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文体学理论在中文语篇中的运用——白岩松耶鲁大学演讲的文体学解读
来源:华佗健康网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aml ofh1erlM刚 Ag ̄tdtumlUni, ̄,sity(Social ScienceEdition) 2010年第4期(第12卷总第52期) N 4 2010(V01.12 Sum No,52) 功能文体学理论在中文语篇中的运用 白岩松耶鲁大学演讲的文体学解读 ●周斯斯 (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交流学院,浙江杭州310058) 摘要:本文针对白岩松在耶鲁大学演讲中所运用的文体手段,从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两个方面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分 析表明,此篇演讲的文体特点是:从概念功能上说,其词汇风格朴实无华,句式体现出较明显的口语体特征;人际功能上, 演讲者通过丰富的情感交流和反复、比喻、对比等文体修辞手段的使用,使该演讲达到了预设的演讲目的。 关键词:功能文体学;概念功能;人际功能 D0I:10.3969/j.issn.1009--4458.2010.04.075 中圈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10)04一O198一O3 一、引言 用。[4]所有三种功能都同时存在于讲话者的语篇组织计划内, 功能文体学理论认为语言有三大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 这三大功能相互关联,构成评议的语义层面或“语义潜势” 能和语篇功能。多数学者通常运用这一理论来分析解读英语 (meaning potentia1)。Es]在此,鉴于篇幅所限,本文基于功能主 语篇的文体特性,其实语言的这三大功能在中文语篇中的表现 义的文体观,将从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两个方面对主持人白岩 也十分突出。故此,作者认为将韩礼德的功能文体学理论运用 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进行文体分析。 到中文语篇的文体分析中也不失为良好的尝试。 二、概念功能 演讲是指演讲者面对广大听众,以口头语言为主要形式、 非口头语言为辅助形式,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或阐说 1.语境 某一事理,并互相交流信息的真实的社会活动过程。不同类 语境指语言运用的环境。作为整个语言系统的社会环境 型的演讲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各自具有其不同的文体特 的语境称为“文化语境”,作为某一交际时空的环境的语境则被 点。[1]公众演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既不同于日常谈话、即席 称为“情景语境”。功能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人类用来进行交 演说等口语体裁,又不同于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体裁。它兼 际的,而交际总是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的。L6] 在对文本进行 具口语和书面语两种文体的语言特点,同时,又与这两种文体 文体学分析的时候,我们通常也从三个方面理解语境:一是语 有着明显的差异 它扬口语浅显易懂之长,弃其松散杂乱之 篇内部的上下文(1inguistic context);二是社会情境特征(socio 短;既保留了书面语庄重文雅之风,又不失口语生动感人之 —situational features);三是社会文化语境(soeio—cultural 韵,_2]使人听来感到铿锵悦耳,感情充沛,极富感染力和号召 context)。[ ] 力。 对于一篇公众演讲来说,后两个方面因素相当关键,因为 韩礼德功能文体学理论的核心是“功能”思想。他从无数 它决定了这篇演讲的整体基调,其它所有文体因素均以语境为 具体的功能类别中归纳出三个纯理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 基础。本文分析的演讲名为《我的故事以及背后的中国梦》,是 和语篇功能。概念功能是讲话者作为观察者的功能,表达人们 由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于2009年3月31日在耶鲁大学面 的社会经历和内心的心理经验,同时也表达事物之间的各种逻 对耶鲁师生所做的演讲。作为第一位在耶鲁大学发表公众演 辑关系,如并列、从属等。人际功能是讲话者作为闯入者(in— 说的中国主持人,名嘴白岩松的身份背景显然不同于曾在耶鲁 truder)的功能,表达他的意见、态度、评价和他与听话者的相 大学发表过演讲的中国国家领导人。演讲人的特殊身份是社 对角色关系,包括社会角色关系和交流角色关系。Cz]“ 语篇功 会情境特征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它决定了演讲内容的立足 能是讲话者作为组织者的功能,它把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根 点、演讲人所代表的利益阶级和所持的价值观,以及社会大众 据情景语境在语篇中组织成一个整体,共同在语境中超作 对其公众角色的期待。其次,这篇演讲发表于2009年,恰逢中 * 收稿日期:2010一O3一l5 作者简介:川斯斯(1986--),女,浙江衢州市人,浙江大学外围语言文化与交流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与翻泽 ●周斯斯功能文体学理论在中文语篇中的运用——白岩松耶鲁大学演讲的文体学解读 文 化 国改革开放31周年,全球化的脚步日益加快。中国社会的方 方面面较过去已有了长足的进步,跟国际社会的合作交流十分 密切,中国渴望让世界进一步了解自身的文化、价值观。最后, 作为两个举足轻重的大国,中美关系中还存在一些不和谐因 素,双方缺乏足够的信任和了解,中国威胁论、人权争论等问题 仍然阻碍着两国关系的发展,这些问题更突出了互相交流、深 “你们是否注意到了,与一个又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紧密相 关的中国梦?” “去看十三亿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他们并不宏大的梦 想。” “在遥远的东方,在一个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也有一个 梦想。它不是宏大的口号,并不是在政府那里存在,它是属于 入了解的必要性。这些社会文化语境为整篇演讲的主旨、语言 运用提供了潜在的语境。接下来,本文将详细分析具体的“情 每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 华彩辞藻堆砌的语言或许可以让人眼前一亮,但这并不代 景语境”在此篇演讲中突出的体现。 2.语域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韩礼德总结出情景语境的三个主要 变项,语场(field of discourse)、基调(tenor of discourse)和方式 (mode of discourse),它们共同作用产生了语域(register)。韩 礼德和哈桑【8lj4 定义语域为“使用中的变异”(variation accord— ing to use)。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会使用特定的语言结构,现 在我们就开始讨论本篇演讲的情境语境三要素。 (1)语场。语场是指语篇所谈论的事件。从对演讲题目的 分析可知,此篇演讲主要讲述演讲者自身成长四十年的经历和 他的经历所反映的中国梦。这还可以从演讲过程中一些相关 词汇、句子的重复出现分析得知。例如: 表明个人成长的经历: “第一要讲的年份是1968年。那一年我出生了。 1978年,十年之后。我十岁。 1988年,那一年我二十岁。 1998年,那一年我三十岁。 2008这一年,我四十岁。” 反映中国梦的变迁(“梦想”一词全篇演讲一共出现了2O 次): “因为当时中国人,每一个个人很难说拥有自己的梦想。 (1968年) 因此即使十岁了,梦想这个词对我来说,依然是一个非常 陌生的词汇,我从来不会去想它。(1978年) 更多的中国人也明白了,梦想很重要。(2008年) 但是我也一直有一个梦想。为什么要用望远镜来看彼此? (2008年)” “自身经历”与“中国梦”这两个主题交替出现,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构成了整篇演讲的语场。这种有意的紧密安排突出 了两个主题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利用个人成长经历来唤起听 众的共鸣,增强了他们对“中国梦”的亲切感和认同感。 (2)基调。话语基调分为两种:个人基调(personal tenor) 和功能基调(functional tenor)。本篇演讲的个人基调是演讲人 (白岩松)和受话人(耶鲁大学的师生)之间的关系。为了达到 自己的演讲目的,拉近其与说话人的距离,白岩松没有采用十 分正式的文体,他表现得很亲切,这可以从人称代词的选用上 看出。全篇演讲中使用得最多的代词是第一人称,“我”和“我 们”总计83次。同时,此篇演讲的功能基调是具有说服性的, 但演讲人并没有采用大量感情色彩鲜明的形容词来表达和煽 动情感。相反,他使用了平实的叙述语言,这样反而更能让听 众回归语言的内容,关注所表达的实质思想,以此触及他们内 心最柔软的地方,比如: 表它适合所有的公众演讲。白岩松在演讲中有意运用朴实无 华的语言基调来完成对于普通中国人的“中国梦”的描述,语言 形式和内容相辅相成,让在场的听众不由自主地认为所听到的 与事实相符,从而起到了说服的作用。 (3)话语方式。纵观演讲全文可以很容易看出,句子多为 小短句,几乎没有使用四字成语,也没有出现任何中国古代诗 词典故的引用,语言浅显易懂,口语性比较明显。比如: “但是那一年世界非常乱,在法国有它的这个,巨大的街头 的骚乱,在美国也有,然后美国的总统肯尼迪遇刺了。” 短句由于字数少,直截了当,一般比较简洁、明快、有力,避 免了同种句子的重复带来的枯燥感。[9]同时,演讲人充分考虑 到了听众的文化背景,没有引经据典,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尽 管这一演讲属于口头演讲,但它并非即兴,而是经过精心准 备、字斟句酌的。所以这篇演讲既是一篇具有强烈说服功能的 书面演讲,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又以彰显出鲜明的口语体特征。 三、人际功能 本文在引言中已经提到,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 三大功能相互关联,我们无法将它们完全分割开来。事实上, 在第一部分讨论概念功能时作者已经无可避免的谈及了文本 的人际功能,但是,在第二部分中,本文将侧重探讨此篇演讲是 如何表达说话者态度、语言特点及交际角色之间关系的。 1.情感交流 和谐的气氛是演讲成功的关键。因此,对于演讲者来说同 听众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口0]白岩松在此次38 分钟的演讲中共博得听众13次掌声、41次笑声,足见其与听众 情感交流的成功。 (1)演讲人多次明确提及听众所在的耶鲁大学,表达对他 们的尊重,与听众建立起基本的人际关系。在演讲的一开始, 白岩松就以其特殊的方式将中国与耶鲁大学联系起来,提升听 众的亲切感、认同感: “过去的二十年,中国一直在跟美国的三任总统打交道,但 是今天到了耶鲁我才知道,其实她只跟一所学校打交道。” 在演讲的中间部分,白岩松再次提到耶鲁大学: “当然我知道那一年——1988年对于耶鲁大学来说格外的 重要,因为你们耶鲁的校友又一次成为美国的总统。” “但是,突如其来的四川大地震,让这一切都变得没有我们 期待中的那么美好。八万个生命的离开,让整个2008年中国 人度日如年。我猜得到在耶鲁校园里头,在每一个网页、电视 以及报纸的前面,也有很多的来自中国的人,以及世界各地的 人们,为这些生命流下眼泪。” 在演讲的最后部分,白岩松又提及耶鲁大学: “一个边远小城市里的孩子,一介绝望中的孩子,今天有机 】99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第12卷总第52期) 会在邵鲁跟各位同学交流,或许该换一个视角。” 真正地站了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在全世界也站了起来。” 在一篇讲述自己亲身经历和中国梦的演讲中,演讲者其实 大可不必提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一所大学,但是自岩松却在这篇 演讲中一共提到了九次耶鲁大学。这为演讲人与听众之间人 “但是就像四十年前马丁路德金先生倒下,却让“我有一个 梦想”这句话站得更高,站得更久,站得更加让人觉得极其有价 值一样,更多的中国人也明白了,梦想很重要。但是生命更重 要。” 际关系建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听众会感到演讲内容与他们息 息相关,更愿意认真聆听。 “在这样的一个年份里头,中美两国历史上几乎是第一次 (2)白岩松例举了许多发生在美国的人和事,引用了美国 的名人名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既便于听众的理解,又显 同时发出了‘我有一个新的梦想’这样时候,如此的巧合,如此 的应该。” 示了演讲人对听众所在国家、社会、历史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拉 反复修辞手段的运用使白岩松的演说铿锵有力,感情充 近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心理距离。比如: “那一年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马丁路德金先生遇刺,虽然 那一年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个梦想”的这句话却真正地站了 起来,不仅在美国站起来,在全世界也站了起来。”(借用著名黑 人演讲人马丁路德金的话“我有一个梦想”烘托演讲主题,唤起 听众的认同感。) “l看样子奥巴马的确不想再接受耶鲁占领美国二十年这样 的事实了。他用“改变”以及“梦想”这样的词汇,让耶鲁大学的 师生在为他当选总统之后,听说你们举行了游行,甚至庆祝。” (借用奥巴马的例子指出美国当今社会希望改变,实现梦想的 迫切愿望。将中国与美国的情况做类比,告诉听众,不论是美 国还是中国,我们都有自己美好的梦想。) “我看到了华盛顿总统的雕像,他的视线是那么永久不变 地在盯着证券交易所上那面巨大的美国国旗。”(这个例子引出 了当今世界的金融危机,联系现实。) 最后,幽默的语言表达使整篇演讲生动恬泼,气氛轻松愉 快,达到了很好的感情交流目的。相当一部分幽默的使用进一 步表现了演讲者对听众本土社会文化的了解,增进了双方的感 情,比如: “但是透过这三位总统我也明白了,耶鲁大学的毕业生的 水准也并不很平均。”(巧妙地暗讽了小布什的执政水平,不仅 没有冒犯听众,还博得了许多观众的笑声。) “很显然,我的出生非常不是时候,不仅对于当时的中国来 说,对于世界来说,似乎都有些问题。”(幽默地将自己的命运、 中国当时的情况和世界上的时局联系在了一起。) “在北大的克林顿的演讲当中,由于整个克林顿总统的演 讲,用的全是美方所提供的翻译,我猜想有很多的中国观众,是 一直知道克林顿的确在说话,但是说的是什么不太清楚。”(诙 谐地指出中美两国之间存在许多沟通上的问题,语言障碍首当 其冲。) 2.美化语言 对于任何一种文体,语言的美化都是非常重要的。而美化 语言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修辞手段的运用。我们来看下面白 岩松的演讲是如何通过修辞手段来美化语言,激发听众感情, 从而获得听众支持的。 (1)反复。本篇演讲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反复这一修辞手 段的使用。反复指的是同一语言结构(词语或句子)在话语中 重复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通过反复不仅使语篇具有强烈的 节奏感,还能引起听众注意,对此留下深刻的印象。除此之外, 反复还能达到衔接语篇的功能,同时加强情感。我们可以在这 篇演讲中找出许多这样的例子。例如: “虽然那一年他倒下了,但是‘我有一个梦想’的这句话却 200 沛,富有强烈的号召力和感染力。 (2)比喻。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修辞手段,比喻是将两种 本质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从而突出其共性的手法。我们来看 这篇演说中的例子: “中国与美国的距离非常遥远,不亚于月亮与地球之间的 距离。”(将从前两国之间的心理距离比作月亮与地球的距离, 突出之前冷漠的关系。) “我说看样子美国需要对中国有更多的了解,有的时候要 从语言开始,而对于中关这两个国家来说,面对面永远要好过 背对背。”(将两个国家比作人,“面对面”意味着坦诚交流,“背 对背”表示互相猜忌,切断交流。) “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在看中国,但是我猜测可能拿 反了。因为他们看到的是一个缩小了的、错误不断的、有众多 问题的一个中国。”(这句话暗喻有些美国人对中国还有诸多的 误解,这是因为没有进行直接的沟通和交流。)精妙的比喻会使 人感到形如目睹,景如亲临,声如耳闻,情同身受。[113在整篇演 讲中,有许多贴切巧妙的比喻将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 事理具体化、形象化,更有效地达到了演讲者的演说目的。 (3)对比。尽管对比是一种修辞而并非文体手段,它同反 复一样起着非常好的效果,能使听众更好地理解演讲者的意 图,突出其讲话的重点 本篇演讲中也不时地运用对比手段来 进一步阐释演讲者的观点,例如: “这个时候美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很遥远的国家,它变得很 具体,它也不再是那个过去口号当中的“美帝国主义”,而是变 成了生活中很多的细节。” “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而在这一年.中国和美国相距并 不遥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需要。” “当然我也希望非常多的美国人,有机会去看看中国。而 不是在媒体当中去看到中国。” “在遥远的东方,在一个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中国,也有一个 梦想。它不是宏大的口号,并不是在政府那里存在,它是属于 每一个非常普通的中国人。” 演讲人充分地运用了对比,突出核心矛盾,通过否定的方 式展示了演讲者说话意图的本质所在,给听众留下了非常深刻 的印象,突出两国关系的历史变化和两国需要进一步沟通了解 的必要性。 四、结语 通过实例分析白岩松在耶鲁大学的演讲《我的故事以及背 后的中国梦》,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某~语篇区别于其它文体, 需要不断在话语输出的过程中运用具有特色的文体手段以期 达到特定的目的。总的来说,本文讨论的此篇演(转第211页) ●邢满袁宗道的诗文理论探微 拘格套”的“性灵说”的文学主张。由此可知,公安派所要破除的 “格套”,[9]不仅仅针对前后七子的“格调说”,而指向整个中国古典 诗的正统,这一理论即使今日看来,依然有其进步意义。 四、崇识尚理、以真为美 明末,针对当时文坛模拟剽窃、言之无物的风气,不少有识之 士重新强调作家的识见,认为作家当错综博学,强调学识实为一个 作家所应具备的才能和追求。袁宗道在《土先器识而后文艺》中把 唐高宗时的名臣裴行俭的“士之致远,先器识,后文艺”作为一个命 题来加以阐述和补充。他说:“故君子者,口不言文艺,而先植其 本”,视学养、器识为本。这里所说的器识,是指作家渊博的学识基 础和自出手眼的真知灼见。袁宗道认为“器识”是一个作家的“运 才之本”,本立而文生,作家应注重学识的积累,博览群书,善于从 传统典籍中汲取有益的给养,才能“从学生理,从理生文”,化腐朽 为神奇,于自己的笔端写出有新意的文章,达到融会贯通,灵活挥 洒的境界。 袁宗道在《论文下》中说:“有一派学问,则酿出一种意见;有… 种意见,则创出一般言语。无意见则虚浮,虚浮则雷同矣。今之文 士浮浮泛泛,原不曾的然做一项学问,叩其心中亦茫然不曾具一丝 意见。……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元识。”在此,袁宗道一针见血 地指出七子复古派“其病源则不在模拟,而在元识”。他尖锐地指 出复古派的文章没有“己见”,空洞无物,拾古人牙慧充其作品中, 即是“无本无识”。反之,“若使胸中有所见,苞塞于中,将墨不暇研, 笔不暇挥,兔起鹘落,犹恐或逸,况有闲力暇晷,引用古人词句耶?” 袁宗道从创作主体挖掘模拟的根源,以“识”作为创作的起点,强调 创作之“识’’的价值,为创作主体陛的发挥奠定了坚实基础,至今仍 有启迪意义。后来清人叶燮的“识为体而才为用”之论可以说是对 上述理论的最好阐发。 同时,针对复古主义“剽窃成风,万口一响”的局面,袁宗道主 张在艺术表达上,应注重本色自然,此即表现之真。袁宗道在《论 文上》中提出了为文须有真感情的观点:“大喜者必绝倒,大哀者必 号痛,大怒者必叫吼动地,发上指冠。”,而拟古之作,如同“戏场中 人,心中本无可喜事而欲强笑,亦无可哀事而欲强哭,其势不得不 假借模拟耳”。在他看来,作家的感情在作品中要冲破一切束缚, 直露自然地表达出来。这里的“真”就是作家真实的情感与感受。 他在创作实践中,反对扭捏造作、无病呻吟的矫情,主张作家应以 真隋感染读者,激发读者的审美感受,引起读者的共鸣。只有这样 直率真诚的作品才能深入人心,流传久远。正如与三袁同时代的 雷思霈所言:“真者,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o[1O]这既是对刘 勰所倡导的“诗言情”的优秀传统的继承,也与黑格尔的“从一方面 看,美与真是一回事。这就是说,美本身必须是真的”『7Ⅲ2”的理论有 相似之处。这说明在艺术创作中,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家都崇尚 真实,以“真’’为美。 此外,袁宗道倡导的“真”不仅指真情实感的真话,还有更丰富 的内涵,即是公安派文人对文学语言的要求:提倡语言本色自然, 反对陈词滥调。袁宗道在《论文上》中云:“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 代口舌者也。……故孑L子论文日‘辞达而已 ’,指出语言是表达思 想感情的,文学语言应白话化、通俗化,以现代的语言写现代的文 章,力求“辞达而已”。苏轼要求作家的语言是自然、流利。而要做 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反对以古人语言表达今人之思,即指出拟古之 非。苏轼本人《诗颂》中就有“冲口出常言,法度无前规。人言非 高等教育研究 妙处,妙处在于是”的说法,所崇尚的便是作诗时无视法规的家常 语言。所以袁宗道对复古主义的流弊全面揭露,是从诗文语言角 度着手的,依从的思路与苏轼有相似之处。 袁宏道也极力反对当时诗文语言句比字拟地模仿古人、浮泛 的空话和套语等诸种不正之风,主张“当代无文字,闾巷有真 诗”,[11j把本色自然的民歌提到了典范榜样的高度。公安袁氏兄弟 的创作正是他们文学理论的实践,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不拘一 格的创作个性、清新自然的语言,在晚明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潮 流,正如《四库全书提要》中所言:“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 本色,致天下耳目一新,又复靡然而从之。” 由上而知,袁宗道虽不是流派的领袖,却是他在主模拟而缺乏 独创精神的复古派把持文坛之时,最先以锐利的目光识出陈弊之 所在,并以微弱之力与时俗对抗,做了名副其实的先锋角色。袁宗 道的诗文理论是公安派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深刻的见解是公 安派文学革新运动的先声。在公安派的创立和发展乃至推动晚明 文学思潮发展的过程中,袁宗道以过人的胆识,高明的见解,做出 了自己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口 参考文献: [1]张廷玉,等.明史・李梦阳传[ ].北京:中华书局,1974. [2]袁宗遗白苏斋类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3 戋诔盘列朝诗集小传[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4]张延玉等.明史・李攀龙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5]黄叔琳,注.文心雕龙・时序[凡们.北京:中华书局,2000. r6]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304)[ q.济南:齐鲁书社,1989.736—74Q [7]黑格尔.美学(卷一)[嗍.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8]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卷六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9]刘大杰,校编.袁中郎全集(卷一)[^, .时代图书公司发行,1934. [10]钱伯城,校注袁宏道集笺校(附录)[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11]袁宏遣袁宏道集[M].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3.10. (接第200页) 讲既属于传统的政治演讲范畴,又具有它自身的独特性。其独 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句式、词汇运用相对朴素简单,口语体较 明显。这既是由白岩松个人演讲风格决定的,也是由其特殊身 份(身为主持人而非政府官员)和听众的身份(较少了解中国文 化的美国大学生和老师)决定的。二是大量运用中、美两国社 会文化中的例子和名人名言,与听众进行深度的感情交流,以 期达到共鸣。三是频繁使用各种文体修辞手段,使语言显得生 动幽默,道理浅显易懂。总之,从对这篇演讲的文体分析中我 们不难发现文体的本质其实是相对的,它由其需要完成的功能 所决定。故此在分析任三文体时,要抓住材料所肩负的功能特 点,只有这样才能透彻、全面地了解文体实质。口 参考文献: [1]Es]ET]P ̄燕.布什清华大学演讲的文体学解读[『].文教论坛, ̄oo7(3). [2]张庆文.英语公众演讲的文体特色[I 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0, [3]H ̄lliday,M A K&I-hsan,R Coh ̄ioninEnglish[M』I ̄rx]on:I脚g— rrkqnGroupLimited,1976. [4]张德禄.韩 功能文体学理论谜评D.].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r6]许力生.文体风格的现代透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r8]I-hlliday,M A K 8L Hasan,R l ̄guage,Context af1d Text[ Vic. toria: nUniversityPress,1985. [9]贾岩.《葛底斯堡演讲》的文体特征D].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O04 (1). [10]胡景凯演讲文体的语言运用口].演讲美学,2007(3). D1]熊学君.论中西毕业演讲的文体特征及功能口]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 (2). [12]胡壮腺理论文体学[M].北京:, 瞰学与研究出版社, ̄J]00o E13]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 M).上海;上海外涪教育出版杜,200Z rl4]王佐良,丁往遭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t 】987. 2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