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佛教的智慧

来源:华佗健康网
佛教的智慧

佛教的智慧-----之一-------活在当下

活在当下这个极具智慧的概念,最初是佛教提出来的,而且是由释加摩尼提出来的,而不是后世的高僧提出来的. 活在当下的意思是说:你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心里面不去想着做别的事情,只是专注地做当下的这件事情,把你的注意力集中在工作上,保持警觉,随时准备机智能干地应付可能会出现的一切情形,这样你才能把握住自己的生命。

由于习惯,一个人的心不可避免地会因为其他的念头而散乱.比如,我们有在吃完饭喝茶的习惯.在我们吃完饭以后洗碗的时候,如果我们只想着那杯茶正在等着我们去喝,于是,匆匆忙忙地把碗洗完,就仿佛这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那么,我们就不是“为了洗碗而洗碗”了.在洗碗期间,我们没有活在当下.实际上,当我们站在洗碗池边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有体会到我们在洗碗这一生命的奇迹.如果我们不会洗碗,那么,我们也同样不会喝茶.喝茶的时候,我们将会只想着其他的事情,几乎没有意识到我们手中的茶杯.这样,我们就会沉浸于对未来的遐思中,不能真正地过好生命里的哪怕是一分钟.所以,如果一个人真正地想保持头脑清醒,那么他就必须马上在日常生活中修行,正念的意思就是对当下的事实保持头脑清醒.

正念是一个奇迹,通过它,我们能够主宰自己,恢复自己,它能够闪电般地招回我们散乱的心,使它恢复完整,这样,我们就能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钟.

不管是做什么活儿,都要从容、轻松、正念地去做。做任何工作都不要为了完成而去做。而要决心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全神贯注地去做每一件工作。享受你的工作,并与它成为一体。如果你以正念去做每一件工作,那么,认为工作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的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过好这真实的一刻,只有这真实的一刻才是生活,才是你目前的生命之所在,而不是规划中的未来或已经过去的过去。不要执著于未来,不要匆匆忙忙地冲向未来,不要为你必须做的事情感到担心,不要想着站起来或跳起来干任何的事情。-------本文原理选自《正念经》

佛教的智慧-----之二-------从观心到见性

中国禅宗说:“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心已经能够把握自身的时候,我们就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未开悟的心就变成了开悟的心,这个开悟的心就是真心,真心就是真正的自我,就是佛。 为了见性,先要观心,为了观心,先要放松。放松是禅修的第一步。(本文省略如何放松的方法)一旦一个人已经作到了放松,他就能够得到宁静的心和清醒的头脑。得到宁静的心和清醒的头脑,就已经是在禅修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

要控制我们的心,使念头平静下来,我们必须练习观照我们的受和想-----即观心。(受和想是佛教专业词汇。受是感受,心的感受,由外而内;想是念头,心中生起的念头,由内而外)你必须知道怎样去观察和辨认出在你心中生起的每一个感受和念头。如果修行者清楚地了知自心,那么,他只需稍稍努力就可以得成正果。但是,如果他对自己的心一无所知,那么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如果你想了知自心,只有一个办法:观察和辨认出有关心的一切。这件事必须在你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地去做,而不是在单独刻意划出的一个时段去做。

在观心的时候,各种各样的感受和念头都会生起。当它们来的时候,你不要有意试图把它赶走,只需直接承认它们的存在。无论什么时候,一个善念生起的时候,你要辨认出它:“一个善念刚刚生起来了。”如果一个恶念生起,你同样要辨认出它:“一个恶念刚刚生起来了。”不要沉浸在这个念头里,也不要试图除掉它,不管你有多么不喜欢它。辨认出它就足够了。一旦达到了清楚地了知自身的觉悟程度,你将无所

畏惧。

在观心的时候,我们既是心,同时又是心的观察者,这种观察并不是把心变成2个不同的心,虽然在观心的初期可以这样来理解。心不强占心,心也不把心赶走,心只能观察它自己,这种观察不是观察某个独立于观察者之外的对象。而是在经历受和想的同时直接去观察受和想。心就象一只猴子,从一个树枝跳到另一个树枝上,跳的非常的快。为了不失去它的踪迹,我们必须持续地观察这只猴子,甚至去与它成为一体。心观察心就象一个物体和它的影子,这个物体不可能把它的影子甩掉,这两者是一体的。在观心的初期,“我们”观察“猴子”的视角使得心成为了2个心,一个是被观察的心,一个是观察心的心。一旦心能够直接持续地觉照自己,它就合二为一了,这时,心就将安定下来,不再受到受和想的干扰,心开始安住于自身,并以一种直接奇妙的方式去把握自己,这种方式,不再分别主客体,这时我们再干任何事情时也就成了一种直接的奇妙的体验了,也就是活在了当下,真正地把握住了自己的生命。

观心是见性的必由之路。这个观点在别的宗教里也有论述,他们也与佛教持着相同的看法,只是各有各的表达方式而已。在佛教里,见性指的是见到自己的本性,佛教称之为“父母未生你之前的本来面目”。有的人温文而雅,有的人脾气暴躁,有的人是急性子,有的人是慢性子,各不相同,各自有各自的性格。但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纯净圆融的自我,能够感觉到它的人可以与它进行对话,它是我们每个人的最好的朋友。这个自我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能够对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做出反映,它会告诉你它觉得你这件事情是做对了还是做错了。 [2]它能够在你抉择的时候告诉你应该怎么去做,应该做出怎样的选择。而它的意见往往是正确的。 [3]它能够预感到一些事情的发生,假如说你已经跟它交了朋友,并一直按照它的指示去做的话,时间越久,那么这种预感的能力就会越强,准确性就会越高。这一点是千真万确地存在的,只是目前的科学还无法做出解释。

一般来说,未修行的人,世俗的人是不知道自己的内心深处有这么一个东西存在的。有些人会有感觉,可能会在一些场合或环境下听到内心传来的声音,感受到“内心中的内心”这个东西的存在。佛教与其他宗教都肯定了这个“内心中的内心”的存在,只是各有各的表达方式。在这个问题上佛教与其他宗教的区别在于,其他宗教把它作为我们的朋友,最好的朋友,比父母、夫妻关系还要密切的朋友,因为它在指导着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其他宗教要求我们要找到它并听它的话,跟它做一世的好朋友,让它象灯塔一样来为你指路。而佛教认为它跟你本人是合二为一的,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不是两个好朋友。当你发现了它,听从了它的建议并始终不丢失它的话,我们说心已经能够把握住自身了,未开悟的心就变成了开悟的心,由于真心就是佛,你又与它合二为一了,所以这时你就成了佛。未开悟的人,世俗之人,各自有各自的性格,各自有各自的自我,而发现了内心中的内心就是发现了真正的自我,这个自我一直存在在宇宙中,它在父母未生你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它不会受到社会环境的污染,甚至它不会受到你本人的污染,不会受到你本人的所作所为,你的不良经历的污染。它是纯洁的、善良的、安详的一个东西,佛教简称为“真我”。这个“真我”具有佛性,换句话说,它就是佛,为什么你在发现了它之后应该听从它的建议呢?就是因为它代表了宇宙的真理和终极智慧,它会引导你平安无憾地度过一生。我们为什么要观心,为什么要见性呢?您现在应该明白了。

当一个修行者到达了这个层次的时候他就开悟了,成了佛。当然,成佛并不是仅仅需要观心就行了的,它还需要我们学习别的佛经,来打破一切妄见和妄想,这其中最重要的一部经书就是《金刚经》。-------本文原理选自《正念经》

佛教的智慧-----之三-------缘起论和无常观

佛教有一个独特的观点,叫“诸相无相”。在《金刚经》中有深刻的论述,今天只写一点东西,作为日后学习《金刚经》的铺垫。

拿桌子来说,正是由于“非桌子的世界”这些事物的存在,桌子的存在才成为可能:森林 (桌子的原料)、木匠(制作桌子的人)、铁矿(铁钉的原料,用来加固桌子),以及无数其他与这张桌子有关系的事物,比如,木匠的父母生了木匠,阳光和雨水使树木生长等等。

在看到桌子的实相以后(实相就是某人某物在现实世界中的物质形象),我们透过实相看到了桌子的无相,即桌子的形体消失了,变成了无数的组成部分,而这些组成部分----铁钉、木匠、雨水„„我们不能称之为桌子,它们是桌子的“非相”。也就是说,在这张桌子中,存在着所有那些我们通常认为它是属于非桌子世界的事物。如果你把这些非桌子因素中的任何一个抽走,并且把它还归它的来处-----钉子还给铁矿,木头还给森林,木匠还给父母,----这张桌子就不存在了。

推而广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分析,分析完后我们发现: [1]任何事物都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它都有它诞生的原因和基础。

[2] 任何事物都可以分为很多的组成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关联,不可缺少任何一部分,否则该事物就会消失,更精确的说,就不会有该事物出现了。

[3] 任何事物本身有一个形象出现在世界上,即实相,而当我们深入观察它的时候,就会发现它是由许许多多的部分------我们不能称之为该物的部分------组成的。(比如,我们观察到木匠是桌子的组成部分,而我们不能说木匠就是桌子)。这时该物的实相就消失了,我们的观察和认识进入到了无相的阶段。我们再看该物就看不到该物了,看到的是许许多多的组成部分,该物消失了。

这就涉及到了佛教的基本教义:缘起论和无常观。佛教认为,万事万物都因为一定的条件而产生(因缘而起),产生以后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诸行无常). 万事万物可以分为2种,有物质形态的“物”和没有物质形态的“事”。“物” 和“事”都是有一定的原因和条件才能诞生的,“物” 和“事”里面包含着组成这个“物”(“事”)的非“物”(“事”)因素。正是在所有的这些组成该物(“事”)的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出现了该物和该事。这个论点就是缘起论,浓缩成一句话就是“万物因缘而起”。而当这个“物” 和“事”以实相出现在现实世界以后,它就不停地在发生变化,不会停止下来。拿现在哲学的辩证法来说就是万事万物都在运动中,每时每刻都在运动中。万事万物从出现在这个世界起就不停地在发生变化的这种性质,佛教称之为无常-----万物没有常态的意思。

以人为例子来说明缘起论和无常观吧。看过桌子的例子以后,我们已经比较好理解缘起论了。举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一个叫张三的婴儿诞生了。我们去产房里探视他的时候,看见的是一个婴儿,这是他的实相。而缘起论说了,“万物因缘而起”。这个婴儿之所以能够诞生出来,是因为他的父母生育了他,他的母亲在怀孕期间没有得重病、吃错药、没有发生任何导致流产的意外.而他的父母之所以能够碰到一块结为夫妻又是由很多的因素组成的。比如说他们必须同时出现在一个地方,必须相互交流起来,必须都对对方有好感,他们必须都尚未有配偶等等.以这种发散性的思维思考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个婴儿的诞生是由很多很多因素组成的,婴儿的实相消失了,我们看到的是组成他的非相的因素。这些所有的因素共同起作用,结果就是他诞生了。所以说,这个婴儿的诞生是“因缘而起”,这就是缘起论讲的意思。 同样以人为例子来说明无常观。延续上一个例子,这个叫张三的婴儿从诞生起,他的身体就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一直持续到他长大成人,一直持续到他衰老死去。在他的生命的每一秒种里,他都在经历着生与死。他身体里的细胞每天都在代谢-----脑细胞、皮肤细胞、血细胞以及很多很多其他的细胞。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每当我们身体里的某个细胞死去的时候,难道我们都要哭泣吗?难过吗?组织一场葬礼吗?没必要。为了生,死是必须的。衰老的细胞需要死亡,来为更有活力的新生细胞腾出位置。人世也是同样的道理,老人需要死亡,来为更有活力的新生婴儿腾出位置。这一点老年人和僧人最有体会。您不管是去寺庙还是看影视作品,哪里有高僧去世而他的弟子痛哭不已的?没有。佛教徒都是微笑地面对死亡的。死是生命的一部分,所以我们说我们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每一秒种里,都在经历着生与死,

身体每一秒种都在发生变化。其他的事物也是一样的道理。表面上看这个东西还是这个东西,其实过了1秒种,他、她、它已经发生了变化,跟原来的不一样了。拿人来说,我晚上6点59分的时候是一个我,7点收看新闻联播,得知东南亚发生了海啸,那么我已经发生了变化,7点的我和6点59分的我已经不一样了。7点的我知道了东南亚发生了海啸,别人不知道这件事我可以告诉他,而6点59分的我则办不到这一点。7点零一分我拿起书本学习,新掌握了一个知识:一般纳税人增殖税的税率为17%,那么7点零一分的我和7点的我又不一样了,有了区别。别人在7点时问我一般纳税人增殖税的税率为多少我会说不知道,没学过,没办法帮助您。而7点零一分时别人问我这个问题,我就答的上来,就有了帮助他的能力了。您说7点零一分的我和7点的我能一样么?所以说,我们永远无法使任何事物永远保持不变,它总是会发生变化的,只是这种变化你有时察觉不出来而已。

缘起论是佛教所有基本教义中最基础的教义,佛教宣讲的“因果循环、因果相报”、前世今生、六道轮回等观念都是基于万事因缘而起这个观点上的。凡事都有前因后果。你目前的生活状态来源于你以前的生活状态,而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又决定了你未来的生活状态。缘起论这个视角太重要了,它就象灯塔一样指引着我们去处理生活工作中的许多事情,奥妙无穷。它的智慧和作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尽的。 无常观也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它的正确性无庸质疑。任何事情都会成为过去,任何事情都在发生变化,今天的世界与昨天的不同,明天的世界与今天的不同。得与失,悲与喜,成与败,都会成为过去,想留也留不住。每天都是一个新的自我,每天我们都会有新的变化。明了无常观的人会变得豁达、开朗、宽厚、仁慈、理智、淡泊、宁静和长寿,妙用也是无穷无尽的。

“诸相无相”的道理前面已经说过了。接触到“诸相无相”以后我们会产生一个疑问:你真的是你自己吗?这个问题在《金刚经》中有深刻的论述,简单来说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是缘起观中的某物----这个人存在在世界上,在别人的眼中他是谁谁谁,叫什么名字,也就是说,他具有实相(佛教称为“着了实相”或“落了实相”)。但是,他之所以成为他本人而不是别人,是有着很多的因素共同作用的。他的父母生了他,农民种的粮食蔬菜养大了他,学校教了他知识,他的个人经历、他结交的朋友、他的家庭、他看过的书籍、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形成了他的性格和人生观世界观。他是由着这许许多多的因素组成的。我们透过他的实相看到了组成他的非相的物质,这个阶段称为无相,即是他的实相消失了的阶段,无相了。此时我们观察这个人就能够产生智慧,换句话说,就能够在智慧光芒的指引下正确地观察他并形成我们正确的结论。比如说,他殴打了你,你该恨他吗?还是该埋怨他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得不到家庭和长辈教给他正确的做人的道理,只会用暴力来解决问题?你应该同情他怜悯他才对。你的指责应该冲向组成他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暴力、没教养、脾气暴躁、不讲道理------的那些组成因素才对。当你发现“诸相无相”,“他不是他”以后,你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来面对问题?该采取怎样的行动来解决问题?这就是“诸相无相”带给我们的深刻思考。通过学习佛教经典佛经,通过如此深刻的透视和分析,使得我们能够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得到正确的结论和认识,这正是佛教的大智慧所在,也是现代文明人需要学习佛教思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佛教的智慧-----之四-------如何活在世上

如何活在世上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很关心的问题,我们到底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和行为活在世上呢?佛教认为,如果你知道了该怎样去死,那么你就知道了该怎样去活。换句话说,如果你准备好了如何去死,

TOP

那么你自然会有自己的主意和打算,计划如何在世上活下去。人能长生不老吗?不可能,人要是不想死的话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不要出生。不出生的人自然不会有死的问题。当一个人出生了以后,在他眼睛尚未张开,开始第一次呼吸的时候有一件事情就已经命中注定了--------他有一天会死。

中国有句古语:“除生死外无大事。”生死问题是一个人最大的问题,只是它的表现形式不一样,每个人遇到的具体问题不一样而已。在佛教看来,生死问题本身就是正念的问题,一个人是否活着,取决于他是否有正念。(正念的意思就是对当下的事实保持头脑清醒.----见《佛教的智慧-----之一-------活在当下》)一个人应该全神贯注于他目前做的这件事情上,心无旁殆。这样他才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生命,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分钟,直至死亡的来临。是的,佛教认为人应该这样活。

这里有三个问题,很重要,我一写下来,您看了,您也会觉得这三个问题很重要的,它们是: [1]做每件事情的最好的时间是什么? [2]与你共事的最重要的人是谁?

[3]任何时候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推导过程省略了,直接给出答案吧:只有一个最重要的时间,那就是现在。当下是我们唯一能够支配的时间(而不是已经过去了的时间和尚未来到的时间)。最重要的人是当下跟你在一起的人,就在你面前的那个人。最重要的事情是使你身边的那个人快乐。

这一段话的3个问题和答案不是佛经中的话,而是托尔斯泰写的一个故事。但是其中隐含的意思跟佛经提倡的精神是相一致的。即人要为人群服务,人要为社会服务。因为一个人从出生起就在享受着别人提供的服务:有医生在为他的出生而提供服务,出生以后有人种粮食蔬菜供他吃喝,有人盖房子供他住,有人制作动画片小人书供他娱乐,有人在学校里传授他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所以,当他有能力提供服务的时候,他应当为人群提供服务,为社会提供服务。如果我们所有的个体的人不互相慈爱,不互相帮助,我们又能爱谁、又能帮助谁呢?我们应当回到一个朴实的标准上:服务于我们的家人、同学、朋友和社会。我们必须为他们而活着-----因为如果我们不能为他们而活着,那么,我们还能为谁而活着呢?

在看出自己生命的意义和方向,为人群提供服务的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如果你周围的人没有尽力而为怎么办?按道理说,在服务的广大环境中,每一个人都应该尽力而为。如果你周围的人没有尽力而为,你不要担心,你只要考虑怎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就行了。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是提醒你周围的人尽他们自己最大努力的最稳妥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不断地修习正念,只有修习正念,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才不会被外物所迷惑,才能获得一种光明的喜悦和安详,才能够以坦荡的胸怀和慈悲的眼睛去看待其他每一个人。

一个家庭中如果有一个人修习正念,那么整个家庭都会变得更有正念。如果一个团队中有一个人修习正念,那么整个团队都会变得更有正念。因为正念是如此的有力量,它让你能够作到最好地管理你的生命。 服务,或者说,工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未开悟的心看来,工作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是一个人经过佛教的修行以后,以正念去从事工作,工作就变成了生命中的一部分。否则,这个人就成了行尸走肉,成了赚钱机器。在《佛教的智慧-----之三-------缘起论和无常观》里,我们知道了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事物都是由许许多多非它的物质组成的。同样的道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与我们周围的人的生活也是相互联系的。如果我们懂的怎样正念地生活,如果我们懂得怎样维护和照顾自己的心(佛教称其为“佛所处之地”,即佛所在的地方,心就是佛本身),那么,我们的兄弟姐妹也会因此而懂得怎样在正念中生活。

有人认为,如果你用一个佛教徒的眼睛去看现实,你就会变的悲观,变的消极,失去了进取心和生命的动力。其实,关键是要如实地看待现实。开悟了的人(已经成佛了)是超越生死的,他能够认识到生与死是一个实相的两面。二者同时存在,同时消亡。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我们就会有勇气去面对这这个事实:人想要不死,除非不生,有生就有死,任何形体都会有消亡的一天。明白了这个道理,通过克服厌恶和恐惧,生命就会被看的无限宝贵,每一秒钟都值得我们去珍惜。因为逝去的时间和生命不会再回来了.在这么宝贵、这么珍惜的生命里,我们应该如何去度过时间、把握时间呢?回答是:我们必须活在当下,正念地去做每一件事情,从而把握自己的生命。除此之外别无他法。这就是《正念经》所要讲述的道理。

当我们明白了这些道理以后,我们的心就会变的宁静、安详,全身都放松了,有一种说不出来的轻松

在身体里流动。微笑浮现在了脸上。这正是我们如实地看待现实的结果。悲观?佛教徒永远不会悲观,因为悲观的态度永远不能引发安详的微笑,就象绽放在佛祖、菩萨和所有开悟者的唇上的微笑一样。您去寺庙里看看佛祖和观世音菩萨的雕像,他们的嘴角全部都是微笑着的,他们为什么会有如此安详的微笑呢?看过本文后您应该知道答案了:因为他们超越了生死,懂得如何活在当下,正念地去做每一件事情,所以他们能够把握住自己的生命,把握住生命中的每一秒钟,从而得到真正的自我,我们每一个人,在得到真正的自我以后就会成佛,佛就是真我,就是生命的全部--------本文原理选自《正念经》 作者的话:《正念经》写到这里就算写完了,从下期开始为大家介绍《金刚经》

佛教的智慧-----之五-------《金刚经》简介

佛教的经书浩如烟海,有几十万册之多。有趣的是,这些经书没有一册是释迦摩尼写的。最初的佛经是释迦摩尼逝世后,他的弟子记诵出来的。释迦摩尼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后来又经历代高僧不断地续写自己的体会、感悟和成佛的方法,直至今天已经积累了几十万册的佛经了。

在佛经的世界中,公认的三部最重要的经书是《金刚经》、《心经》和《六祖坛经》。《六祖坛经》也简称为《坛经》。这个公认是北传佛教的公认。佛教诞生后分为三支,一支经中国流传到朝鲜、日本,被称为北传佛教。其中在中国又诞生了中国禅宗;一支经越南、缅甸流传到东南亚,被称为南传佛教;第三支流传到了西藏,被称为藏传佛教。三个支教在2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都产生了大量的佛学著作。其中《六祖坛经》是中国人禅宗六祖彗能所写,它也是中国人所写的佛教典籍中唯一能称的上是《经》的经书。在佛教典籍中,《经》的意思是“圣人说的话的集结”,北传佛教在中国2000多年的发展中只有这一部书被命名为《经》,只诞生了一部《坛经》。但是《坛经》所讲述的道理,它浑身散发出来的魅力可以与印度最著名最重要的《金刚经》相媲美,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有自己公认的经典佛经,我们就不再说了。

《金刚经》这部经书并不是释迦摩尼的弟子写的,而是在释迦摩尼去世500年后才出现的,大概是在公元前1世纪左右,由印度高僧所写,非常的深奥难懂,因为它的经文中有很多违背常识和逻辑的语句。但是它所讲述的道理却是最重要,最值得学习的。

《金刚经》这三个字是我国翻译的结果,其实翻译的并不准确。这部经的名字应该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印度语写做《Vajracchedika Prajnaparamita》。其中,Vajracchedika的意思是切断妄想和烦恼的金刚石,Prajnaparamita的意思是带领我们渡过痛苦之海到彼岸去的智慧。标题《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最重要的词是“切断”一词,我国恰恰没有翻译过来这个意思。般若(Prajna)的意思是智慧。波罗蜜是波罗蜜多(paramita)的简写,意思是度到彼岸;另一个意思是完成了事情。凡夫在生死苦海中浮沉,一旦游到岸边,登上陆地就安全、安稳,绝不会再在生死海中浮沉,所以称为度到彼岸。佛陀说修行者断除了烦恼,就是已经出离了生死轮回,到达没有生死之彼岸,称为波罗蜜。般若波罗蜜(Prajnaparamita)的意思是完美的智慧、超越的智慧。修学这部经典中的经典,能够帮助我们切断妄想和烦恼,把我们自己度到安详幸福的彼岸。金刚石在古代被视为是无坚不摧的利器。掌握了它,任何东西都能被切断。用金刚石作为书名,本身就说明了这部经书中所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它对于人间痛苦无坚不摧的能力,是谓金刚般若波罗蜜.

佛教的智慧-----之六-------“诸相无相”的深刻含义

《金刚经》在一开始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诸相无相”。这个“诸相无相”的基本含义在《佛教的智慧-----之三-------缘起论和无常观》里已经展示给大家了,明白了“诸相无相”有助于理解缘起论和无常观,也有助于理解佛经中的其它很多观点。《金刚经》开篇讲的就是“无相”的道理,可见它有多么重要了。“诸相无相”的基本含义是:虽然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实相出现在世人面前,但是当我们深入观察它的时候,会看到这个事物其实是由着许许多多非该物的因素组合而成的。这时该事物的实相消失了,我们由这些非相的物质见到了该物的无相,说白了,该物已经不是该物了。举例来说,当我们看到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世人看到的就是这个玫瑰花的实相,而佛陀则既看到了玫瑰花的实相,也看到了玫瑰花的无相,即玫瑰不是玫瑰,而是由非玫瑰的因素组成的,比如阳光、土壤、肥料、雨水、花匠的工作等等。玫瑰能由玫瑰组成吗?玫瑰只能由非玫瑰的因素组成。所以,就这一朵玫瑰花来说,它集成了世间万物,是在世间万物诸多因素的作用下,才诞生了这朵玫瑰花的。在玫瑰和那些非玫瑰的因素之间,没有明显的概念与区别。 世人的常识是:这个东西是A,则A不可能是B、C或D。但是当我们根据缘起论“万物因缘而起”的观点来看,我们就能发现,A是由B、C、D以及宇宙中的其他每一件事物共同构成的。A永远不可能独自存在。比如说,一个人能够独自存在在世界上吗?他能够不依靠任何其他的事物吗?不可能。就算他不吃不喝,不跟别人接触和来往,他还是得站在土地上,呼吸着空气,他还是需要大气层,地球的引力等宇宙间的其他事物。如果这些东西都消失了,那么这个人也就不复存在了。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现在在世上活着这一事件,本身就体现着宇宙万物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是由整个世界中的因素构成的,同时他也是整个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教有句话叫做“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也是同样的意思。 继续上面A永远不可能独自存在的例子。当我们深入地观察A的时候,我们从中看见了B、C、D等等。一旦我们理解了A不仅仅是A,我们就理解了A的真实本性,我们就有资格说:“A是A”,或者“A不是A”。但是在此以前,我们所看到的A不过是真正的A的幻像而已。如果我们深入地观察A,并且看出A不是A,我们就看到了最圆满地绽放的A,在那一刻,理解就变成了真正的理解,交流就变成了真正的交流,这就是佛陀看待玫瑰的方式,这也是他为什么不执著于玫瑰的原因。当我们仍然被相所束缚的时候,我们认知就会有偏差。 深入地观察你所爱的某一个人,或者你一点都不喜欢的某个人。你会看到,她不仅仅是她自身。“她”包括她所受的教育、社会、文化、遗传、父母,以及所有促成她存在的事物。当我们明白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算真正地理解了她.如果她使我们不高兴了,我们就能够明白,她不是有意这样做的,而是不利的条件迫使她这样做的.不是“她”在使我们不高兴,而是构成“她”的那些因素在使我们不高兴。为了保护和培养她心中的好品质,我们要知道怎样去保护和培养她身外的能够促使她变的清新可爱的因素,包括我们自己.如果我们自己安详、愉快,她也就会变的安详愉快,因为我们也是构成她的一个组成因素。

今天写的这一点点东西能够对我们的生活起到极大的帮助,它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与别人相处,消除很多的争吵、烦恼、对峙和仇视。这正显示出了《金刚经》的威力-------对人间痛苦无坚不摧的能力。 -------本文原理选自《金刚经》

佛教的智慧-----之七-------消除二元对立的世界

《金刚经》为什么一开篇就讲“无相”呢?我们来看看《金刚经》中的两句经文:一句是:不可以“相”见如来。另一句是: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如来的定义并不是我们常人所想的如来佛,在《金刚经》中给

“如来”下的定义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无来去相,无有无相,无生灭相。”翻译过来就是没有来和去的观念,没有有和无的观念,没有生和死的观念。我们不能说如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就是说,不能用二元对立的世界来理解“如来”,而应该用“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元世界来理解。如来是生命、智慧、慈悲和喜悦的真实本性。只有当我们能够看到相的无相之本性之后,我们才能够见到如来。当我们观看一朵玫瑰花的时候,如果能够作到不被它的相所束缚,那我们就看到了这朵玫瑰花的非玫瑰的本性,因而我们也就开始从这朵玫瑰花中见到了如来。如果我们以这种方式去看一块石头,一棵树或一个孩子,我们同样也能够在她们中间见到如来。

人生活在世上之所以会有痛苦,是因为他有“分别之心”。他把自己孤立于其他事物之外,活在了二元对立的世界中,所以就产生了自私心和争斗心,人人为自己,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如果他的要求和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有痛苦。在这个世界里,“分别之心”把“我”和“其他人”区别开来;把“人类”和“非人类的生物” 区别开来;把“生物”和“非生物” 区别开来;把“生”和“死”区别开来。比如说,别人赚钱比我多,我就会怨恨;别人长的比我漂亮,我就会嫉妒;同学过的比我好,我就会难受;我的亲人去世了,我就会痛苦„„而明白了“无相”的道理之后我们就会知道,“我”和“其他人”、 “人类和“非人类的生物”、 “生物”和“非生物”、“生”和“死”之间其实没有明显的区别和界限,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个观念佛教上称为“互即互入”。当我们对世界的认定由世俗观念上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转化为佛教观念上的“万物本为一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一元世界时,对立的二元就消失了,同时痛苦也就消失了。如果赚钱比我多的人是我的爱子,我还会怨恨吗?如果长的比我漂亮的人是我的慈母,我还会嫉妒吗?如果生活过的比我好的人是救过我性命的战友,我还会难受吗?如果我知道亲人去世是自然规律,凡是有形体的东西都会有消亡的一天,而他并没有离我而去,而是化身为其他的事物,变身为其他的实相继续存在在我们的世界中,我还会痛苦吗?其实痛苦的转化就是这么的简单易行。 当我们以“无相”的观念深入观察我们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发现任何事物的实相都不值得依靠。一是因为本来就不能说“A是A”,我们看到的A不过是真正的A的幻像而已。二是因为无常观告诉我们说,世上的任何事物没有静止的形态,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比如说你的女朋友跟你呆在一起,她紧挨着你坐着。当你注视她的时候,你以为你是完全看见她的。但是,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她是一条实相之河。每一刹那,都有非她的因素进入她的身心或离开,她心里在想些什么,当下的外在世界给予她的感受浮现于她的脑中,产生了新的记忆;过去的回忆和经历浮现于她的脑中,总结了一些新的经验,或忘却了一些记忆;未来的计划和想法浮现于她的脑中,她打算呆会做什么事,明天做什么事,你不可能知道,你不可能掌握她。她是在这里紧挨着你坐着,但同时她又在别处,她同时处于过去、现在和未来之中。你眼中的她并不是真正的她。所以说我们眼中的实相都不值得依靠,它们是真正的相的幻像。如果你看不到这一点,反而执著于某物,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如果我们皈依于很容易就崩溃的事物,那么我们自身也就很容易崩溃。佛经上常说:山河大地是幻影,人体肉身也是幻影,而钱财、名声这些附着于人体的东西更是幻影了,佛教称之为“影外之影”,即影子的影子。如果我们认识不到“实相是真正的相的幻像,它不值得依靠”这一点的话,反而去追求金钱、荣誉、名声这些“影外之影”,那将是非常危险的。危险就危险在你的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你将无所得。你追求的是虚幻的东西,很容易就崩溃的东西,一旦它们崩溃了,你失去了它们,你也就很容易崩溃了。为什么有些追求金钱的人在钱财亏空、倾家荡产以后要自杀,为什么有些大人物在出现丑闻、名誉扫地之后要自杀,我们现在就能够明白原因了。因为他们依靠这些东

西而活着,他们认为是这些东西在支撑着他们的生命。当这些东西消失了以后,他们也就走向崩溃了。 -------本文原理选自《金刚经》

佛教的智慧-----之八-------佛教的妙有思想

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我们从“诸相无相”中学到的东西。首先,由“A是由B、C、D以及宇宙中的其他每一件事物共同构成的”这一事实我们得到了缘起论。其次,我们从“相的无相之本性” 见到了如来,并且明白了人世间的很多痛苦是由于我们把自己处于一个二元对立的世界而造成的。我们把自己跟别的人,别的东西区别开来,从而有了得与失,爱与恨、贪与痴、生与死的观念。我们看不到实相之后的真相,追求的是很容易就崩溃的“影外之影”,这一切就是造成我们痛苦的根源。今天我们来看看“诸相无相”的第三个延伸------进入妙有的世界。

中国禅宗有一个著名的故事,说一个学禅的和尚在觉悟之后感叹说:学禅之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学禅之中,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觉悟之后,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拿《金刚经》的话说,学禅之前,他看到的是事物的实相;学禅之中,他看到了事物的无相;觉悟之后,他看出了“A仍然是A”和“A不是A,同时A又是A”。这种描述事物的方法叫般若波罗蜜多辨证法。表面上看起来是自相矛盾的,刚接触到它的人很难理解。但是通过前面几篇文章的讲述,您现在应该不难理解“A不是A,同时A又是A”了。实际上当我们在看山的时候经历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实相,第二个层次是无相,第三个层次才是它的真相,佛教称之为“妙有”。

我们在经历第一个层次的时候,我们的观察和认识被该物的实相束缚住了,我们对它的认识跳不出实相的圈子。比如说我们见到了一条鱼,我们自然想到我看见了一条鱼而不是一只虫子。而实际上鱼是由虫子和别的因素构成的。我们在经历第二个层次的时候,我们的观察和认识被该物的无相束缚住了,我们对它的认识摆脱不了无相的概念。而无相的概念本身就是“着了相了”,就是说无相也有一个相,我们在用无相替代了相的概念以后,仍然持有着无相的概念,这并不是真正的无相,真正的无相应该是既用不着“相”,也用不着“无相”。因此,这第二层次的观察和认知仍然是不全面的,仍然受到了非相因素的束缚。在第三个层次里,我们运用般若波罗蜜多辨证法(般若波罗蜜的意思是完美的智慧、超越的智慧。见《佛教的智慧-----之五-------《金刚经》简介》)超越的来观察该物,用冷峻的智慧来俯视世间,就能够跳出所有概念上的束缚和相的束缚。既不受“实相”的束缚又不受“非相”的束缚。这个时候我们才能够见到该物真正的自我。该物在第三个层次里,是超越有无的二元对立世界的。它自由自在地展现它的风姿,在这个层次里它是一个真实存在,而不是一个幻象。这个认知的过程就是从“A是A”到“A不是A”到“A不仅仅是A”的过程。

这个第三个层次是一个妙有的世界。这个妙有指的是真实的自我,消除了一切幻象的意思。在妙有的世界里象来去、有无、生灭、上下、始终等二元对立的概念都消失了,所有事物都表现出了真实的自我,都在自由自在地展示真正的状态,此时,我们不受任何概念和相的束缚。虽然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开辟一个新的世界,这个妙有的世界仍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存在于我们的身心之内,但是我们看待眼前的这个世俗世界已经不同于原来了。我们的眼睛和认知不再受到蒙蔽。打一个比方,原先我们看树的时候只能看到地上的部分,看到树干、树枝、树叶等,地下的树根我们看不到,因而我们所看见的树是不完整的。而当我们进入妙有的世界以后,眼前的世界还是那个世界,树还是那棵树,不过该树已经展现了它的全部形态,我们看见了地下的树根,这时我们才能够说我们看见了该树真实的自我,我们的眼睛已经不再受到土地的束缚了。

在实相和无相的层次里,我们仍然不能够看到完整的事物,以前看到的树不是树的全部,实际上也不能称之为树,没有树根的树不是树。朋友们现在应该能够很好地理解《佛教的智慧-----之七-------消除二元对立的世界》一开头所写的《金刚经》中的一句话了:凡有所相,皆是虚妄。因为实相和无相都是该物在妙有世界里的幻影,我们所看到的实相和无相都不是完整的该物,甚至不能称之为某物,所以是靠不住的。而当你进入到妙有世界以后,见到的每一个物都是真实完整的该物。

由于妙有世界里已经消除了二元对立,去除了概念、相和其他所有的束缚,整个世界是浑然一体的。

我们用般若波罗蜜这个超越的智慧超越了一切观念的限制和拘系,所以我们就把自己从以往未开悟的牢笼中解放出来了,从一切观念的拘束中解放出来了,我们就能够自由自在地遨游于无边无际的宇宙中,触摸和感受真实的世界,并与之交流。中国道家重要代表人物庄子说,道家进修的目的就是解脱一切束缚,实现心灵的“逍遥游”,跟佛教的妙有思想说的是一个意思。 -------本文原理选自《金刚经》

佛教的智慧-----之九-------佛教的核心思想“无生无灭”(一)

[#004040]我们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父母未生你之前,你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或者这样问你:父母未生你之前,你在哪里??我相信大多数人对于这个问题都是目瞪口呆,无法回答的。其实佛教的答案很简单,父母未生你之前,你就在宇宙中存在着,只不过是以其他的形态存在在世界上,不是以人的形态存在在世界上而已。父母能有多大本事,能把你从宇宙之外带到这个世界上呢?我们的世界和宇宙就好象是一堆沙子,沙子可以塑造成任何的形状,你能用沙子捏出山河大地的形状,你也能用沙子捏出人来。有一天沙碉倒了,散落一地,仍然复归于沙子的形态。人的情况跟这差不多,人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在父母未生你之前,你就是以分子、原子的形态,或者以分子、原子组成的其他物质的形态存在在宇宙中。有一天因缘具足了,在诸多非你因素的作用下,你出生了。死后尸体分解,仍然回到了分子、原子的形态,或者以分子、原子组成的其他物质的形态,生命的真相就是这么回事。

有人会说,你这是现代物理知识,佛陀在2600多年以前怎么会知道分子、原子的观念呢?怎么会知道人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呢?告诉你,朋友,我认为佛陀确实是不知道人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但是佛陀当时用的是“微尘”这个词,来表示“看起来不能再往下分解的东西其实还能够再往下分解”这个观念的。 对于“微尘”的论述不在《金刚经》上,惭愧的是我想不起来是在哪本经书上佛陀讲过“微尘”的道理的。我记得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佛陀教导弟子们说,世间的每个事物都可以被分解,直至微小的微尘,而微尘之中还有微尘,虱子身上还有百亿的生物。他当时叫一个弟子拿了一杯水来,跟大家说,表面上看来这杯水清澈见底,就是普普通通的一杯水,实际上佛陀看见了水中亿万个生物生活在其中。“微尘”的概念就出自这里。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思想观念和几百种语言,但是我们却很可能对我们使用的语言和思想缺乏真正的理解。在我们的心中,死意味着从还存在的某个人一下子变成了这个人不存在,这就是我们对死亡的理解。同样的,我们认为生是我们的开始。出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突然间从无到有。从没有你这个人,到你存在了。这就是我们对于生与死的定义。但是佛教不这么看,佛教认为万事万物皆具备不生不灭的性质。“不生不灭”是佛教全部教义的核心思想,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我们拿出一张白纸,这张纸可以称之为一件事物。请仔细地观察这张纸,你们或许会想,这张纸有它的诞生日期,将来也会有死亡的日子。我们想象一下,一天,这张纸突然从“无”中诞生,变成了一张纸。这可能吗?绝不可能!!!当我们深入观察这张纸时,我们发现它是由很多非纸的因素构成的。当我们触摸这张纸时,我们感觉到了树木和森林,因为我们知道这里面存在着树木和森林。如果我们把树木这个因素抽取出来还给森林,这张纸将不复存在。我们同样能够感觉到阳光,即使我们是在晚上,在黑暗中触摸这张纸,我们仍然能够感觉到阳光,因为阳光是构成这张纸的非纸因素之一,没有了阳光,树木无法

生长。我们又感触到了云朵,有一朵云彩在这张纸里漂浮着。没有云朵,就没有降雨,森林也无法生长。继续感触下去,我们还能够感触到昆虫、小鸟、大地、时间、空间等无数的因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看起来都在这张小小的纸片里。如果我们继续深入观察下去的话,我们会发现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能够在这张白纸里面得以体现。如果你复原其中任何一个因素,这张纸将不复存在。

所以,事物是无中生有的吗?从一无所有中,我们能够得到东西??绝对不可能!!!我们在觉察到这张白纸以前, 它就是阳光、就是云朵、就是森林。这张纸并非从“无” 中所生,没有一个东西能够被生出来。我们所确信的这张纸的生日其实是一个延续的日期。在这个日期之前,它作为其他东西存在着,甚至是很多东西,之后,它作为一张纸被感触到了,我们能说,从此有了这张纸吗?不能。这个观点好象很难理解。打个比方,大海的海面上本来是风平浪静的,没有波浪,现在起风了,海面上有了波浪。常人看来,波浪“诞生”了。然后没有风时,波浪就“死亡”了。其实波浪的本质是水,不管天上刮不刮风,水都是一直在海里存在着的,哪里有什么“水诞生了”或“水死亡了”呢?我们之所以产生了生和死的观念,是因为我们持有(或创造)了波浪的概念,把它的本质没搞清楚,把它跟水割裂了开来,形成了“波浪”这个“独立的自我”的概念,所以才会产生有风时波浪“诞生”了,没有风时,波浪“死亡”了的概念。从而产生了生和死的对立观念。

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无生无灭”理论。它的内容非常多,也很不好理解,不是短短的几段话就能讲清楚的,下次接着写俺老倍对“无生无灭”的认识。 (未完待续)

-------本文原理选自《金刚经》

佛教的智慧-----之十-------佛教的核心思想“无生无灭”(二)

[#004040]继续我们的分析:这张纸的真实体性就是不生.我们的真实体性也是不生。我们的出生证明将我们向错误的方向引导。它证明我们在某一天出生于某个城市的某个医院.我们接受这样的观点,我们从这一天开始存在,但是佛教知道在这天之前,我们已经在世界上存在了很长的时间了,是跟宇宙同时存在,同时产生的。佛教称之为“此是故彼是,此非故彼非”,意思是我们跟宇宙是一体的,不能分开,不能把我们从宇宙中孤立出来,说“有一个独立的自我”。因为万事万物都是“互即互入”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们总觉得可以消灭他们所讨厌的东西:焚烧、杀戮和毁灭。但是,依靠毁灭,人们并不能将“有”变成“无”。现在让我们试着毁灭这张纸看看,我们用火将它点燃,看着它燃烧起来,直至变为灰烬。我们还看到一缕青烟冉冉上升。其实灰烬和青烟都是这张纸的延续。当青烟上升到天空以后,它就变成了天空中某个云朵的一部分。或许,明天清晨溅落在你脸颊上的雨滴里,你跟它又相逢了。但是可能由于你对世界缺乏足够的认知,没有佛教认知的这么深刻,所以你意识不到这个重逢。你或许会想,这雨滴跟你毫不相干,但是它确实有可能就是你曾经深入观察过的那张纸。你能说这张纸现在是“无”吗?不,佛教认为它并没有成为虚无。它的一部分已经变为了白云。你可以对着灰烬说:“再见了,白纸,有一天我们还会以其他的形式重逢。”

当我们凝视大海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波浪,各种各样的波浪。有些巨大,有些细小。看起来似乎每一个波浪都有它独自的存在,独自的生死。一个波浪它自己可能会有很多的分别观念,比如我没有别的浪

大,我没有别的浪漂亮,我没有别的浪存活的时间长等等。诸如开始结束、大浪小浪、漂亮不漂亮、存在不存在这一类的念头始终困扰着波浪。所以作为一个波浪,它没法安享自己的生命。其实它知道自己是水以后就会得到真正的解脱,因为波浪之间有开始结束、大浪小浪、漂亮不漂亮、存在不存在等分别,可是对于水来说就没有什么漂亮不漂亮、诞生死亡等分别观念了。你不能说这个水比那个水漂亮,这个水生了,那个水死了吧?波浪在知道自己的本性和真正的自我-------它是水----之后就能够打破一切妄见与妄想,不再有痛苦和烦恼,它就能安住于当下,从而享受自己的生命!!!

同样的道理,我们人世也是如此。我们在生活中受到如此多的妄想的侵扰,这些念头包括生死、漂亮不漂亮、存在不存在等分别观念,它们把我们跟世界割裂开来,形成了一个个“独立的自我”,于是我们产生了烦恼和痛苦,享受不到生命的快乐,生命对于我们不再是一个珍贵的礼物,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这就是我们拘泥于概念的束缚,生活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所必须付出的沉重代价。佛教把我们看不到“妙有世界”的这种情况称为“迷障”。佛教的目的就是以佛教教义为弓箭,射去众生的“迷障”,把众生从苦海中解脱出来,度到安详喜悦、无生无灭的幸福彼岸。

如果你将自己等同于这个短暂的生命片段,认为自己独立于万物,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别的东西是别的东西,那么你就错了。因为就在当下,你就是万物。我们现在都知道了“诸相无相”的道理了,每一个事物都是由非它的因素组成的,而这些所有的“非它的因素”中不包括一个东西:独立的自我。因为任何一个事物都不可能单独存在,它同宇宙中其他一切事物“互即互入”,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看到这里您就明白了,如果你仔细观察,发现“你”无处不在,你将获得“无畏”,就不会再有什么惧怕了。你延展于无尽的世界中,从来就不可能于将来的某一天停止存在。

佛教有关“无生无灭”的理论是其整个教义体系的核心和精华部分,下一次俺来说说快乐的真义是什么。(图片中的建筑物所在的地方就是释枷摩尼去世之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