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南通剪纸

来源:华佗健康网


明天要参加学校的美术课题《玲珑剔透的南通剪纸》结题论证,这两天在认真学习有关剪纸艺术的内容。昨天在中华论坛上看到“超现实主义”楼主的一篇文章《剪纸与人生》,觉得非常好,转在这里,一起看看:

在民间,剪纸对于女人们而言是一种绝对大众化的方式,能剪者甚多,然而能够真正拥有剪纸艺术语言,能够赋予一张纸以生命艺术之美的大成者,却是极为少数的。简单地说,那种只是继承了这种形式,停留在装扮生活,巧饰生活的表面形态描摹上的剪纸,从来都是站在门外只知形而不知意的模仿者,显而易见的是将其剪得工细精巧,以其形似而为某一戏剧传说等造像,与绘画一争高下者;或连续至百、至千、至万而哗众取宠者,这一来从外表看,已设起一个很有规模的坛场,但本质上却牛头不对马嘴,太多的欲望使其变为一种单薄的功利样式,从其理想上并不能呼风唤雨,虽然做得够辛苦,却终不得法。这就象修佛,许多居士认为学佛就是对着佛烧香磕头,认为这样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并搞不清楚谁是命运的主宰,哲学上常谈到内因决定外因,佛学上亦如是,心既是内因,心定而外界业力因素所不能为之,学佛既修心,心才是命运真正的主宰。

艺术一向是真实而朴素的,正如佛学上谈到,它只接纳有缘之人,因为它源于生命那种纯净与真正的自然状态,而从不因欲念而得果报。民间艺术在民间的成长,如同民间艺术家的成长一样,是历经由内心到外界,恍如几世的苦修历程,才得正果的,绝非偶然的拙朴所为。在古代民间,人们生于天地间,便视天为父、地为母,常存感激敬仰之心,连衣食住行亦有所讲究,禁忌繁多。因此,即便生活的再为艰险,也得将生活和艺术交付于心灵的感悟,让一切都与生命关联。人们的生存环境,生活用具始终是顺其自然的,是天人合一的,她们创造的艺术行为和艺术品又是生命的生存环境和用具,而事实上它们的存在始终是沉重可感,清晰可触的。

剪纸这种建构于阴阳文化中的艺术形式,交给我们的是一张纸,同时它为我们包裹着

更为立体,更加真实的精神世界里的时间之初的源自这些异国它乡的珍贵生命信息。 为此我们有必要再次回归于剪纸为我们打开的另一片净土。传统媒体在阳形中的一再解释,也只是一种美妙而具像的音乐,我们也许很在乎剪纸本身己经传达出来的,看上去十分愉悦且巧妙的身体,但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关注它的灵魂阴像,为了使其显现于对其生命的整体描述之前,我们把这种有所相也可看做是虚妄,而剪落的那部分却似乎早已魂飞魄散了,然而正是这些看似为辅助形体而剪开的那些无着落的空间,却将一种有限的声象引发到无限的深远和巨大之中了。

空洞是一幅剪纸的阴形、是这种艺术生命的根本,是剪纸互依互赖的母土,是道家为天地母的那种虚无。在此剪纸的另一种形式,即团花剪纸中的一种空洞,在其自身的不断连续重叠与视觉运行中产生的\"花\",则为我们展现了这种死往生还,生命转换或说是轮回的艺术,(俗称,远看一朵花,近看有说法)这也正是佛家\"见诸相非像,则见如来\"那种无中生有的本来原缘。所以我们可以说剪纸是一种生命的艺术形式,它和所有生命一样具有一阴一阳的根本属性和组合方式,而一幅剪纸也正是在这样一种阴阳的完美组合中,产生他自身的无限和广大的,这就是一幅剪纸对自身的超越。

默默无闻地处在生活的最底层的中国妇女,她们在物质世界的边沿,被种种因缘逼迫,拒绝之后,濒临绝望的境地,慢慢就会忘记自己,虚化了自身做为一个人的一己之念 ,从而使生命的运动中摆脱了周而复始的封闭运行,大胆地跨入了前往另一个世界的旋转。因此才渐渐地看清了身后那个顶天立地的大我,即融于天地自然之宏观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因为与天地万物同在,所以也就似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并有识得一法则会一通百通之动效。所以也就能以一张薄纸随心所欲,呼唤出万物之灵性来,语言是自己的语言,天地是自己的天地,自己正因为这种健康和无私的豁达,最终成为自己的神灵。民间祟天敬地与世无争和谦虚虔诚的德行正始于此。\"大象无形,大音稀声\",像这样本质的剪纸形式,本身具有并且包容多少修为和德行。这个立体世界,也似乎就隔着薄薄一张纸,然而

正是这样一张纸之间却有着你一生一世无法穷尽的漫漫长途。唯有那种舍身者,才可以得身。那些土生土长的善良女子,没有物质世界的东西来枷固自身的边沿,唯有无尽的苦难将她们生于此世的生命和情感,一点点一层层释放和被剥落,使得她们紧抓着冥冥之中能够包容她们女儿心的这把红绿花草,她们的身体渐渐溶化、渐渐和天地万物融为一体了,于是她们能从另外的意识中感觉到前所未有的温暖,因为实际上她们已回归于大我,幻化出隔世的修为。陕西旬邑的库淑兰,富县的张林召安塞的王占蓝、曹佃祥、常振芳,甘肃的祁秀梅,山西的苏蓝花当属从剪纸进入生活又从生活进入剪纸,将生命的结构升化到生命空间,将她们一针一线织就的蓝布衣衫伸向天河的流淌之中,找到了大我,完成物我合一的修证者。

所以说剪纸艺术的根本绝不旨在解释文化或装扮生活,它好象一直在为坚硬而无奈的现实开拓一条升化之路,度化苦怨之心回归于希望的精神家园,使虔诚而苦难的祈祷洞开神灵的境界成为可能,在藏区、佛的化身人曾指点那些不识文字的牧民,把蕴含天地大道的真言经文装在经轮内或刻塑于轮上,让他们更为虔诚地转动着,从而代替颂经,力求觉悟,力求平安吉祥。中国民间妇女并不懂用文字来编织的知识体系,用一把剪刀,一张薄纸,剪出灵魂深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不自觉地完成着和转经轮同样的行为,从而将一切苦苦的膜拜与祈祷巧妙地融于剪纸之中,这种转动的方式与藏民转经轮的修炼异曲同工,更见平常心。思想与剪刀合而为一,乃是剪纸的最高境界 ,物我合一,天人合一,这一行为已超越了生活本身,轻易地将平常的脚步,踩在大道的运行中。

与生俱来的诸多善缘和长于感性思维的女人们,用她们与大地一样辽阔的心态,创造了更为真实、携带着更多生命与自然信息的艺术。无论生活还是艺术,当初的人们与自然万物的理想是和谐一致的,大自然万物的理想是人类的理想,也是艺术的理想,而这种相通便是贯穿始终的生命与艺术的至高境界,虔诚的艺术家无论是在殿堂之上还是在村落乡野,都会真实地与自己相遇,与自己的神灵相遇,即便一纸明月也将化为无间的美丽。

网名“中华五千年”的楼主的文章《中国剪纸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也很不错,一起推荐: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启动了《人类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报工作,首批公布了19项世界非物质文化代表作名录,中国民间剪纸已被列为联合国第三批公布名录。

近日,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在剪纸之乡陕北延川、安塞举行。两地的农民艺术家纷纷拿出自己的剪纸作品,供来宾们观赏。近百名会员和艺术院校师生参加了这次特别的年会。许多春节期间来延安旅游的人,在路上听说了这件事,也要求加入进来,兴致勃勃地与会员们一起走村串户。

中国剪纸研究会会长乔小光介绍说:目前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712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中国已录入28个遗产地(有形遗产)名列世界第三,预计再过10年,中国将位居榜首。人类的遗产不仅仅是这些静态的作为历史文化遗留物的物质文化遗产(有形遗产),同时还有更多活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无形遗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9年11月召开的第30届大会通过一项决议,决定设立《人类非物质和口传文化代表作名录》,准备在条件成熟时制定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性公约,以弥补 1972年通过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中对非物质遗产保护方面的缺陷。

乔小光还介绍说:2000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召开首次“口传文化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委会议,正式发起了设立《人类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并为会员国申报工作制定了《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条例指南》;根

据《指南》所定条例,列入《人类非物质和口传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作品“必须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杰出工艺,有杰出艺术价值的非文字形式表达的传统民间艺术文学,突出代表民族传统文化认同,而又因种种原因濒于失传或正在失传的文化表现形式。

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各类戏曲和相关的面具、道具、服装制作工艺;舞蹈,如民间民族节日舞蹈、祭祀舞蹈、礼仪;音乐,如各类民族民间音乐以及乐器制作工艺;口传文学,如神话、传说、史诗、游戏和故事;各种精湛杰出的传统工艺、手工艺,如针织、织染、刺绣、雕刻、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和剪纸等”。

剪纸是中国人祈福与祝福的符号。是几千年无数代劳动人民口授心传,约定俗成的活态生活文化史。剪纸在稚拙的艺术形式的表层下,活脱脱地透出人们对生活和人生的热望,其材质之轻和所承载的内容之重是其他的任何艺术形式所不可比拟的。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同样体现在民间活态文化之中,如果说中华文明没有断裂,首要的特点,即她是一个活着的文化,活着的传统。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上具有生命繁衍能力的民族,所以,几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国文化首先应当是活生生的,具体的,没有脱离开本源发展的文化。

中国文化不仅仅是古迹,文字承载的,更重要的是靠人的承载,靠一代代勤劳、善良、朴实的劳动人民承载的。剪纸大师高凤莲就是陕北剪纸的重要代表人物,此次延川年会,还把高凤莲家的所在地白家塬作为重要的参观一站。

与会的专家学者认为:我国漫长的农耕文化背景,保留了大量丰富多彩的活态文化遗产,民间原生态文化,民间艺术是其中重要的组成。民间原生态文化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本源文化、本源哲学、本源艺术的基因和多姿多彩的具有野性生命活力的民族语言形态,

这是一笔属于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以往不曾从文化遗产的高度来认识她,也不曾认识到这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资源对未来发展潜在的巨大意义。

对民间活态文化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是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民间活态文化消失了即不可能再生,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其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这正是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具体所在,在这些民族中,传统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和空间并非为建筑物或其他固定的形式,而更多的以言传身教、口传历史、表演艺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方式来表现和传习。

但是,传统文化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随着传播媒体和全球经济的影响正在遭到侵蚀、削弱,甚至被外来文化代替。

在中国由古老的农耕文化形态转向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中,很显然,原生态民间文化面临着向文化产业、文化遗产保留、自发性民俗流变等方面转化,面对漫长的农耕文化传统,人民由不自觉地承载文化转向自觉地传承文化遗产,这是一个需要国家、社会、民族、公民共同来觉悟、认识并付出努力才能实现的大课题。

中国民间剪纸研究会原会长、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靳之林先生,是这次会议的发起者,也是准备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同时,在中国民间剪纸向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中也做了重要而具有开创性的工作。他多年来致力于民间艺术的搜集、整理、挖掘、引导工作,延川年会之前,靳之林先生在延川上岗小程村作了三个多月的民间剪纸的普查、挖掘工作,创建了小程民间艺术村,对小程村的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作了整体的研究,并提出开发设想,在开发大西北经济的大潮中,提出了文化资源,尤其是原生态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开发与发展的急迫而又重要的课题。

延川年会期间,与会者参加了一系列富有民间特色的活动。专家与学者的认同引发了新一轮的剪纸收藏热潮。在延安地区的枣园、杨家岭、万华山等主要景点,我们看到许多在全国剪纸展览获奖的剪纸大师如李福爱、马国玉、刘凤萍等都设立了自己的专柜,她们的作品已经成为最抢眼、最富特色的旅游纪念品,也带动了当地人民尤其是妇女致富的热情与干劲。

作为一项传统的中国民间艺术,在大城市,随着农业文明的逐渐远去,人们怀旧心理的使然,剪纸近年来的市场行情逐年走高。人们过年过节贴剪纸,平时也把它作为收藏品收藏起来。不少人更是把剪纸装裱起来作为家庭装饰品或馈赠礼物,喜爱剪纸收藏的人也越来越多,经营剪纸的文化公司也多了起来。同时随着我国民间艺术日益走向世界,国外对中国剪纸也有一定的需求,尤其是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地区,每年都要进口中国的民间剪纸。

在我国,民间剪纸的主要产地山西、陕西、山东、浙江、湖北、安徽等省,这些地区的剪纸市场日趋活跃,剪纸艺术家和大师级作品十分抢手,有些地区如陕西延安地区,剪纸甚至已经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一般来说,成批的剪纸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大师级作品则比较贵,市场价在1000元到10000元之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