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独特客家建筑下的客家文化意识[论文]

来源:华佗健康网
独特客家建筑下的客家文化意识

摘 要:建筑是传承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形态。建筑能够很好地体现和传承地区文化。客家建筑是客家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是一部凝固了客家人社会心理状态的历史。客家建筑从其选址,造型,建设材料和装潢都映射出客家人深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通过对客家建筑的特征和历史文化分析,从宗教,道德观和民俗等方面揭示其蕴含的客家人的文化意识。 关键词:客家建筑;客家人;文化意识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167-01

据记载,在两晋至唐宋时期,因战乱饥荒等原因,黄河流域的中原汉人被迫南迁,历经七次大迁移,先后流落南方,客居山区或丘陵地带。这些外来客居此地的人,被称为“客家人”。为防外敌及野兽侵扰,多数客家人聚族而居,形成了围龙屋、土围楼、走马楼、五凤楼、四角楼等,其中以围龙屋存世最多和最为著名,是客家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客家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造型,在一定程度上意示着客家人的文化意识。

客家民居主要是客家多个家庭同族集合共居的一种大型住屋。客家五凤楼,围龙屋的基本形制为西周至汉唐中原衣冠士族,官宦大户宅第旧制。客家方形,圆形土楼的基本形制为汉唐中原世家大族的坞堡或坞壁旧制。客家民居主要有两种功能,一是用于宗法礼制的厅堂,一是家庭生活的民宅。由于客家是从才、中原南迁而入且

客家人十分崇拜祖先珍重传统文化,因此客家人的建筑受中原建筑形式影响很深。无论是在其建筑的夯土技术还是建筑空间的组合形式,心脏建筑造型亦或装饰上都可以找到古中原的建筑痕迹。其中五凤楼,围龙屋,方楼和殿堂式民居,受中原四合院的建筑影响的痕迹十分深刻,圆楼也同样融合了中原民居三堂屋的模式。 客家人重视宗法礼制。客家的建筑都是以祖堂为中心,供奉祖宗牌位,举行宗法典礼,住房按照长幼尊卑分两侧居住,表现封建礼制的至高无上。伦理道德观对客家建筑也有深刻的影响。像围龙屋的浴室种都设有大小不一的石暾,分别为辈分不一样的人使用。伦理道德观和封建宗法礼制很大程度影响着客家人传统的审美观念和生活习惯,从而深刻的影响着传统客家民居的形式和风格。 客家人的建筑最先是为了防御。刚刚南迁时,为了防御追兵和土著族的追杀和侵扰,他们在建造房屋时,首先考虑的是房屋的防御功能。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在心理上缺乏稳定感和安全感的情况下,防范严密、居住安全成为共同的心理要求。这种特定的社会心理,使客家民居以突出的防御性明显区别于其他民居。这一时期的客家民居为全封闭形式,此时出现封闭式的圆形或方形土楼、四角楼等。屋建得很大,外墙造得很厚,且设有瞭望孔或枪眼,屋内打有多口水井,供人、畜饮用。屋大则可全族聚居,人多力量大,当遭遇外敌时,则可群起而之。墙厚和屋中的水井则可防御外敌的火攻。因此,客家人的文化意识首先体现在“防”字上面。“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成为客家人的顺口溜流传至今。

由于客家人为躲避追杀多居住在山区地带,受崇山峻岭的阻隔与长期低落停滞的封建小农经济的影响,客家民居稳固地保留了北方中古时期的传统格调。因此客家民居形式、风格和技术的发展比起其他地区的民居要缓慢得多。直至清末,客家人出走南洋的人增多,不断地增加了与海外的交往与联系,接受的海外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影响增大,于是在建筑风格上才有了相应的发展变化。这也说明了客家人慢慢地走出来,思想上也慢慢由“防”走向“开放”。 风水始终渗透于中国建筑中并随着发展至今。客家人营造住屋,选址择基、取势定向以及屋宇形式都十分讲究风水,动工必须选定吉日良辰,竣工又有诸多礼仪。客家人的风水意识源于中原传统文化。早在《诗经·公刘》中就有风水意识的记载, 还有《易》、《周礼》等典籍中均有风水意识的描述与记载。客家人在南迁之前就已经受到风水意识及理论的熏陶。加上客家人南迁后对中原魂牵梦绕,风水意识自然得到承袭与发展。客家建筑装饰同样具有风水特点,凝聚着客家人的风水意识。客家人运用装饰手段,借助寓意表达改变不利于生存的风水环境为有利的吉祥风水,从而实现人与居住环境的和谐, 满足心理与生理的需求。因客家很多山区少水多丘陵的客观环境强化了客家人在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代表水的龙、鱼、云等形象,以此来实现五行平衡。这种极具客家民俗性的建筑随着客家的本身根深蒂固的风水意识传递发展了下来,如外大门外开,且逆大江等。

客家人性格多为勤劳朴实。这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性

格,并在客家民居上体现出来。客家土楼是正是这种客家人特性的一个文化意识的代表。客家的土楼一般住宅规模大,以聚居形式存在,还要兼容客家人民各种生活,生产需要。

梁思成先生曾说过,建筑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独特的客家建筑也是渗透着客家独有的文化思想意识,反映着客家人的发展,思想变化和文化底蕴。正是客家人这种重视宗制的道德观,遭遇,防御观念和风水意识造就了独特的客家建筑。 参考文献:

[1]李蓬蕊.三江文化的时空差异[z].客家纵横,1992. [2]林嘉书.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