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季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
学号: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道题3.0分,共30.0分)
1.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说教育具有( )。
A.无限性 B.一般性 C.短期性 D.长期性
2.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是( )。
A.演示法或参观法 B.感知法 C.表演法 D.
3.
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哲学家、教育家沛西·能与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
A.英国 B.法国 C.美国 D.德国
4.
中国近代第一个由国家正式颁布并在全国实施的学制是( )。
A.壬戌学制 B.癸卯学制 C.六三三学制 D.新学制
5.
中国近代以来教育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学制是( ),也称六三三学制。
A.学制 B.癸卯学制 C.新学制 D.壬戌学制
6.
现阶段我国的教学原则主要有:主体性原则、(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循序渐进与适度超前相结合原则、集体教学与因材施教相结合原则。
A.生成性原则 B.一般性原则
C.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D.个体性原则
7.
( )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建立为一门科学的理论家,也是最早将教育建立在心理学体系上的人。
A.斯金纳 B.奥尔波特 C.弗洛伊德 D.赫尔巴特
8.
最早提出终身教育理论的是法国成人教育专家( )。
A.保罗·郎格郎 B.杜威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9.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 ),它规定了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与联系。
A.学制 B.学时 C.课程 D.课时
10.
( )是对学校教育内容、标准和进程的总体安排。
A.课程 B.学生 C.教师 D.作息
二、
判断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道题2.0分,共30.0分)
1.
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归结为遗传、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二个方面。( )
对 错
2.
生物起源论认为,人类教育发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
对 错
3.
教育目的大致可以归类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治世,“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育人,以及处于二者之间的“个社统合——不兼顾社会需要与个人发展这样三种类型。( )
对 错
4.
夏代,作为有较为完整形态的第一个王朝,就开始了较早的形式化教育,设置了“序”“校”学校。( )
对 错
5.
按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划分,可以把课程分为选修课与必修课。
对 错
6.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工作关系、教师与学生间衍生出人际关系。( )
对 错
7.
教育本质“文化说”: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教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转变;教育是文化继承、传递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主要方式,教育的本质就是主体间的文化传承。( )
对 错
8.
教育本质“生产力说”:教育劳动属于生产劳动的一种,教育劳动的对象不是人、教育者是生产者,教育过程是对受教育者施加某种影响,受教育者对施加外在影响内化为自己的知识、智慧等,从而形成生产能力,教育也就成为了直接的生产力。( )
对 错
9.
斯宾塞在其名著《教育论》中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What knowledge is of most worth?)的问题,认为凡是人们所学的各种知识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价值的大小和性质却不一样。( )
对 错
10.
荀子则认为教育目标在化性起伪,使人初为士,次为君子,最后为圣人。( )
对 错
11.
最早提出终身教育论的是法国成人教育专家保罗·朗格朗。
对 错
12.
教育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不是利托而诺。
对 错
13.
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对 错
14.
家庭是人的发展的最开始的场所,是个体的启蒙教育地,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家庭是以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特殊单位,既是生产单位,又是生活单位,同时又是教育单位,肩负多种功能于一身,与学校教育具有极强的互补性。( )
对 错
15.
苏格拉底的教学方法是产婆术或问答法。
对 错
三、
问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道题5.0分,共30.0分)
1.
简答人的发展的内涵包含哪些层面。
2.
简答教育目的的特点。
答:教育目的作为教育活动内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的特点。
(1)第一,宏观性。它是国家指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总要求,是制定各项教育政策和教育法规的依据,它规定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的总目标和总任务。
(2)预期性。它是指社会或个人对教育对象未来发展状况的期望,所展现的是一种预期的状态。
(3)强制性。它在内容上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政府的主张和政党的利益。
(4)时代性。教育目的具有时代的气息,那种绝对普适性的超越时空的教育目的是不存在的。任何一个教育目的都是在特定的历史客观条件下所作出的主观选择。
3.
简答古代教育及其特征。
答:古代教育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学校教育被统治阶级掌控,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学校成为统治阶级培养统治人才的场所。
2、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古代的学校教育是一种封闭的教育。
3、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古典的人文科学和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术,轻视生产劳动。 4、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是个别教学,教育过程是一种灌输和被动接受的过程,教学方法刻板,学生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知识。
4.
简答特朗普制。
答:特朗普制是本世纪50年代出现于美国的一种综合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它由教育学教授伊德•特朗普创立。它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人自学结合起来,以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统一的上课时间。首先,由优秀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大班进行集体教学,然后在15~20人组成的小班里开展研究讨论,最后由学生个人独立自学、研习、作业。这种形式把教学时间进行了划分,大班上课占40%,小班讨论占20%,个人自学占40%。
5.
简答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
答: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适应。主要表现为人的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
(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阶段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6.
简答未来教育及其特征。
答:从国际上看,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将呈现以下几种特点。(1)追求教育的国际化 20世纪的前半叶,世界各国之间由于政治、科技和其他种种原因,多数国家之间是孤立的、封闭的,彼此互不沟通,互不联系,也互不了解。但进入50年代以后,科技的迅速发展,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使国际间的联系日益频繁,特别是经济发展的国际接轨立刻突出了国际通用人才的必要。进入90年代,有些国家开始建立国际学校,设立国际课程,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能在末来的国际事务中大显身手的人才。21世纪将强化这种趋势。追求教育的国际化、人才的国际化将是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因为经济的国际化,商品贸易的国际流通,必然带来国际间交往的增加,从而产生以通晓国际经济、商贸、法律、会计、金融、交通、公安等各类人才的渴求,促使各类国际性学校的诞生。(2)追求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争取和标榜的权利之一,也是资产阶级对封建地主阶级斗争的胜利成果。在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里,资产阶级虽对其教育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包括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的免费制度、大学的奖学金制度等,但真正的民主与公平问
题依然没有彻底解决。民主是关于国家制度的问题,是一种政治形式。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是资产阶级专政的一种手段,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直接或间接掌握国家政权。因此,在剥削制度下,有了剥削阶级的民主,就没有被剥削阶级的民主,劳动人民在形式上享有平等、自由、民主,实际上始终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教育也是如此。因此,教育民主问题将依然是21世纪教育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通过教育改革实现教育民主化,其基本要求是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身心发展程度的受教育者,在教育的起点、过程和结果各方面都享有同等的权利和机会。 (3)追求教育的多样化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教育的单一化问题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面临的共同课题。教育单一化的主要表现是:办学形式、教育结构、学制、课程、培养模式等趋同或划一,培养目标上强调共性,缺乏个性。在教育过程上主张同步化、集中化、标准化,忽视差别和个性。教育的单一化是传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反映。教育的多样化是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决定的。社会经济所有制形式的多元化,社会行业和部门的多层次与多类别,客观上要求的层次和类型必须多种多样。同时,人的价值取向、理想需求和智力发展程度不同。以及工作、生活、年龄等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对社会和人的需求现实,从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基点出发去构建教育的方方面面。从学制、课程、质量标准到具体的培养方式、教育管理等等,都应在21世纪有一些新的特点。 (4)追求教育的终身化
终身教育是20世纪60年代初出现的一种有影响的国际教育思潮,到80年代中以后,终身教育的思想已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同。21世纪,终身教育将继续成为各国教育的指导思想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闲暇时间增多,为终身教育提供了可能。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大了生产中的科技和文化投入,对劳动者文化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求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从而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客观必要性。
各国对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使得教育的发展更贴近受教育者的需求,从而为终身教育的实施提供了现实性。
学习化社会的出现和人的思想道德觉悟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社会就业的学历需要,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都必将强化终身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21世纪的扩散和普及。 (5)追求教育的现代化
追求和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将是21世纪各国教育改革的主流。20世纪后半叶,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实践教育现代化的历程上做了种种尝试和努力,从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制度到教育的硬件设施、教育的方式方法、教育管理乃至教师素质的提高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一番现代化的陶冶和改造。21世纪的教育现代化,除继续进行上述各方面的现代化改革之外,将推进教育现代化向纵深发展,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将包括:科学划分教育现代化的区域标准,追求现代化的实质的改变、效益的提高、内容的完善、质量的提升。总之,教育现代化将向内涵式方向发展,把人的现代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21世纪的教育将在现代化的总体进程上向前大大地推进一步,总体水平
上也将出现一场前所未有的变化。
四、
论述题(本大题共1小题,每道题10.0分,共10.0分)
1.
结合工作实际论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关系。
答: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矛盾,正是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学的发展,成为教学过程运行的原动力。 我们这里说的发展包括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发展。学生的发展和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可以存在没有教学(指学校教学)的发展,但是并不存在不包含发展因素的教学。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都应围绕这一目的的实现来进行安排。
(2)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稳定 性和可变性、不平衡性、共同性和差异性等普遍规律,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心发展水平上既具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教学活动必须与之相适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教学活动才会有效和得到成功。
(3)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要以学生心理和生理的成熟程度及特点作为基础,并与之适应,但是教学不只是消极的去适应学生的发展,它还可以积极的促进和引导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良好的教学工作,对于人的发展可以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