D ) A、文化体系 B、文化内涵 C、文化结构 D、文化方向
6、周人极端重视的是(B)A、渔业 B、农业 C、林业 D、手工业 7、建国初编造赋役黄册和鱼鳞图册的朝代是( C )A、宋 B、元 C、明 D、清
8、中国历史上,南方把定期贸易的场所称作( D )A、市 B、集 C、庙市 D、墟
9、下列有关制度文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它是人们创制出来的一种无序化体系。 B 它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中介 C 它是物质文化的反映形式 D 它是精神文化的物化形态
10、“天人合一”的观念起源于( C )A、夏 B、商 C、西周 D、汉代
11、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方面,提出“三纲五常”的是(D)A、周公 B、孔子 C、孟子 D、董仲舒
12、现代新儒学的鼎盛时期在20世纪的(五六十年代) 13、中国古代丛书林林总总,最值得一提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编纂而成的大型丛书《二十四史》
14、至今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四库全书》) 15、《周礼》又名周官,是一部(谈论政治制度的书)
16、汉代六经中的《乐经》不存在,增加了(《孝经》《论语》)合为七经
17、《春秋文公四十年》中记载,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一次对(哈雷慧星)的记载。
18、最能体现中国古代科技整体观的是(C中医学) 1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 20、有共同来源的诸语言的总称是( D 语系)
21、周代,人们四时祭祀祖先,冬祭叫( D )A.礿 B.禘 C.尝 D.烝
22、从殷墟卜辞来看,殷商时期己完成了对天上最高权威神的创造,这种神叫(c)A日神B.月神C.上帝 D.星神
27、中国清一色农耕形态的形成,实际上与几千年来盛行的“重农主义”是(D)
A.毫无关系
B.本末关系 C.交叉关系 D.大有关系
36.首次阐述“新儒家”概念的是( D )A.熊十力 B.贺麟 C.冯友兰 D.梁漱溟
3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所运用的汉字修辞格是(D )
A.对偶 B.顶真 C.回文 D.重叠
3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名言总结的一条中国古代教学原则是( C )
A.因材施教 B.启发引导 C.学思结合 D.教学相长
41.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是( A )A.儒家思想 B.法家思想C.道家思想 D.墨家思想
40.传统社会,举行命字礼的人生仪礼是( A )A.诞生礼 B.成年礼 C.婚礼 D.丧礼
42.在中国传袭达两千年之久,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重要政治文化传统是( D )
A.分封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43.我国出现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萌芽是在(B )A.明代初期 B.明代中叶C.明代晚期 D.清代初期
44.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儒学的文化背景是(D )
A.郑国的礼乐文明 B.齐国的礼乐文明 C.晋国的礼乐文明 D.鲁国的礼乐文明
45、文化是人类在长期之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之物质与精神存在之总和。这里的“文化”是指( A 广义的文化)
46、中国经典的“文化”是指人的( A 后天修养与精神、物质的创造)
47、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被称为( B文化传统)
48.上古文化虽说多元,但是高度发达的古代文明国家如夏商两代,却只是建立在( c )
A.黄河上游地区 B.黄河下游地区C.黄河中下游地区 D.长江中游地区
49.夏文化的特点是( A )A.尚忠 B.尚孝C.尚义 D.尚礼 50.“兼爱”、“尚同”、“尚贤”、“节用”、“非攻”等所体现的是( C )
A.儒家的思想核心 B.法家的思想核心C.墨家的思想核心 D.道家的思想核心
51.士人群体出现于先秦,但真正构成一个享有社会实际权益的社会阶层,是在( B)
A.西汉时期 B.两汉时期C.东汉时期 D.魏晋时期 52.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作者是( B ) A.神农 B.陶弘景C.孙思邈 D.李时珍
53.在中国古代社会,完整的宗法制出现于(B )A.夏代 B.周代C.商代 D.秦代
54.中国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五礼”是( D )
A.冠、婚、丧、祭、乡 B.冠、婚、射、朝、聘C.祭、凶、宾、军、家 D.吉、凶、宾、军、嘉
55.提出“天人合一”这一专有名称的人是( C)A.周代周公
B.春秋孔子C.西汉董仲舒D.宋代张载
56.南北朝时,南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是( C)A.陶弘景 B.张鲁C.张道陵D.葛洪
57.“孔融让梨”的故事所体现的中华民族美德是( A )A.仁爱孝悌 B.重义轻利C.谦和礼让D.真诚有信58.中国古代教育的三大目标是( A )
A.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格物、致知、诚意C.诚意、正心、修身 D.齐家、治国、平天下
59.宋代出现了以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为描写对象的风俗画,代表作是( B )
A.《步辇图》B.《清明上河图》C.《天王送子图》 D.《簪仕女图》
60(A)61-65CDDAA 66-70CCACD 71-75BDBBC 76-80BADAD 81-85BDCDA 86-90CBDCD
91-95AABBD 96-100 ADCCB
二、多项选择1ABCDE 2ABCD 3ABCDE 4 .CDE 5.ABD 6.BC 7.ABCDE 8ACDE 9ABCE
10.AB 11.ABCE 12.ABCE 13.ACDE 14.ABCE 15.AD 16.BCD 17.ABCDE 18 ACD 19AE 20 .BCE 21.BC 22.BC 23.AC 24.ABD 25 .BDE 26.AB 27.ABD 29.AC 30.AD 31 AC 32ACDE 33AD 34ABCDE 35ABD 36AB 37ABC 38ACD 39.BCE 40.ABDE 41.BD
42.AC 43ABCDE 44ABD 45 AC 46 ABC 47ABCD 48ABD 49AB 50AD
三、填空题
1、文化的本质就是马克思所说自然的人化。
2、文化的基本结构包括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
3、文化的功能主要包括记录功能、认知功能、传播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和调控功能六个方面。
4、尧舜时代的王位实行“禅让制”,从夏启开始实行“世袭制”。
而周代则实行“宗法制”。
5、真正的汉文字是距今4000余年的甲骨文。
6、青铜器是殷商西周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工具和文化。 7、“德”字及其思想为周人所独创。周人认为,要敬德,就必须保民,如此才能永得天命。
8、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墨、法、道四家
9、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是老聃。孟子则是石破惊天地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将民本思想
发挥得淋漓尽致。
10、董仲舒的新儒学在取得独尊地位后,经学与之结合逐步,演变为谶纬学。谶是“诡为隐语,预决吉凶”
的宗教预言,也叫“符”。纬是用宗教迷信思想对儒家经典的解释。
11、“三玄”指的是《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本书。玄学的宗旨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
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12、唐代书法大家中的“一癫一狂”指的是怀素和张旭 14、画圣是吴道子
15、《楚辞》最突出的艺术成就是其比兴手法的运用。
16、唐朝著名诗人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述了秦王朝统治者大兴土木的情景。
17、理学的集大成者是朱熹
18、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指的造纸术、火药、活字印刷、指南针。
19、针对程朱理学的流弊,王阳明首先提出“致良知”,强调“我”的能动性,进而又强调“知行合一”。
20、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对封建束缚人性的礼教尽情抨击,歌颂了追求个人婚姻自由和个性解放的精神。
21、考据学的创始者是顾炎武和阎若虎。 22、庙堂文化指的是儒学;山林文化指的道家。
23、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主要包括直觉思维、辩证思维、中和思维三种。
24、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其著作是《道德经》。
25、《史通》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作者刘知已。 26、帛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交。
27、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还有类书和丛书。
28、《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风、雅、颂三大类。《书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汇编。
29、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集是梁萧统的《文选》,收录了先秦至梁的各体诗文。
30、汉代地方政府只办的官学在郡国称学,县称校,乡称痒,聚称序。私学中小学程度称为书馆。
31、明清科举制度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
32、中医学四大经典是《伤寒论》、《金匮要略》、《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
34、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35、“双百方针”是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的。 36、东渡日本的鉴真被日本称为日本的佛祖。
37、在兵书典籍中对外古今影响最大的是《孙子兵法》,其作者是孙武。
38、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在佛法的宣传中,人们通常把“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有漏皆苦,涅磐寂静”四
句话称作是概括佛法的“四法印”。
39、赋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样式,兼有散文和韵文的性质。 40、中国古代戏曲最优秀的代表是昆曲和京剧。 四、简答题。
1、简述“天人合一”观念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要点:
在中国“天人合一”观念占有主导地位,给予中国文化及其发展以长远而深刻广泛的影响:
第一,造成了追求和谐社会的理想主义倾向;第二,造成了中国文化整体系统的辩证发展的思维方式;第三,造成“诚明合能”的人生修养哲学,推动人们在成己成物,人我交融中实现人格、品德的完善。
当然,也有负面影响:一是思维方式过分强调联系与统一,缺乏必要的分析与论证,致使我们没有经过近代的实验科学而进入现代科学。二是过分强调社会的和谐统一,而使封建社会长期停滞,资本主义萌芽生长缓慢,在一个长时期内民族心理自视过高而缺乏进取精神。三是空想的理想主义易于脱离实际,而不得违心地美化现实。四是心性之学重体验,不重客观观察,把道德实践作为根本的实践活动,很难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也限制了实证科学的发展。
2、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
答: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就是中国自有史以来从未发过根本变化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血缘宗法伦理的制度。
3、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1)萌芽期:殷周时期,以宗教形式接触哲学,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人文意识。百家争鸣,形成中国文化的基本形态。(2)奠基期:秦汉魏六朝时期,带有制度化、模式化和程序化的特征。(3)繁荣期: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成熟的黄金时代,科学技术、宗教文艺、学术思想等都取得了前所末有的丰硕成果。(4)转向期: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因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与发,以及西学东淅而使传统文化呈现出明显的转向。
4、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结构。
(1)中国传统文化的雅俗活动。雅文化称为士大夫文化,俗文化称为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2)中国传统文化在帮秦汉以后还出现了儒家显文化和法家隐文化之分
(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林(道家)文化和庙堂(儒家)文化之分。
5、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2)人本主义精神(3)天人合一精神(4)礼治精神
6、儒学文化的历史地位与作用。
儒学提倡用世进取、兼济天,讲究修齐治平,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儒家具有重视气节、操守的传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成为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民族国家的精神力量。对它的历史地位于的承认,必将使它起到现实作用,这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求是务实的精神,在建设现代化的今天,将鼓舞人们不畏艰难曲折,朝着理想迈进。中华民族贵和持中,正道直行的精神,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安定和着积极的意义。传统文化中民为邦本的思想,会启发领导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传统文化中平均平等思想,将强调维护劳动人民的物质利益。
总之,科学扬弃儒家文化,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有助于弘扬爱国主义,有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有助于实现祖国统一。
7、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征。
①主张教育一要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各种人才,二要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②是辩证观,即对立统一观,强调德育与知识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
③是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主体的内在道德功能和自觉性。 8、简析孔子的教学思想。
(1)因材施教,启发诱导;(2)温故知新,学思并重;(3)循序渐进,教学相长;(4)言传身教,尊师爱生。
9、试述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一传统科技思维的局限,轻视理论探讨,使科学家技在经历了一定的发展之后很难跃入新的水平。二是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三是封建制度的扼制。首先是科技人员社会地位低下;其
次是始终没有形成科技产品的市场机制;再次是统治者为了统治而经常直接限制科技的发展。
10、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
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西方文化则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与改造。
(二)在对待家庭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强调“家庭本位”,突出家族乃至国家的整体利益,西方文化则奉行“个人本位”,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的人格和尊严。
(三)在对待民族关系问题上,中国文化奉行的原则是“亲仁善邻”、“协和万邦”、“顺俗施化”、“怀德修远”,而西方文化奉行的原则是“征服天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