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唐代神童研究

来源:华佗健康网
第7卷第4期 Vo1.7,No.4 长安学刊 2016年l0月 Oct.,2016 Changan Xue Kan 唐代神童研究 李梅 (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 陕西西安710128) 摘要:唐代的神童数量多且质量高,本文选取神童群体进行研究.探讨唐代选拔神童的标准.分析唐 代神童兴盛的原因及神童教育的利弊。指出儿童早慧现象本身有利于儿童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神童 要有所成就除了先天的聪慧,更需要后天的不懈努力,同时,神童教育并不适合所有儿童,“少不戏弄”教育 理念违背儿童教育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唐代;神童:早期教育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6)04—018—08 神童是中国古代对早慧儿童的一种称呼,也称圣 “暗写五经收部秩” 】、“解拈玉叶排新句”、“八行飞札 老成人”I6]。因此,本文讨论的“神童”是指那些年幼才 俊、聪慧过人,在文学领域有特殊才能的少年儿童。 神童作为儿童中的一类天赋异禀的群体。得到了历 史的格外优待,这些资优儿童甚至在历史长河中占据了 童、奇童。神童记载自古有之,《史记》载:“大项橐,生七 岁为孔子师。” 】项橐便是有关神童的最早记载,不管项 橐这个人是否真实存在,他早已在乡野传闻中广为流 传,项橐的相关记载在《战国策》和《新序》 】里亦有记 载。“神童”现象大量出现应该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南 朝刘义庆撰《世说新语》特设“夙慧”一章,专门记述当 时的神童盛况,录36门1000多则故事中,与儿童有关的 小小的一席之地。《唐语林》专为神童辟《夙慧》篇、{=太 平广记》开《幼敏》篇,明代著名文人胡侍收录的唐代神 童记录在《珍珠船》一书卷六“幼慧”条目下,明代徐应 秋《玉芝堂杂烩》卷四“七岁有圣德”一文中,总结了从 古自今七岁即有才德的儿童,两《唐书》中所记载的神童 占上百则。另外,《宋书》、《后汉书》、《北史》、《三国 志》、《魏书》、《晋书》等对这一时期的早慧儿童均有记 载。唐代对“神童”的推崇不亚于魏晋时期,官方开设童 子科,开始对“神童”进行选拔,另外父母对孩子家庭教 事迹更多,如《旧唐书・自居易传》第∞研 、《新唐书・权 德舆传》第跚 碳、《新唐书・韩愈传》鄹琊、《旧唐书・柳公 育的重视更促使了唐代神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唐代 神童数量多且质量高不是偶然现象,有一定的历史原 因。从神童长大以后的发展轨迹来看,背后的教育目的 权传》第43‘。黄 . 唐代的神童数量多质量高,学者对唐代神童群体的 研究主要关注在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亲子诗中的神童. 和教育手段值得探讨和深思。 一如田玮莉《唐代亲子诗中的神童》;研究唐代神童成因及 教育反思,如胡凤梅《浅述关于唐代神童的若干问题》、 吕智红《神童教育的历史回顾与反思》;探讨神童的文化 根源问题,如彭海伦、刘艳菊《中国“神童教育”的文化根 源探究》;关注唐代早期教育,如王吉清《唐代的早期教 育与文学》、郑言午《共生与互动一唐代儿童与父母的关 、“神童”的界定及唐代神童研究现状。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神童”的定义不同。夏商时 代尚君王型神童,如黄帝、颛顼、禹;春秋时代尚谋略型 神童,如秦相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汉代推崇尚德 型神童,如黄香九岁丧母,思慕憔悴,京师号日“天下无 双江夏黄童” ;到了唐代,推崇尚文型神童,如李泌“年 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E4]。唐代神童的标配是 系》;关注唐代童蒙教育及童子科,如金滢坤《唐五代童 子科与儿童教育》、《唐五代科举制度对童蒙教育的影 作者简介:李梅(1989一-),女。湖北襄阳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文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化研究。 18・ 响》;关注唐代文人的早慧现象,如郭绍林《唐代的早慧 现象》、徐玉如《唐代文人的早慧、创新及启示》等。还有 探讨唐代笔记体小说中的神童现象,如黄赤《<太平广 典型。此外,权德舆四岁能赋诗。萧颖士四岁能属文,黄 巢五岁《题菊花》,很多天才型小作家初露才华年纪都非 常小。唐代选拨神童最主要的途径便是童子科,如刘晏 “年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 “ 划攫f。,圳 韦温 记>幼敏故事初探》等,总体来看,唐代神童群体的研究 还值得进一步探析和整理。 二、唐代神童的标准。 “十一.举两经及第,以拔萃高等补咸阳 尉。” 新店 ’b漱 铺 预裴耀卿“少聪敏,数岁解属文,童子 举。”《’“ 装蛾剐 缩邶。 杨炯“神童举,拜校书郎,为崇文 首先.在文学诗词歌赋方面有特殊的才华。如徐惠 八岁作文,其父徐孝德让她仿做骚体诗,她作了《拟小山 篇》:“仰幽岩而流盼,抚桂枝以凝想。将千龄兮此遇,荃 何为兮独往。”¨]这首诗笔法老练、思致深远,仅八岁,不 馆学士。”《IIlJilf B‘畅删协蝌 鲥等,唐代神童出名都趁早。而 且能得到官方认证,名扬乡里。 第五,德行出众,志向远大。中国孝文化根深蒂固, 德行出众心智早熟的儿童对父母以及其他长辈尽孝道. 这也会被视为“神童”而受到推崇。本文主要探讨尚文 型神童,但德行兼备、志存高远的标准亦不能忽视。例 仅能读懂艰深的《楚辞》,还能加以运用,才华非常人能 及。廖氏子七岁作《赋新月》:“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 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 】由新 月写到满月.将新月比作是未上弦的弓和美人的柳叶 眉,记录了月亮盈亏这一过程,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才 华横溢。唐代的神童大多数都在诗词歌赋方面表现出 超高才华,有传世佳作流传至今。 如权德舆七岁“居父丧,以孝闻” ”】,许法慎三岁“时母 病,不饮乳,惨惨有忧色” J 。唐代能诗善赋的儿童往 往心智早熟,志向远大,有着自己的想法和独特的思维。 例如黄巢五岁作《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 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I 5]菊花 为题,抒发了自己扭转乾坤的伟大志向。他叹息菊花的 开不逢时,表明自己有一天当了青帝.定然要菊花与桃 李齐开争艳,表明了小诗人的非凡抱负。后来,他果然 领导了惊天动地的农民起义.实践了自己扭转乾坤的誓 言。此外还有李鼻九岁作《咏灯》、崔铉九岁作《咏架上 其次,天资聪颖。具备敏捷的悟性和应变能力。如 何仲举作《李皋试诗》:“似玉来投狱,抛家去就枷。可怜 两片木,夹却一枝花。” ]此事写作背景是何仲举家因贫 困未能及时交纳租税,代父受过被关监狱,长官李皋听 说他的诗才,出题试之,他巧妙的运用谐音字,“玉”和 “狱”、“家”和“枷”把自己比喻成娇嫩的“一枝花”。形象 生动的写明自己的遭遇,不仅救了自己,还赢得了李皋 的赏识。此外还有苏颞《咏尹字》、七岁女子《送兄诗》 等,个个是头脑机敏,应变能力强,非一般常人所能比。 鹰》小小年纪均表达了自己的远大志向。 三、唐代神童盛行的原因 (一)唐朝对教育的重视以及童子科的设立。 沿袭汉魏时期的“童子郎”、“童子奉车郎…‘童子” 第三,非凡的记诵能力。以神童记载最多且较为集 中的两部正史《旧唐书》、《新唐书》r1 o]为例。《新唐书・ 郗士美传》:士美年十二,通《五经》、《史记》、《汉书》皆 能成诵。第删坝《新唐书・韩愈传》:愈生三岁……愈自知 读书,日记数千百言,比长,尽能通《六经》、百家 学。枇 贞《旧唐书・孙思邈传》:七岁就学,日诵千余 等名号,唐代在建朝之初便设立了童子科.目的是通过 考试选拔天赋极高的少年儿童入仕,由此,童子科成了 科举考试的一个常科科目。早在武德七年七月,唐高祖 颁布了一条有关士大夫教习童子的诏令:“自隋以来.离 乱永久,雅道沦缺,儒风莫扇。朕殷期御宇,静难齐民, 言。螭删 《新唐书・韦温传》:方七岁,日诵书数千 言。 嘲 《新唐书・儒学传上・孔颖达传》:八岁就学, 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第 这样的例子不胜 枚举,这些神童天赋异禀,记忆力和默诵力均超强。 第四,年纪要小且早早参加童子科得到官方认可, 钦若典谟,以资政术,思弘德教,爱有二子,年并幼童。 讲习《孝经》,成畅厥旨。义方之训,实勘励俗。故从优 秩,赏以不次,宜普颁示,咸使知闻。如此之徒,并即申 上,朕加亲览,时将褒异。” 】6j此诏令,充分体现了唐统 治者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对于那些有“义方之训”的士大 或者在乡里有一定的名气。唐代界定儿童的年龄上限 是十四五岁左右,但被举为神童的大多年龄在十岁以 下,据各种材料记载,七岁神童数量颇多。从正史中的 记载来看,唐代年龄最小的神童当属大诗人自居易,《旧 夫,皇帝将“时将褒异”,用于鼓励士大夫教习子弟.为唐 代输送人才。 童子科在唐代正式成为科举的一个常设科目。据 《唐会要?童子》载:“童子举人,取十岁以下者。习一经 唐书・白居易传》载:“仆始生六七月时,孔母抱弄于书 展下,有指“之”字、“无”字示仆者。仆口未能言。心已默 兼《论语》、《孝经》,每卷诵文十科,全通者与出身。”一 ’ 大中十年,又因诸道所荐送童子,多年齿已过,所业常 流,故又将年龄限制在十二岁以下,以期提高童子的水 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_Ilj这 段文字记录了自居易不满一岁就能识字.“及五六岁便 平。 J 8】另外,唐代强化并落实了“神童”的地位.中举即 可授官,“童子举人,取十岁以下者……仍每年冬本贯申 ・学为诗,九岁谙识声韵0” 。】自居易是早慧现象的一个 19・ 送礼部。同明经举人例考试迄闻奏。”: 】仞 ”呻而中举 者有的立即授官.有的延后几年授官,因此应童子举成 勤劳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文化历史悠 久,对中国人的影响深远,《三字经》在教导儿童时,明确 表示:“勤有功,戏无益,戒之哉,宜勉力。”在古代.勤奋 读书的事迹流传很多,例如,出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 二的“凿壁偷光”,出自《太平御览》卷6l《楚国先贤传》 的“悬梁”和出自《战国策・秦策一》的“刺股”,出自《新 唐书・李密传》的“牛角挂书”,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韦 了当时人们心中名利双收的捷径,《旧唐书・杨炯传》: “(杨炯)神童举,拜校书郎,为崇文馆学士。” 《裴耀卿 传》:“(裴耀卿)少聪敏,数岁解属文.童子举。弱冠拜秘 书正字,俄补相王府典签。” ¨《吴通玄传》:“通玄幼应 神童举,释褐秘书正字、左骁卫兵曹、大理评事。” 芷 《刘 晏传》:“年七岁,举神童,授秘书省正字。” 等等。据 《大唐新语》、《全唐文》、两《唐书》、《册府元龟》、《太平 编三绝、囊萤映雪、下帷读书、带经而锄、焚膏继晷等等。 因此,在对待儿童早期教育的问题上.古人往往提 倡“勤学”教育,从流传下来的歌谣中,也可窥见一二,如 广记》、《登科记考》等史料相关记载,唐五代记录在册的 童子科授官人数至少在二十五位以上。因此童子科的 汉乐府《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c唏。阳春布德 设立大大刺激了唐代童蒙教育的发展,即使童子科不及 第,也不影响他们长大后继续考科举,例如翁袭明“早举 童子不第。便持之以恒,长大后再参加进士等科的考 试。’’: 】 唐代不论士庶都希望子女早日走上仕途捷径,渴望 培养神童的心思非常明显和普遍。如唐诗人翁承赞《书 斋漫兴》:“官事归来夜雪埋,儿童灯火小茅斋。人家不 必论贫富.唯有读书声最佳。” 】大雪纷飞的夜晚,儿童 不畏严寒,仍然在小小的茅斋刻苦读书,诗中流露出整 个时代浓厚的读书氛围,“人家不必论贫富,唯有读书声 最佳”这种刻苦读书的行为得到了全民赞赏。 唐代神童辈出,与科举制度的影响密不可分,尤其 是诗赋被作为进入仕途的重要考核标准,那么对于诗赋 的写作能力的培养,无疑成为了早期教育最主要的内 容,所以唐代大多数神童在文学上表现出来的特殊才能 与当时的应制教育密不可分。 唐代对人才的渴求强化了对教育的重视,尤其是童 蒙教育,在唐代得到了飞速发展,科举制设置童子科,一 方面刺激了童蒙教育的发展,为神童的出现提供了优渥 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神童小小年纪便有机会取得功 名.提高了社会地位,刺激了世人对培养神童的热情。 (二)文化根源 1、儒家文化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文明古国,其中以 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中国扎根两千多年,对我国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教育 方面。中国历代统治阶级均推行儒家思想,“仕而优则 学.学而优则仕”《论谮。f张 思想深人人心,例如唐代名扬 乡里的神童杨收,据《旧唐书.杨收传》:“收以母奉佛,幼 不食肉,母亦勉之日:‘俟尔登进士第,可肉食也。…连奉 佛的母亲都有如此强烈的仕途心,盼儿“学而优则仕”的 心态十分明显。“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望之继 世。孤寒失之,族信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一6】进入 仕途对一个家族的兴盛至关重要。 2、“勤”文化的影响。 ・20・ 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 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另外, 唐代文人以儿童为创作对象作诗时。写了大量的“示儿 诗”、“劝学诗”,希望儿童能够刻苦学习,不要沉迷嬉戏。 荒废学业,充分表达了他们对儿童勤学的重视,窦巩《赠 王氏小儿》:“竹林会里偏怜小,淮水清时最觉贤。莫倚 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 诗人一方面夸奖了 儿童聪慧,另一方面告诫儿童勤奋学习。杜牧《冬至日 寄小侄阿宜诗》:“愿尔一祝后,读书日日忙。一日读十 纸,一月读一箱。”希望小侄子勤学向上的心情溢于言 表。 3、“神童情结”的影响。 中国儿童群体在历史上处于被掩埋的状态.但“神 童”却在历上留在了出彩的一笔,前文提到.春秋战国时 期便出现了神童“项橐”,各个历史时期的神童都被人们 津津乐道,广为流传.一方面人类对超自然的力量格外 关注和崇拜,另一方面,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家庭的希望。 如果能出现非凡儿童.自然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事情,因 此.神童崇拜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很多具有学术参考 价值的史籍,不乏神童身影,例如《宋书》、《后汉书》、 《北史》、《魏书》、《晋书》、《唐诗纪事》、两《唐书》、《唐 语林》、《唐才子传》、《太平广记》、《册府元龟》等等。 《全唐诗》中,有多首专门记载神童的诗歌,如王建《送司 空神童》 】、元稹《赠严童子》 ]、郑谷《赠刘神童》(六 岁及第)Z31]、李瑞《赠赵神童》 】等,这些神童“认得金 环识旧身”、“习读在前生”仿佛有前世的记忆,让人惊心 “每见先鸣早,常惊后进多”,小小年纪发出成人语,尤其 是那些聪慧异常的儿童,往往有一种神秘吸引力,让时 人产生一种欲罢不能之感,令人欣喜又折服,这种“神童 崇拜”情结在一定程度上助力了唐代神童的盛行。 (三)发达的童蒙教育 唐朝是一个相对稳定和平的朝代。尤其是在建朝之 初,社会需要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因此,历代君王非常重 视教育问题,对神童的出现也表现的很重视,唐太宗曾 召见神童贾嘉隐,《隋唐嘉话》载:“贾嘉隐年七岁,以神 童召见……年一十二,贞观年被举。”:”]武则天时“并州 人毛俊男,四岁,则天召入内试字,《千字文》皆能暗书, 赐衣裳放还”:¨】。这样的记载在唐代典籍中多处出现。 民问对儿童的教育也十分关心。为了让孩子以后更 好地发展,父母很重视对孩子知识的传授,一方面“学而 优则仕”观念深入民心,另一方面,统治集团对教育的大 力推行和宣传,促使唐代父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相当重 视。 金滢坤对唐代的教育体系分析后认为:“(唐代的) 官学系统基本上没有童蒙教育的功能,因此,唐代童蒙 教育的任务主要由广义上的私学来完成。” 】唐代的学 校教育分为官学和私学。官学,“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 下”ES6],主要以青少年为教育对象。也就是说童蒙教育 不在官学系统范围内。由此,唐代的家族教育和私学教 育填补了官学教育的不足,弥补了童蒙教育(十四岁以 下儿童)的空白,在社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初级 教育的普及。唐代社会教育体制的完善,为儿童提供了 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家学教育无疑是唐代社会教育的 一个重要形式。这种以私人教育为主要构成的社会教 育形式造就了唐代中后期文学的全面繁荣。 诗人王建曾讲述自己幼年在舅父指导下学习作诗 的场景.诗人在幼年时期跟随舅父学习,虽然“常随童子 游”、“偷花入邻里”、“弄笔书墙壁”各种调皮捣蛋,但从 侧面可以看出家学教育在当时很普遍。 总体来说,唐朝社会安定,没有战乱之扰,尤其在中 唐以前。社会需要的是大批的文职文员,这刺激了唐代 儿童教育的发展,给孩子学习提供了安定优良的社会环 境和学习条件,唐代神童辈出与安定的社会环境、由上 到下对教育的重视以及发达的童蒙教育密不可分。 四、神童教育背后的弊端分析 《册府元龟・幼敏》中记载:若夫幼而慧,少而成者, 益可贵矣……老成之姿,著于容止,赋笔之丽,成于俄倾 ……斯仲尼所谓“生知之者欤” 。“老成之姿”成了人 们心目中神童的应有的样子,“少不戏弄”是对神童基本 的要求,这对本该具有童真童乐的少年儿童来说,是一 种错误教育方式和态度,早慧儿童具备老成之姿,也只 是展现在他的某一方面。比如文学、推理、德行等,但是 成人却将“老成”的标签,贴在神童的方方面面。“大唐 故定州无极县丞自府君墓志并序。……年未弱冠,有老 成人之风,词必诗经,动必从礼。” 弼]这种“小大人”姿态 在唐代争相传颂,神童教育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值得探 究。 第一,对科举制的影响 首先,违背了人才取第的初衷 唐代童子科的选拔范围有所扩大。制度的公平性也 进一步加强,这使更多的平民家庭加入到竞争行列,然 而.选拨出来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儿童将时间花费在 苦渎上却无收获,因此,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三月。 童子阎惟一等三十九人进状:‘伏见贡院榜童子,只放十 人,乞念苦辛,更加人数。’敕旨:‘都收二十人。须是实 苦辛者.仍此后不得援。”t州“刻苦辛劳”竟然成为儿童 成为神童的资格和理由.这完全违背了神童选拨的初 衷。 童子科选拨的初衷是“禀神异之性、语言辨慧、精采 英奇、出于自然,有则可举” ;但往往“实异于斯”,并 不是每个儿童都有成为神童的潜质,没有这样资质,家 长们也会强行制造,往往“抑嬉戏之心,教念诵之语。断 其日月,委以师资。限隔而游思不容,仆扶而痛楚多 及” 4 ,进行强行、强化教育,结果事与愿违,更多的儿 童成了“刻苦辛劳”的代名词。 其次,虚占官名,不思进取 前文提及唐代童子科及第,即可授官。这样的事 例,数量不少,由于童子科及第时,童子的年龄都非常 小.避免不了出现童子伪滥、及第后不思进取的现象。 例如张童子九岁便童子科及第。“人皆谓童子耳目明达, 神气以灵”,张童子整日生活在赞美和应酬之中,韩愈看 到这种现象,表示深深的担忧,认为张童子应该“勤乎其 未学者可也”。 ]这种情况到了五代更加严重,往往是 童子“及名成贡院.身返故乡。但刻日以取官,更无心而 习业”。E43] ,9156童子科出身即可授官,虽然对个人及其 整个家族带来很多好处,刺激了童蒙教育的发展,但是, 滥蠲徭役,虚占官名,令童子不思进取,负面作用不小。 再次,科场流弊,屡经停废 唐代童子科取士,荐举为主。童子参加省试之际, 岁数难知。年貌难辨,因此举荐的童子容易产生岁数不 实、鱼龙混杂等情况。广德二年(764),礼部侍郎杨绾奏 日:乡贡童子岁数越众,有失其实,怕成侥幸之路,要求 暂停童子科。是年,童子科停。 ]此后,童子科几经停 废。据《册府元龟》载:大中十年(856),唐政府再次颁刺 日:“……童子等九科近年取人颇滥.曾无实艺可采,徒 增入仕之门……望起大中十年,权停三年。” 】此时,童 子科已经是第四次停废。童子科出现的年岁不实、虚 荐、请托等不正之风屡禁不止,科场流弊现象严重。 第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法出了问题 唐代设立童子科,中举后即可授官,让更多的家长 看到了科场带来的名利和希望.因此让孩子过早地进行 童蒙教育,主要目标变成了让儿童追逐科名,追逐名利。 上文提及,杨收奉佛的母亲都希望孩子早日及第“俟尔 登进士第,可肉食也”,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如果这种功 利性的目的占据主导。不仅违背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也 对儿童身心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教育方法上,由于竞争激烈,选拔神童时,将诗书经 ・2】・ 籍内容加深、难度加大,家长大多强化训练儿童.导致儿 童机械记忆为主。“童子每当就试,止在念书,背经则虽 愈看到这种现象都表示深深的担忧。杨炯“神童举.拜 校书郎,为崇文馆学士。 州纵观杨炯一生。文学成就确 实让人折服,但在仕途上则相形见绌。史书载,杨炯在 做官期间,为政苛刻凶残,人吏稍有不顺其意便被榜杀。 只重智商不重德行及其他多元发展.对儿童身心是一种 损伤。 第四.在医学上的争议 在古代,医学上是反对儿童早慧的,认为这样有损 似精许.对卷则不能读诵。及成名贡院……但刻El以取 官,更无心而习业……” 】加梅佐在《年龄与教育心理 学》一书中提到“儿童的机械识记占有优势,儿童容易识 记不理解的东西。往往是逐字地熟记学习材料。”川】所 以儿童学习时,仅仅是记住了内容而往往并不能理解其 中的意思(排除真正早慧的神童)。这种机械记忆的优 势带来的有口无心的记忆,无异于文盲。且一旦“成名 贡院”,便等着做官,无心向学,这对儿童和国家来说是 一人的寿命.反而认为儿童智力开发的晚,如菊花迟开一 样,是大器晚成,“寿之兆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 场不幸。 社会推崇“行惟可则、言必有章、含章蕴粹、弱不好 少小婴孺方》中论曰:儿三岁以上,十岁以下,视其性气 高下,即可知其天寿大略。JL,'b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 弄”童蒙教育观念亦有失偏颇,培养出的儿童老成持重, 儿童本应充满朝气活力,童年应该在游戏和欢乐中度 过。但是,为蒙童长远计,“若不好弄”、“勤有功、戏无益” 是教育儿童的法则。神童教育背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目 的、教育方法值得考究,甚至在当代,亦值得广大家长和 教育者借鉴和反思。 天.大则项托、颜回之流是也。小儿骨法,成就威仪,回 转迟舒,稍费人精神雕球者寿。其预知人意,回旋敏速 者.亦天。即杨修、孔融之徒是也。由此观之,天寿大略 可知也。亦犹梅花早发,不睹岁寒;甘菊晚成,终于年 事。是知晚成者,寿之兆也。 1]除此之外,魏晋南北朝时 期,严助著《相儿经》,提到相三十四法:“早坐早行早齿 早话皆恶性非佳人……JLd',时识悟通敏过人者多天 ……第三,对儿童身心健康造成损伤 古代家庭教育。礼仪规范、道德品行、行为习惯、诗 书经籍并重,春秋时期孔子主张的“六艺”:御、射、书、 数、礼、乐,教育内容全面丰富,后代教育一直延续。但 是.随着选拔神童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达到童子科所 要求的标准.强化训练成为家庭教育的唯一内容。 一小儿预知人意回旋敏捷者天。”[5-'1 这一观点在唐代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医者们反对 孩子过早的智力发育.然而这些观点在现代医学上,并 没有得到认可.科学研究表明.大脑神经系统的发育是 符合“用进废退”原理的。在一定范围内合理用脑,经常 方面,天资一般的儿童,被强逼学习。清代叶梦 进行脑力训练只会促进脑的发展,不会造成损伤。但 是.如果儿童早慧被过度重视和消费的话,社会期望越 得对神童教育的残酷揭示得淋漓尽致:“饶州自元丰末, 朱天赐以神童得官,俚俗争慕之。小儿不问如何,粗能 念书,自五六岁即以次教之五经,以竹篮坐之木抄,绝其 高.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巨大压力,早天的可能性确实会 增加。 五、小结 视听。教育预为价,终一经偿钱若干,书夜苦之。中间 此科久废,政和后稍复,于是亦有偶中者。流俗因言饶 州出神童。然儿非其质,苦之以至于死者盖多于中 也。”-稿]将竹篮吊在树梢上,让童子坐在里面,就为了让 他们专心读书,断绝与外界的所有联系,孩子们不分昼 神童这一过早成熟的群体,在众人过度期待下,提 早结束童年。所承受的压力比一般人大,越是聪明的资 优儿童越需要悉心调教。不可因单方面的突出而忽略儿 童智力的多元发展。另外,天赋天赐,有天赋的儿童更 夜的苦读,但是考上的却没有几个,逼死的孩子竟然比 考上的孩子还要多,真相残酷,令人瞠目。家长不顾孩 应该懂得珍惜,后天继续努力,唐代不少早慧文人,后天 主动学习且十分刻苦。例如毕诚“早孤,夜燃薪读书,母 子喜欢游戏的天性,强令其背诵经书,不许心有旁鸯,甚 至体罚的事例十分普遍,例如《旧唐书》载:苏壤‘训厉 (苏颞)至严。常令表青布褥伏于床下,出其腔受稷 楚。 州这种行为对孩子而言非常的苛责严厉,小孩的 内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另一方面,一些“禀神异之性”的儿童,神童光辉提 恤其疲,夺火使寐,不肯息,遂通经史,工辞章。 舒】自居 易在《与元九书》里说:“及五六岁,便学为诗,昼课赋,夜 课书.间又课诗.不逞寝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 服……”还有诗鬼李贺“锦囊”得句,“呕心”出诗,只有 勤奋努力才能使早慧的种子开出最美的花朵。 隋唐时期.教育己经开始摆脱了只面对精英阶层的 局面,逐渐走向全民向学,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尤其是 童子科的正式设立.在全社会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和推 升了他们的身价和社会地位,让他们不能正确的平衡现 实与外界的评价,长期生活在赞誉奉承当中,容易养尊 处优、不思进取、骄奢蛮横,这对他们的身心发展亦十分 不利,例如上文提到张童子,九岁童子科及第,“人皆谓 童子耳目明达,神气以灵”,长期被赞美和应酬包围,韩 .行。一方面这种权利分享的制度极大的促进了教育的 发展,另一反面,由于科举考试对诗赋的高要求,刺激了 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但是,过度培养和追捧神童亦带 22 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很难做到像唐太宗说的那样“天 培养童子。”: 在当代,教育事业传承发展,人们对儿童 的早期教育越来越关注,掌握儿童心理,遵其天性进行 引导值得每个家长和教育者学习和反思 下英雄尽入吾彀中”。唐代文豪韩愈也认为“夫少之与 长也异观,少之时,人惟童子之异--.…・成人之礼,非尽 于章子所能而已也.……”他提醒人们注意“成人该如何 附录:一 《中国历代神童》记载了从周朝至明清时代共196位神童,其中收录唐代神童30位,除了3位军事神童李世民、罗 成、赵筚,3位书法绘画神童怀素、韩干、钟隐和三位一勇敢闻名的神童武则天、区寄、钟傅外,其余2l位都是才思敏 捷、记忆过人,善作诗赋的神童,汇总如下: 《中国历代神童》中的神童记载 彦弩 l 姓名 年龄 桷关键载 《中 聪代神童》,新 鬻墩版社,1992 徐怒(629-650) 五个月 i珏艇嚣个月便惫说话 4岁能读《论谢》、《诗缀》 8岁会霉交 礴趱矗代,第84瓤。 2 骆宾王(640-680) 四蕊岁 骆燕壬幼年 资聪燃,髑谶岁拜李便能吟诗作文,7岁作《咏鹅》 3 4 5 6 掰艚五代,藜85擞 猜穗溉代,第86 礴艨 代,第87擞。 靖瓣赢代,第88缀 蔺蒋激代.瓣89撕 勃(650~676) 维(701吖61) 刘叠(716-780) 攀泌(722-789) { 鞠岁 玉勃l4岁鄹年9月9搿,因器援父索,艨过锵撼……翳《膝玉黼序弗诲》 九岁 维自幼聪被好学,‘牌才子传》记载,纯“丸 弼辎文辞 七罗 7岁褴誉为神蘸,并作《零封书》。 七多 儿对博览缀史,7岁能诗作文 嚣六岁缝攀{l;淹,9岁谶熟声韵 7 岛艨翳t772—846) 五六岁 会说话磁,“读书勤敏.与他儿辩 踏蘑_氟代 第92鞭 8 蠢禳(779-831) 九岁 9岁能作文,l《岁考上胡缀科,得爨l授书档的职使 辩瓣赢代。第93掰 辩壤矗代.第93缀 礴瓣菇代.第9-l受. 9 攀德撩(787-849) 幼时 少对聪明好学,鹏怀大志 10 攀 (790-816) 七岁 李贺7岁毓以长短诲名动索掷,深褥著名^交 家韩愈的赏识 1l 赞鬃(?-884) 赢 鼗巢幼年聪明好学,健蠢侠。簿趱剑骑射……5岁鲻年秋I夭柞《 螭诧》 礴爨 代,第9s 礴疆 代,辫96缀。 12 攀磷隐(813-858) 驻岁 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13岁作《错平 侯》 l3 物鬈华( 详) 14 15 16 16 幼时 幼时聪敏 会读书,在物炯的教凄 ,翌晓督簿 会瘁诲。善变辞,为时人叹檄 璜唐蠢代。鳙 簸 幼年 他幼年聪慧敏悟,读 鹳一览不忘,冀有非凡的记忆力 隋唐菇代 第98烫。 卢庄遵 常敬患 装璇之 七岁女子 ‘ 五岁 常敬摩l5岁郡一年。参加嘲缀考试被激取。他灭疑醛慧,儿筇之瓣,遴硗磊缀. 搿磷赢代,擦102 。 少时 翻麟案 褚嘲褥闻名予求部 少年御史 盼夔名阁予窳夷 七箩 相传她七l岁撵年被武则 穰入窿中丽试 凡出之鼹。 鳓唐 代 鼹100 应 箍就 作《遴咒谶》 潦鹰嚣代,第103页 l7 18 史寅 嚣鬻雅 幼赡 幼时聪敏,见多识广,记忆力冀鬟F。歼惩韧年上袭自荐说,我晰谨赣予建七步成 瓣赢代.第103贾 鬻。我觉禚}太多,如聚隧 F考藐,纛步之内就可以徽挂l来 七参 赞嘉隐7多时,就有 种蠹 豹荧{擎,蹙翻 常的接见 蒲臻噩代,颦103顽 19 攀嚣(888 鹳) 20 锕伸 九岁 爨钫刻苦学习.9罗律《咏灯》诲,托物亩客。 十要 何l仲举文瓣敏捷,瞳j秘成游,蓖髓瓮 鞲妙,l3罗梯年 《攀皋斌诗》 陌摩蕊代,第104鬣 礴魔溉代,第105 附录二: 《太平广记》是宋代初年奉宋太宗之命编成的一部古代小说总集,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所以叫《太平广记》, 收录上迄先秦,下逮北宋初年的作品约7千则,约三百万字。“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他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价值 极高的书。”: 《太平广记》虽为小说总集,但书中的故事多源于生活,书中保存大量遗文,很多内容具有一定的史料 价值。《太平广记》第一百七十五卷《幼敏》里记录了l6个幼敏故事,其中唐代占了15个,下面汇总如下: 《太平广记》中有关唐代神童的记载 序号 姓名 辑龄 橱必记簸 《太早广记》中牮部硒2001 l 2 3 攀爵蓊 七岁 唐拳掰麴七岁瞧瓣文。 王元勃 六岁 勃擎学蜜。穴爹能斌l空 浦才浚发,构懋滗滞。 罄一 七十越,幼敏,辩1298 _卷~鞭七十蕊 妫敞,辩1299群 元豢少聪俊。搬簪黼麟。爱葶 宵, 勰缝史,聪敷群苹,燕蛾黠十字l诗.一 豢 少聪 时褥艇嚣一 电十 ,幼黢,簿1299贸 怒罄五霞绝:六薅‘齐举.代碍孛争铀濑予.(出《期野企载》) ,4 毛俊辨 锻 黯岁,删天科入内试牢,平字变磷熊暗糖 嬲袭裳箴述.人静以为糖魅所耗 器其后不知所怨.一(出《朝野 栽》) 百七十蠢,幼敏。第1300爱。 ・23・ 号 鲑名 年赞 相荚记载 《太平广记》中华鹳硒2001 苏凝聪悟过人,嚣谲效千富……蹶爿 能宵。有柬兆尹过璁。命馥泳尹字。l乃 卷一西七十四,俊辩:(幼慧耐>, 5 荪焱 幼时 秘t 丑虽有足。甲不全身, 魁嚣无口,知伊少人 适有人献瑰兔,惫 庸魔之下.瑰乃张鞭咏之,颈立照诗曰t 兔子死搠殚, 持来挂竹竿。试将嚼镜jl《【,何异月中餐 6 刘安 十岁 时刘虽以神童为秘书 字,年方十岁,形状狞劣.籀聪悟过人. 卷一百七十益,幼敏。第1300页. 卷一爵七十蠢。幼被,第1300页. 第l288页。 ? 8 9 林杰 穴岁 辕杰字暂蠲 幼两聪明秀异,宵发成文,膏调漓举。年六岁,请举耋子. 高窀 七岁 卷一西七十五,幼敏。第1301页. 韧年七岁,读至溺臀,闷父鞠: 袭何强 移 嚣々 镑鞠 应天鞭人。 又闯 卷…百七十赢,幼敏,第1302贾. 西t 用命赏予祖, 用命馥予杜, 恳甑J、? 父不缒对.(出《潮史补》) 卷一酉七十孤,幼敏 第1302页. 李德裕 幼对 李姆裕神俊。宪宗赏之,熊于膝 E 父古甫。缳以敏瓣夸于嗣列 1O 自屠易 不足 自居易,攀庚之子,始生来能寄,歇识之无==字,乳姐试乏,能百指掰不误…… 卷一酉七十五,幼被。第1303页. 岁 五六岁识声鹤。十纛惑诲赋,=十七举进士. 一为煮Jh时.随父访于薜公浸.瀑见而怜乏 父豳; 此予尔来诗遒颇长。 浇乃 麓Jk 指驾上羼令咏褥。遂龠笺笔,略无伫恩,于是避翻。 天边心性絮头身,敬拙 1l 崔铉 时 飞腌束有因 万里薅霄终卷一百七十五,幼敏,第1303页. 去。不知谁是解绦入. 浇蘸奇之.叹豳;“此 k霹 一谓葫程万望也。” 李琪名族也。父敲,唐广明中佐王铎滑州幕 琪生掰敏异,十岁通六籍 遂博 12 摩琪 t岁 强交史誉一百七十五,幼皱,第1304员. 如寤宿习.十三.调赋诗颂,大为时赞亲黉。府帅 铎闲而异之. .13 刘神囊 六岁 刘神意者,昭宗朝以乡荐攮第,时年六岁矣. 卷~露七十赢 幼敏,第1304页. 数岁能为请。屠学禽中,尝赋蓖蕉诲蹬:一种烫蘸异,天然体性虚 lI{ 如斜界 14 路镶惩 效岁 纸奄一百七十孤,幼敏。第1305页. 心似倒抽书 涛成。瀑日传干都 ,韦庄幼时,攀在肇州下圭5县侨辫,多与邻誉诸 舍戏。及广明乱赢,露经溜 15 书废 幼对 照拳一百七十五,幼敏,第1306贾 追慰诬巾 但有遗踪 因赋谛以记之。 ,附录三: 两《唐书》里记载的神童数目比较多,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非常高,下面将两《唐书》中提及的神童汇总如下: 两《唐书》中有关神童的记载 序号 姓名 年龄 1 李酉药 七岁 七岁解属文 2 率安期 七岁 蜜期幼聪辩,七岁解殿文 3 裴耀卿 数岁 少聪敏,数岁解擒文,黧予举, 相关记载 两《麟书',中华书局,1975年. (IEI磨书・牵西药传》,第257l页. 《嬲唐书・李蜜期佟',第2577页. (IB唐书・装耀■传 第3079页. 家近耩平潮。醣潮中霄龙斗,倾礁瓣就穗之,无舞时年十 。读书 4 褚无量 十: 晏然不动 ‘咽唐书・楮无量传 第3l46页. 5 6 牺缩 觋岁 缩生聪惠,年翻岁。处群从之中,敏识过人。 七岁 年七岁,举神蠢,授秘书尝藤字 刘璺 (IB唐书・扬馆传》,第3429页. ‘脑唐书・卿蚕传》。第35ll页. 玄骞 考錾出,安始, ,黻 秘掌猩,帝奇其幼,命宰相张诫璇之,说翻t 《新鹰书・刘墨传) 第4790页. 八岁 “隔磷也即授太子燕字 公卿邀请努午,母神意。名震—时。 。 7 李戡 十 年十岁所 好学,大寒,摄薪自炙. t薪唐书・宗室戡传'第3533页 《新庸书・郜瞢累传>,第3837页。 8 郑蔷累 十暇 颦十四,为辨州剌史 9 李吉蒲 少时 少好学,能麓文。 1O 1l 商郢 九岁 九岁遁罄秋,能矮文 幼聪警绝伦 年七岁时,读《渤书・涵誓》闯郢搿; 奈何以巨伐嚣2 ‘暇唐书・事古南传》,第3992页. 《I曩腐书・商酃传》,第3975页. 商定 七岁 繇鞠: 巍灭顺人。 又闷掰 “用龠赏予祖。不用盘戮乎社,岂是矮 (1lf摩书・斑舜传》,第3977页. 人? 父不糖对. ’t五 十益为文数西篇 编为《意蒙集'十卷,名声疆大. 知交髓声 《I日摩书・权德臾传》,第4002页. 《新摩书・投穗舆传',第5076贾. ‘新唐书・权德襄传',第5079翼. 《凝摩书・鲢方槽',第4O63页. 12 权德舆 四岁 西岁能赋诗,积愿经术,无不贯鲸 兰岁 德舆生 13 为方毂 七岁 七岁扼谲经.太寨闻其镀,召见,奇之,翳柬 . t4 苏昧邀 九岁 九多能属辞,与墨人事桥俱以丈籍鬏,时母“苏擎 15 元馥 九岁 稹九岁能属文,十薮两经攫第. 《耩唐书・荐昧邀传',第't199页. 《嗣唐书・元穰传》第4327贾. ・24・ 序弩 娥名 年龄 棚美记载 《腐粥》,中华书鲻 1975年 不满 仆始擞六七砖时,乳母抱l孬于鹳辨 F,有攒 Z 字 茏 譬示{}翥。补 《潮膦髑・臼瞄翁传》,第4347 。 l6 自爝茹 一岁 口_拳能裔,心已皴讽 厢有问此=:譬者,盟百 博试,而}筠.之;f 麓. 九岁 九岁睹讽声镎 l7 柳公权 十= 妫瞎 .4-"一赫蜘嫠蠢奎. 18 郭承壤 举满 一《新艟静・臼勰易传》,第430l擞。 《 妇唐幸5・柳公权传》。第4310 . (ilf唐书・郭承缎 第4319页. 岁 承嘏生而秀异,乳保之年即好笔磁。比及成黧。能通《五经'. 19 21 22 书涉 十岁 涉街,授溢豪府东瓣祭濒、朝散太=失。 毕构 穴岁 六岁能为文 薹黩 “卜—・ 辰 一攉蠢予科,它慧辫专经,两独械文,由是知名 泌 七岁 七岁知为文 《 脚粥・书涉{鸯’,第4348 。 ‘新腐书・张九瓣传》,第4421页。 20 张丸龄 七岁 七岁知属文. 《新腐书・毕构传》 第4457疑。 《新唐书・ 最传》,黎4478薇. ‘新脯粥・攀泌传》,第4628砸. 23 李24 都士羹 十:: 士夔年十 。通《置经》、‘史记》、《汉书》,皆能成诫 25 裴敬弗 七岁 七岁解斌文,性叉ji誊谨,寐族威藏之。号为 甘菇顶 十四 敬彝年十四,诣巡察使腐临巍枉,临奇之,试命作赋,躐二【 26 27 杨爝 幼时 炯幼聪敏博掌,替_辍文 拂踅举,拜校书郎,为祟变馏学士 勃 穴茹} 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谰情英迈,与冠才菠相类 九岁 九岁褥颧师吉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攮其必。 28 雯通玄 幼时 通玄幼斑抻煮举,释褐秘书 字…… 《新瓣书・都_上英传》,筇4692贾。 (In腾书・装敬舞传',第4923缀。 《新脚书・孝轰传》 第5579页 ‘泪摩书・智j炯传》,第5000 贞。 ‘渊唐{5・歪勃传》,第5005页. 《新脚书・文2传上・ 勃传).第5736页. 《 醚磨书・文苑下》。第5057页。 29 孙思遵 七岁 七岁撬掌,嗣诵千余裔. 30 令狐楚 矗岁 生嚣岁,艇为辞章. 3t 韦滋 七岁 方七 ,稻诵书效千亩……卜。举秘经凝辩,l;盂拔萃舞捧补琉陬尉. 《 秘腐书・孙恩邈传》 第5094页。 《新唐书・令瓤楚传》,第5095页 t新唐书・书温传》,第5154戴. 32 韩愈 墨岁 愈生蠢岁愈自知读书,日记觳警嚣寓。比妖,尽能j蠢《六缝》、 鞭家学. 《新唐书・韩愈传》,第5255鞭 33 李绅 六萝 绅六岁瓶孤 裒等成人。母卢,躬授之学.为人短小耩俘,予涛竣 ‘新庸书有名・攀绅馋》 第5344页 财母 短李竹. ,34 经敬匿 七岁 七岁.翘S 翻; 摊 报8静 多酾; 懿 礴 瓤 弼剡麓 学. 《 唐书・攀友传・任敬壤传',第5577页。 35 孔颢远 八岁 八岁就学,诵记暇千余育,暗记t兰兰礼义采》。 《薪疆书・髂攀传』:・孔黢达传》,第564O页. ・36 孙戢 十点 年十赢,兜雍州长史糍嗣用 令赋l土火炉・援笔成篇,壤趣不凡t ‘新鹰书日用骧瑕文艺传中・孙遨传',第5757页。 遴岛定交. ,37 蘑颖士 髑岁 颖盘四岁援文. 《新唐牛5・文笼传中・蒲颍士传),第5764页。 ・38 事贸 七岁 七岁娩辞章,韩鑫、皇辩缇始闻束信,进其家,使赞敲缛,援螅辕 《新唐粥就细宿构牵贺抟》,第5787页. 盘目翻‘商轩过》,:人 像,岛是宵名 。参考文献: 第5587页。 [1]《史记》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59 年。第2319页。 [15]《全唐诗》,卷733,第8466页。 [16][北宋]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九七《帝王部.奖善》,中 华书局1960年版。 [2]详见何建章注释:《战国策注释秦策五》,北京:中华书局, 1990年。第275页。 [17][宋]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18][宋]王溥《唐会要》卷77《科目杂录》,巾华书局1955年版。 [19]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20]刘晌.旧唐书[M]卷l9o,第5000页,北京:中华书局, 1975。 [3]《后汉书》卷八上《文宛列传上黄香传),北京:中华书局, 1965年。第2613—2614页。 [4]《旧唐书・刘晏传》,北京:中华书局年本,第351l页。 [5]金圣叹批唐才子诗、杜诗解[M].中华书局,2012,118. [6]金圣叹批唐才子诗、杜诗解[M].中华书局,2012,144. [7]《全唐诗》,卷5,第6l页。 [8]《全唐诗》,卷783,第8932页。 [9]《全唐诗》,卷762,第8738页。 [21]刘晌.旧唐书[M]卷98,第3079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 [22]刘啕.旧唐书[M]卷190,第5057页,北京:中华书局, 1975。 [23]刘晌.旧唐书[M]卷73,第351I页,北京:中华书局,1975。 [24]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10]两《唐书》均采用中华书局1975年本,下文不在标注。 [11]《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第4347页。 [25]叶章永.千古名篇咏童真.新世纪出版社,2OO6年,第2l页。 [26]《唐摭言》,第97页,《好及第恶登科》。 [27]余冠英.乐府诗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第二版) [28]《全唐诗》,卷271,第3051页。 [29]《全唐诗》,卷300,第39首。 (下转第29页) ・[12]《新唐书・自居易传》,第4301页。 [13]《旧唐书权・德舆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第40O2页。 [14]《新唐书・孝友传・许法慎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25・ 来文化精华很好的融合在一起。使唐朝服饰得到发展和 [2]丁涛:《艺术概论》[M],辽宁美术出版社21101年版,第182页。 壮大 。 [3]《全唐诗》[M],上海古籍出版社 唐代襦裙服装的艺术特征表现多彩多姿的造型、浓 [4]赵超:《霓裳羽衣一一古代服饰文化》[M],江苏古籍出版社 郁艳丽的色彩、雍容华贵的材质、巧夺天工的工艺等结 2002年版.178页。 构和形态的形式美特征。通过服装的形与色、文与质、 [5]郑恩姬:《唐代女性服饰研究》[K],2009 物与我所体现出的形象与意象的融合。我们可以感受到 [6]曹酷:《以敦煌壁画为主要材料的唐代服饰史研究》[K], 2O08 唐人开放张扬、兼容并蓄、以人为美的渗精神透和审美 [7]马冬:《唐代服饰专题研究——以胡汉服饰文化交融为中 感悟,襦裙服装中包含了开放的、创新的民族和时代的 心》[K],2006 精神意蕴,这才是唐代服装闻名一世的真正原因。 [8]张帆:《从仕女图中解读唐代女性服饰艺术风貌及对现代歌 开放的心态冲淡了礼教的影响。传统思想体系中的 舞表演服装设计的启示》[K],2013 中国传统儒家一览天下的局势被打破了。形成了多元文 [9]纳春英:《隋唐服饰研究——以平民日常服饰为中心的考 化思想并存的开放、自由氛围:开放的心态改变了历代 察》[K],2014 以来南北民族之间虽有交流,但其冲突抗争远大于融合 [1O]马豫鄂,《全唐诗中的服饰文化研究》[K],2009年 局势,使得过分优雅而又孱弱的汉族文化与长期处于野 [11]周汛,高春明,《中国衣冠服饰大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 蛮状态而过分刚烈原始的胡人文化互为补充。人们被 社.1996年版 ’ 束缚的思想意识得到了解放.对服饰审美的判断标准不 [12]曾慧杰,《中国历代服饰图典》[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2 再依附于社会的等级观念和伦理道德。而是根据个人自 年版 身的感受和审美情趣出发,自由取舍,这种变化与欧洲 [13]原田淑人(E1),常任霞等(译),中国服装史研究[M],黄山 的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的自我价值的觉醒.服装摆脱了宗 出版社,2011年版 教束缚的情况一样.在人体美上着力表现对人性的张 [14]马旭红,《瑰丽奇异的唐代女子服饰》[J],第4期,宁波服 扬,这是一个巨大的思想进步,那时的人们以自信开放 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l2月 [15]裴丹丹,《唐朝女性服饰的特点》[J],史苑杂谈 的心态来思考服装,更以热情奔放的心态经营着自己的 [16]黄永年:《唐史史料学》[M],中华书局,2015年1月 生活,这就是唐朝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 [17]陈仲夫:《唐六典》[M],中华书局,2014年7月 [18]俞平伯:《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8月 参考文献: [9](-q克思[19]陕西历史博物馆:《唐墓壁画珍品:新城、房 [1]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5 陵、永泰公主墓壁画》[M],文物出版社,2OO2年l2月 年版。第308页。 (上接第25页) [44]《册府元龟》卷640,2130。 [30]《全唐诗>,卷414,第15首。 [45]《册府元龟》卷77,1401—1402. [31]《全唐诗>,卷676,第2首。 [46]《册府元龟》卷六四--(贡举部・条制四》,第7699页。 [32]《全唐诗>,卷285,第66首。 [47]M・B・加梅佐主编,戚长福译:《年龄和教育心理学》,人 [33][唐]刘肃撰,徐德楠、李鼎霞点校《大唐新语>卷八《聪敏 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第273页, 十七》,中华书局1984年版。 [48]叶梦得.避暑录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5,第24页。 [34]《朝野佥载》卷五,中华书局1979年版。 [49]《旧唐书》卷八十八,第2865页。 [35]金淫坤:《唐五代科举制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浙江师范 [5O]《旧唐书-杨炯传》,第5000页。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l期,第l6—28页。 [51]张印生主编:《孙思邀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 [36]欧阳修,宋祁,范镇等.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社,2009年.第9l页。 [37]王钦若等.册府元龟[M].北京:中华书局,1960。 [52](清)陈梦雷编纂,蒋廷锡校订:《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人 [38]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下),第1444页。 事典》第三十一卷“初生部”,北京:中华书局、巴蜀书社, [39]明宗《册府元龟・条制四》,长兴四年933年,三月敕文。 1985年,第46651页。 [4J0]《册府元龟》卷642,《贡举部・条制四》。 [53]《新唐书》,卷183,第页。 [41]《册府元龟》卷642,《贡举部・条制四>。 [54]孙培青:《中国考试通史》(第一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 [42]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M].马茂元,整理.上海:上海古 版社,2004年,第456页。 籍出版社,1986。 [55]《太平广记选记》,齐鲁书社,1980年,济南,第3页。 [43]董诰,阮元,徐松,等.全唐文[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