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雨霖铃》教学设计方案

来源:华佗健康网
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 姓名 学科年级 《雨霖铃》教学设计方案 高一 工作单位 教材版本 人教 一、教学目标设计(从学段课程标准中找到要求,并具体化为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目标。要求明晰、具体、可操作性。)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柳永及其词作风格;了解词牌“雨霖铃” 2、在诵读中体味《雨霖铃》抒发的离别之情和营造的凄清意境 3、把握典型意象的丰富意蕴;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4、深刻体会《雨霖铃》“点染”的艺术特色 5、背诵并默写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以读带析,体味《雨霖铃》离别之情和凄清意境,抓住主要意象,体味典型意象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及其象征意蕴。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3、主要采用诵读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来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灵活运用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古代诗歌中不同类型的离情别绪。 二、教学重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点、难点) 1、激发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兴趣,背诵并默写全词。 2、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 三、学情分析(分析学生的知识起点、技能起点和态度起点) 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词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已有接触,但他们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鉴赏诗歌的能力是要重点培养的。他们的思能力维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雨霖铃》是表达离愁别绪的名篇也是柳永的代表作,充分体现了柳词长于抒情,善于铺叙的特点。围绕“伤离别”的主题,词人先渲染了离别的环境,接着铺叙离别的情景,最后想象离别后的孤独痛苦。全词层次分明,叙事清楚,即事言情,融情入景,虚实结合,点染,将难达之情写得感人至深。 五、教学方法设计(针对学习内容,设计教与学的方法) 1、引领意象分析、思考揣摩写作手法 2、示范背诵,学生感情通读全词,利用视频。 3、组织讨论,总结特点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描述介绍,激趣导入 教师范背全词 集体诵读全词,学生个体朗诵,集体尝试配乐读听结合,整体感知 朗读在读和听中思考:全 词抒发了什么情感?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体会情景交具体赏析,揣摩融的艺术手法,通过体会名句,使学生的理解多个意象所构成的意境,认识情况互相启发借深刻地感受到词中所弥鉴 漫的浓浓的离愁 思考,体会“点染”手法,并试做赏析 齐读,用自己的语言形象的描述羁旅长愁的画面 赏析景与情的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 出示思考问题,本词何处为实,何处为虚?见ppt 用演绎推理的方式先给出概念,而后示例 理解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手法 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学生先自己总结,教师相机点评、明确。 八、信息技术应用设计(针对学习流程中某个环节设计信息技术应用细节,包括融入点、拟用技术、融合方式等) 1、 课本、《导学案》、积累本。 2、 教师制作的ppt 3、多媒体白板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从教学任务的提出到任务的落实,再到赏析方法的产生可谓一气呵成,教学过程中注重方法的引领和提升,这节课总体而言是有效并且优质的。 就课堂呈现而言,我感觉这节课有点遗憾:师生交流多,生生碰撞少;由于时间紧张,意境部分没有充分展开,期待进一步改进,进一步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