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信息栏 系别: 实验日期: 年级 : 姓名: 同组成员: 教师评定: 批注 [U1]: 字体:宋体五号 汉语词汇加工过程中的抑制机制 摘要 该实验采用固定步调的移动窗口阅读与选择性再认相结合的范式,研究在理解加工汉语双字词的过程中的抑制机制,探测刺激类型和干扰类型的主效应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均显著,出现了明显的探测类别效应和干扰类别效应,表明与目标词语义关系接近的干扰词更难以被抑制。 关键词 抑制机制 移动窗口 语义关系 探测类别效应 干扰类别效应 批注 [U2]: 字体:标题:黑体小四,居中 批注 [U3]: 字体:黑体小四,正文:宋体五号 1.引言 认知理论过去主要强调信息的激活,对抑制加工则相对忽视。而研究表明,认知活动不仅包括扩对有关信息的激活,还包括对无关信息的抑制。抑制在注意、知觉、学习记忆、认知发展、老年化等许多方面有重要作用,近几年开始重新获得重视。一般认为,抑制机制是阻止无关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或把无关信息从工作记忆中清楚出去的加工机制。它使无关信息在总体上不损害认知加工,是一个主动压抑的过程。在学习记忆测验中,如果抑制机制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就会错误地把干扰或分心信息当作有关信息而作出反应,也就是出现了干扰的现象。 抑制机制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目前是心理学语言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语言理解能流利的测试多数以英文为材料,但中国心理学家们关心在汉语的加工理解过程中抑制机制如何起作用。在杨丽霞完成的几个试验中,采用移动窗口阅读与选择性再认组结合的范式,研究在理解加工汉语双字词的过程中的抑制机制。结果表明: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有意义的比无意义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对于有意义的干扰,与目标材料语义关系密切的比无语义关系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无论在自定步调或固定步调的阅读条件下,语言理解能力不同的个体在抑制上都存在差异,高理解能力者抑制干扰的效率较高。 本实验采用固定步调的移动窗口阅读与选择性再认相结合的范式,研究在理解加工汉语双字词的过程中的抑制机制。预期实验中会出现探测类别效应和干扰类型效应。探测类别效应就是当探测刺激为干扰词时,被试的反应时明显变长,表明干扰材料未能被有效抑制而产生了干扰现象。干扰类别效应是指与目标材料在语义上相近的干扰材料比语义上无关的更难被抑制,即产生的干扰作用更大,说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关。 批注 [U4]: 使用阿拉伯数字标出,如1.引言……2.方法....2.1…. 一级标题:黑体小四,正文宋体五号 2.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北京大学心理系2011级本科生、研究生、进修教师36人。男性10人,女性26人,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色盲。 2.2 仪器 装有Psykey心理教学系统大学版的计算机,红黄绿三色反应键盒。 2.3 材料与实验设计 呈现刺激胃词频相类似的高频汉语双字词共60组,每组5个,其中3个要求被试记忆的目标词(用浅黄色呈现),2个干扰词(用浅蓝色呈现)。其中有30组,干扰词和目标词语义相关,指的是同一范畴的事物,另30组,干扰词和目标词语义无关,指的是不同范畴的事物。 再认测验的探测刺激胃词频相类似的高频汉语双字词共60组。其中30组是呈现过的目标词,要求反应为“是”。这类探测刺激并不反映抑制机制,故没有作为因变量来考察。有30组是呈现过的干扰词,还有30组是没有呈现过的控制词,在语义相关条件下,控制词和干扰词在于目标词的关系性这方面基本匹配。干扰词和控制词都要求反应为“否”,他们才是本实验真正关心的探测刺激。(举例如表1) 表1 实验材料示例 干扰类别 语义无关 语义相关 垂柳 垂柳 呈现刺激 目标词 油松 油松 梧桐 梧桐 干扰词 书记 银杏 阶段 白杨 “否”反应探测刺激 干扰词 书记 银杏 控制词 资产 木棉 批注 [U5]: 表格宋体小五,表题居中,三线格 为了平衡“是”、“否”反应的比例,插入了30组填充材料,目标词属于不同范畴,反应结果不参与数据处理和结果讨论。2种呈现刺激类型配合3种探测刺激类型,把60组呈现材料分成6个单元,按拉丁方排列成6中顺序,每种顺序分配6名被试,以平衡顺序效应。 本实验采用2×2的组内设计。考察的自变量一是探测刺激的类型,有干扰词和控制词两个水平:自变量二是干扰类型,有语义相关和语义无关两个水平。因变量是被试再认测验的反应时和正确率。实验中对被试的年龄、性别、利手、视力、色觉,以及“是”、“否”反应的比例和呈现刺激的顺序都作了控制。 2.4 实验程序 伴随声音信号(100ms)在屏幕上角呈现一个“+”号(550ms)。“+”号消失200ms后在该位置呈现第一个双字词。500ms后该词消失的同时,在其后面相邻位置处呈现第二个双字词,依次继续(移动窗口),共5个项目。目标项目为浅黄色,干扰项目为浅蓝色,要求被试理解记忆目标材料并忽视干扰材料。 阅读完一组刺激后延迟50ms,伴随声音信号(100ms)在屏幕中心呈现一个“+”号(400ms),“+”号消失50ms后在该位置呈现一个白色探测刺激,让被试判断它是否属于呈现的目标材料,如果是就按红键,否则按绿键。探测刺激最多呈现3000ms,超过这个时间没做反应便认为是错误反应。 每次反应后,延迟200ms给出一个“正确”或“错误”的反馈信息(750ms),该信息消失后100ms开始下一组。程序同步骤上,共60组。计算机自动记录探测刺激按键反应的反应时和正确性。 3.结果 不同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下的平均反应时和正确率(括号中为相应的标准差) 干扰类型 探测刺激 反应时(ms) 正确率(%) 目标词 791.69 (188.72) 91.67 (10.82) 语义相关 干扰词 925.42 (232.05) 83.89 (21.28 ) 控制词 731.78 (147.40) 97.50 (7.32) 目标词 752.86 (187.63) 96.11 (5.99) 语义无关 干扰词 793.86 (188.53) 94.17 (11.31) 控制词 690.31 (132.42) 98.89 (3.98) 以两种探测刺激类型为横坐标,反应时为总坐标,画出两种干扰类型下的反应时折线图,如图1. 1000.00900.00800.00700.00反应时 600.00500.00400.00300.00200.00100.000.00语义相关 语义关系 语义无关 干扰词 控制词 图1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反应时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反应时作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36.88,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28.27,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6.11,p<.001。 简单效应分析的结果表明: 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6.27, p<.001;当干扰词类型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4.66, p<.001。 105.00100.0095.00正确率 90.0085.0080.0075.00语义相关 语义关系 语义无关 干扰词 控制词 图2 2种干扰类型×2种探测刺激类型正确率折线图
对全体被试的正确率2×2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干扰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5.12,p<.001;探测刺激类型的主效应显著:F(1,35)=14.45,p=.001;干扰类型和探测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35)=10.64,p=.002。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
当干扰类型是语义相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3.92,p<.001;当干扰词是语义无关时,探测刺激类型的干扰组和控制组的差异显著:(t35)=-2.62,p=0.013。
4.讨论
语义相关性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以反应时还是正确率作为因变量,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干扰项目类别效应,当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相关时,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干扰项目与目标项目语义不相关时,同时反应时正确率显著小于语义无关时。
干扰项目类别效应说明干扰材料与目标材料语义相关时更难被抑制,表明抑制机制与干扰材料的语义性质有联系。因而在本实验中可见在干扰项与目标项语义相关的情况下,被试对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更长、正确率更低的结果。
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无论是以反应时还是以正确率作为因变量,在MANOVA中,我们都发现了显著地探测刺激类别效应,被试对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显著长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时,同时,被试对于干扰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显著小于对控制性探测刺激的反应正确率。
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影响原因分析。根据语义网络模型,与目标词语义相关、范畴相同的干扰词,其概念网络或命题网络与目标词有更多的联系,在语义空间中距离较近。根据激活扩散模型,激活会从已激活的结点沿着连线向周围扩散,联系越紧密的概念越容易被激活。
因此在加工目标词的过程中,如果干扰与其有密切的语义联系,就更容易被连带着激活。干扰词本身的激活水平高,抑制的效果则应没有控制词好。
总之,语义关系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均影响抑制效率,主效应显著,且语义相关性和探测刺激类型对抑制机制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干扰材料的性质影响抑制效率,语义相关的比语义无关的干扰材料更难以被抑制。
参考文献 杨丽霞,陈永明.抑制机制研究的新进展.心理学动态,1999,7(4):1-6 杨丽霞,陈永明,周治金.不同理解能力的个体在词汇加工中的抑制机制.心理学报,2001,33(4):294-299. 杨丽霞,傅小兰.视-听跨通道汉语词汇信息加工中的抑制机制.心理学报,2002,34(1):10-15 杨丽霞,陈永明等.理解能力不同的个体抑制干扰信息的效率.心理学报,2002,34(2):120-125.
吴建民.移动窗口方法评析.心理发展教育,1999,1:44-48. Canli, T., Sivers, H., Thomason, M. E., Whitfield-Gabrieli, S.,Gabrieli, J. D. E., & Gotlib, I. H. (2004). Brain activation to emotional words in depressed vs healthy subjects. NeuroReport,15: 2585–2588. Charash, M, & Mckay, D. (2002). Attention bias for disgust.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ors, 16, 529–541.
Chen, M., & Bargh, J. (1999). Consequences of automatic evaluation: Immediate behavioral predispositions to approach or avoid the stimulus.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5, 215–224. Dalgleish, T. (2004). The emotional brain.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5, 582–589. Dyck, M. J., Farrugia, C., Shochet, I. M., & Holmes-Brown, M.(2004). Emotion recognition/ understanding ability in hearing or vision-impaired children: do sounds, sights, or words make the difference?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5, 789–800.
Eippert, F., Veit, R., Weiskopf, N., Erb, M., Birbaumer, N., & Anders, S. (2007). Regulation of emotional responses elicitedby threat-related stimuli. Human Brain Mapping, 28, 409–423.
批注 [U6]: 参考文献按照心理学报参考文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