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考
来源:华佗健康网
西南军医2011年I1月第13卷第6期Journal ofMilitary Surgeonin Southwest China,Vo1.13。No.6,Nov.,2011 ・1179・ 医学教育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思考 杨烨,殷泽登,欧小毅,祝琳,吴跃军 [摘要] 医学教育的现状、医学模式的转变、医疗纠纷上升是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人文课程的设置应贯穿 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本文对增加医学相关人文课程的设置、人文教育融入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教学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人文教育;医学教育;基础医学教学;临床医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 19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7193(2011)06—1179—02 近年来,由于医患关系的物化,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上 升,严重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和社会的和谐。医学教育的 现状、人为的医疗事故、医疗行业的服务态度问题,以及医学模 Doi:10.3969/j.issn.1672—7193.2011.06.119 思想的医学教育模式,单纯追求专业技术的提高,割裂医疗活 动中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联系,使一部分学生只埋头于专业 医学知识的学习,不重人文修养,在诚实、守信、敬业、勤奋、关 爱、协作等方面却表现欠佳。 式的转变,都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峻而迫切的问题,医学院校 必须加强人文教育的力度。本文就此谈几点看法。 2人文教育融入到医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 2.1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对医学生进行系统的人文教育 首先,总体上增加人文课程的设置。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 性,它既是一门自然科学,又是一门人文科学。医学的人文服 务是指在医护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必须的诊疗技术服务之 外,还要为病人提供精神的、文化的、情感的服务,以满足病人 的健康需求。一方面,患者要求更多地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 用药及预后,对医疗过程的参与意识加强;另一方面,部分医护 人员忽视病人的自主权、知情同意权、隐私权等基本权利,或者 缺乏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医学会谈的基本技能,使医患交往过程 变得简短、肤浅和笼统,使得病人产生失落、抱怨、担忧和不安 1 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要求 古希腊名医希波格拉底说过,“知道患病的人是什么样的 人,比知道该人患的病是什么样的疾病更重要得多”。正确认 识疾病一人一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医学社会性的体现,更是医 学人性化、人文化的根本所在【l J。医务人员接触的是具有不同 社会背景,不同心理特征的人群,涉及的是关乎患者健康、幸福 和经济利益的问题,因此医患之间极易产生矛盾冲突。这就需 要医务人员应当具有高尚的品格修养,优良的文化修养,高超 的人际沟通艺术。目前,医科院校大多开设了人文社科课程, 却注重的是单纯的知识的灌输,而且存在课时有限、没有贯穿 医学教育整个过程中等问题。我们忽略了医疗的服务性质,这 是医学相关课程设置的失误 j。 全感等心理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容易引发医疗投诉。医学人 文课程应包括医学哲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史、医学法学、医学 在传统思维方式中,医生只关注患者生的什么病、用什么 药、如何治疗。在临床医疗中,医者淡漠人性的表现还有只注 重躯体症状,忽视患者心理需求;注重生物学手段的治疗,忽视 心理治疗等其他手段;拒绝对患者作必要的沟通等。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要求医生既要接受自然科 学的训练又要不断提高人文科学的修养;要求医生必须要通过 心理学、医学与社会、医学概论等,重点放在如何构建良好的医 患关系、医患沟通能力教育两个方面。 其次,人文课程的设置应贯穿于整个医学教育过程中,改 革教学的内容和考核方式。基础医学教学、临床医学教学、临 床实习教学中都应设置相关的人文课程,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 而不管教学效果的在医学教学的初期集中安排人文课程。着 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途径去关心、帮助和治疗病人;要求医 生应掌握医学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知识,具备广博的知识和 眼于我国医学人文教育发展和未来,我们在不断充实医学教育 体系中人文教育内容,继续深化人文医学教育观念,从课程体 系、课程内容及教学方法上积极进行有效的改革。寻找医学教 处理医患关系的技能。随着大量科学技术手段应用于医学诊 断和治疗中,导致了医学的非人格化和医患关系的物化。这就 要求增加培养医学生进行医患沟通的技巧的相关课程 。 医学院校普遍缺少人文方面的教育,因此学生毕业后往往 会出现医患沟通能力的缺失。基础教育中对医患沟通技能培 训不足,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医学会谈技能是医学人文服务必不 育与人文教育之间的融合点,探寻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 规律,探明影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主要因素。在实践 层面,要把握3条措施:人文精神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医学教 育的过程,在课程设置上把人文精神与医学教育融为一体,在 开展人文教育的过程中,要把人文知识内化为人史品格和人文 可少的,医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临床教师非常重视传 精神,融人文精神于医学教育的改革实践 J。在人文课程考核 方式上进行改革,抛弃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方式,重在考察学 生的应用相关人文知识解决医学中的问题。 2.2人文教育融人到基础医学教学的过程中 首先,加强基 础医学教师对人文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基础医学教学是目前 授专业医学知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而 对学生人文教育不够重视。在学生进入临床之前,很少有人告 诉他们要面对的是一个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临床工作除了需 要高超的医术,更需要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以就业为指导 作者单位:646000四川,泸州医学院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教研室(杨通讯作者:殷泽登,E—mail:landaoO070450@sina.corn 烨);泸州医学院附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殷泽登、欧小毅、祝琳、吴跃军) ・1180・ 西南军医2011年11月 第13卷第6期J0umal 0f Miljtary Sur 0n in SouIhwe8t ChinaVo1.13.No.6。Nov.。2011 ,医学人文教育较为薄弱的环节。现在医学基础课教学的教学 时间经过强化训练获得,而人文素质和医德品质不是短时间可 以获得的,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教育和熏陶才能获得。因此医 学生在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临床教师应该重视在传授专业医 学知识,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重视 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第二、改变传统医学对疾病的认识,更重视医学的人文内 涵。强调医学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以及防病治病的客 内容多、课时相对少,它用于传授医学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还 显得时间紧迫,还要在其中加人其他内容根本就没时间;医学 基础课教师错误地认为人文教育应是德育课、语文课、医学人 文课教师的事。这说明教师对新医学模式的认识还远远不够, 没有把医学看成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集合体,也没把两者 提到同等高度去对待。作为医学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基础医 学课占有着课程中相当多的比例,在医学基础课教学中恰当地 渗透人文教育,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医学的全面了解和对相应知 识的深刻理解,同时还有助于医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形 成。因此,要着力提高基础课教师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认识。尤 其是要增强基础医学课教师渗透人文教育的意识,重视医学教 育渗透人文教育课题的研究。教学实践表明:在基础医学教学 中渗透医学哲学思想的教育,对培养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促 成科学思维模式是十分重要且切实可行的。 其次,在基础医学教学中融入人文教育的实践。自然辩证 法融人到生物化学的教学中,提高学生其辩证思维能力。生物 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本质的科学,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基础 学科和前沿学科,也是现代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其本身就蕴 含着丰富的自然辩证法的思想和内容。如世界的物质性、事物 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矛盾的对立统一、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量变与质变、现象与本质、个性与共性等观点。在教学 过程中,适时地加以运用,有助于学生更好的运用科学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把知识学深、学透。在学习蛋白质、核酸等章节的 过程中,让同学们逐渐认识到生命就是生物所固有的一种特 性,主要是蛋白质和核酸的存在方式。由于生物大分子的存 在、相互运动、相互作用,就表现出了生命现象:生长、发育、繁 殖、衰老、死亡。生命是物质的、客观的、具体的、可被认知的, 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认识了世界的物质性,同时也激发了同学 们探讨生命奥秘的兴趣。在完成生物代谢的教学后,可向学生 全面总结四种生物大分子的特性及相互关系:他们在一定条件 下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相互依赖,共同构成代谢整体。使学生 认识到生命体就是一个由这些组成物质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 整体,加深了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也领悟到了物质的普遍联系 原理。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思 维方式,有助于提高其辩证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 生观。 2.3人文教育融入到临床医学教学的过程中 临床教学是医 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阶段。临床见习、临床实习中人文教育更 显重要和紧迫。临床教师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 更为直接和现实。临床教学中一定要强调教师自觉对学生进 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临床教育模式,医学专业知 识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改变对疾病成因的传统认识,真正做 到“以病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 第一、改变传统临床医学教育模式,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与 人文教育并重。传统临床医学教育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 业技能的教育和培训,忽视了医学生人文素质和医德品质的培 养,这种教育模式的结果必然造成医学生服务意识淡薄,社会 适应能力下降,无法满足社会对医疗服务内容、服务效果和服 务态度的多层次需求 。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可以在较短的 观规律的--I'-J自然科学。然而医学以人为研究对象,重视对人 的生存状态的直接关注,重视对人的权利、人格、尊严、健康需 求以及未来命运的终极关怀,它在本质上是人学,蕴涵着浓厚 的人文意蕴和人文本性。其次,就医学的目的而言。不仅是治 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而是使人调整以适应环境。随着医学 的迅速进步,人们认识到疾病不单纯是生物因素所致,越来越 多的疾病如慢性病、老年病、非感染性疾病的致病原因不是纯 生物学的,是生物、心理、社会、环境、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其同 作用的结果、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 生活的完好状态。使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 模式得以确立。 第三、临床教学中要向学生反复强调的一个观念是“以病 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疾病为中心”。在医疗实践中,临床诊 断和治疗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同样的疾病在不同的个体 上,其发生、发展和表现的过程都会不一样。如果仍然以“疾病 为中心”,因病治病的话,临床诊疗水平就得不到提高,从而降 低了医疗的价值,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病人的需求。现代的医 疗活动中,除了对患者进行疾病的诊治外,医务工作者应尽可 能全面了解患者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及心理状态,将它们与 现有的疾病加以分析,探索患者切实的需求和心灵上的矛盾,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将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提高。 3结语 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其特殊性,医学科学与人文素 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课程。树立 “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教育理念,是今后高等医学教育改革 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医学生在 掌握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他们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素 养,不仅可推动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还可减少医疗纠纷的发 生。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是今后医学生培养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I] 王庆江.从医患关系紧张看医学人文教育[J].基层医学论坛, 2006,10(3):260-261. [2] 张衍国,黄志中,郭晓明.由医疗纠纷反思医学教学[J].西北医 学教育,2004,2 12(1):74—75. [3]武晓静,黄岚.加强临床实习生防范医疗纠纷能力的培养【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1):24—25. [4] 李勇,陈俊国.论医学的人文性与医学人文教育[J].现代医药 卫生,2006,22(11):1755—1756. [5] 王国平,周银,钱亚芳.加强和改进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 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t8(5):71—72. (收稿日期:2011—09—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