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读书报告
此系列书籍的第一部从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写起直到永乐帝朱棣登基为止。 算的上是一部朱元璋传和半部朱棣传,其对人物经历生动的记录着实让人叹服。 朱元璋,这位杰出的开国之君在 14世纪 40年代,从天灾人祸和饥寒交迫 的钟离村,一跃而在 1368年在南京登上大宝,他走的这条道路由于他自己的雄 心壮志和力求飞黄腾达的意识, 已被有力地强行改造, 而使之具有符合那些传统 形式的合理的外貌, 使东亚大陆的统治权从新回到汉人的手中。 他精通怎样取得 帝王统治之术。 作为此后的皇帝, 他将使这种帝王之术适应他为之着了迷的帝王 大业的需要。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无所有的贫农,是通过造 反才拥有的天下,放牛,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没受过教育,却是个军 事天才,也是个人事管理天才,他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 于是便去讨饭,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 杀朱元璋一家, 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 安逸的环境, 造不出时代的伟人, 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能够让他准确判 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中打破僵局, 果断,让他能够在所处的局势中正确快速的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 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 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 所以做一件事, 必 须学会冷静, 果断与坚持, 当朱元璋一贫如洗的时候, 这三样东西是藏在深处的 巨额财富。
朱元璋虽说有让人钦佩的一面,但他的残忍也是难以让人接受的,也许一 个帝王除了魄力与智慧外更需要心狠手辣,这是世事人性造成而非他个人造成, 放眼于他的一生从杀敌人到杀功臣再到杀贪官, 无论出发点的对与错, 手段却是 格外一致的残暴, 开国功臣一一被陷害, 不得善终, 被任命的官员每天早上出门 上朝之前都要与妻儿泪别, 虽说写的夸张, 倒也可以形象的体现出当时为其做事 的危险性, 一生杀害官员 30000多人, 也可谓世界之最, 在对他残忍的感叹之余 又可以隐约体味到一个王
者的孤独和内心的敏感, 他拥有全帝国的一切, 却没有 一个除自己外可以完全信任的人, 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需要稍加防备, 当权力膨 胀到足以泯灭道德伦理的时候, 似乎只有无边无尽的孤独才可以诠释一个 “寡人” 的心境。 在无穷的富贵下, 在残忍至极的边缘上折射出的是一个孤独者高处不胜 寒的悲哀, 所以, 想要做一个超越万人的能者, 有些时候就必须接受常人无法承 受的孤寂,换句话说人生有得亦有失。
读这本书的后半部分,在对朱元璋观察感悟的同时逐渐将其与随后出现的 朱棣一一对比, 朱元璋心仪的继承人并不是朱棣, 而是朱允炆, 但这两个儿子表 现的不同决定了他们最后不同的结局, 从朱棣反败为胜的历程中又可以学习到很 多的东西, 在他很小的时候, 当朱允炆还在饱读诗书, 玩弄文字的时候朱棣在军 士的营帐里与训场上同将领们打成一片, 结下深厚的友谊, 为其未来的霸业打下 基础, 也许当时的他并没有想那么多, 也许只是性格所决定的一切, 但你绝不可 否认成功的结果从不看你的过程怎样设计,而是关注成功的要素你是否都已具 备, 至于是为天生就有而感到庆幸, 还是不去抱怨, 安心的后天自己去培养完全 取决于你个人, 现实从来不偏袒于任何一个所谓的乖孩子, 它只臣服于一个有思
想有主见的实践家。
如果说第一部让我对人物的性格影响深刻体悟颇多, 那么第二部由朱棣领 导下被万国敬仰的庞大帝国除了带给我对人物更深的认识外更有对统治阶层的 智慧和残暴发自内心的震撼。
《明朝那些事儿》第二部,内容自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先叙 述了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事迹——挥军北上五征蒙古, 派郑和七下西 洋, 南下讨平安南, 后来永乐于北伐蒙古归来途中病逝。 明朝在经历了比较清明 的“仁宣之治”后,开始进入动荡时期。大宦官王振把持朝政胡作非为,导致二 十万精兵丧于一旦,幸亏著名忠臣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力挽狂澜,挽救了明 帝国,但随即又在两位皇帝争夺皇位的“夺门之变”后被害身亡。这一系列的事 件和人物都精彩无比, 让人在感叹历史的同时, 回味精妙策略的魅力, 敬畏那些 已逝的王侯将相。
朱元璋喜欢自己的孙子, 想尽办法让心爱的皇孙继位, 为其奠定了所能想 到的一切基础,但皇位还是被自己的儿子——朱棣从孙子朱允炆的手上夺走了。 如此, 即使你机关算尽, 但还是不能改变未来这个不可抗拒的结果, 未来是不能 被人所操控的, 总会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却无法避免, 命运之神总 是出人意料。 接下来的朱棣, 他在父亲朱元璋的基础上, 虽然谋权篡位夺了侄子 朱允炆的皇位,但还是将大明发扬光大,成为万”国朝拜的“帝国,对明朝的影 响也是十分深远。 他有着两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与老百姓在一起时, 为他们主持正义, 爱民如子; 残暴嗜杀——残忍荼毒一切不服从他的人。 他野心 勃勃,战功显赫,长期在名将常遇春、徐达、傅友德等名将中长大,对战争和死 亡早就司空见惯, 自然而然成为了一个骁勇善战的军事家。 因为自己是并非是朱 元璋的将来接班人的培养对象, 对于朱元璋对太子朱标及其儿子朱允炆的偏爱而 变得冷酷, 对死后朱元璋传位给侄子朱允炆却没有传给他而心存愤恨, 在明朝第 一阴谋家——一个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诱下, 终于走上造反这条不归路上。 朱棣 固然残暴,但也是在他的统治之下,将明朝的发展推向了巅峰。郑和七下西洋, 用友好和强盛将大明帝国的名字传遍世界。 朱棣后的两任继承人也选的不错, 可 惜统治的时间都很短, 朱高炽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统治了十一载, 虽然没有朱棣 和朱元璋的惊天动地, 但在这十一载中, 却是明朝的黄金时期, 两人合称 “仁宣” 。 书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宁死不屈的铮铮傲骨,如铁铉、方孝孺,虽然都只是一介 书生,一个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怀中对正义的信念,无 所畏惧。 这不禁震撼了我: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决心是无可战胜的, 执着的信念 与不灭的正义才是最强大的武器。 书中除了正经的历史, 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 能体会到的。 其中令我觉得最经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两张铁劵, 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别是第一版‘开国辅运’,因为据有关部门统计,拿到这 张铁劵的人 80%以上都会有朱元璋同志额外附送一张阴曹地府的观光游览劵。 此 外特别说明:单程票,适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复使用多次,不限人数。”除了幽 默的调侃,还凸显出朱元璋当时灭臣人数之多。这就是《明朝那些事儿》,能将 历史如此简洁明了, 幽默生动的娓娓道来, 一篇伟大的着作。 能将历史写成如此, 已是一种创世之举。
朱棣的一生颇为传奇, 他人生中两次生死攸关的时刻 “中五百万” 的经 历也不得不说谋事在人, 成事在天, 如果说第一次兵败如山倒, 眼看就要被生擒 宰杀的时刻
那一阵遮天蔽日的飞沙走石救得朱棣一命是巧合的话, 那第二次几乎 全军覆没时的阴风大作着实无法让人理解, 就我们而言, 作为庞大社会中的一份
子显得尤为渺小, 有时候我们无法左右外部环境, 但我们只能尽可能的做好自己, 也许机会就在你每每快要倒下的时候眷顾你, 也许你一生的败笔在于你没有再坚 持那么一小会儿, 我们不能因为外部因素而抱怨然后渐渐停止自己的努力, 而是 要学会在逆境中不断顽抗, 哪怕眼前毫无希望也要学会坚持, 因为最痛苦的一刻 也许预示着成功一刻的到来,只有尽人事,才有资格听天命。
除了对朱元璋和朱棣本人品质能力的感悟外,此书还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1出身并不能代表什么,哪怕是一个乞丐,只要你肯拼搏,会拼搏,也有 机会君临天下。
2打赢一场战争,必须先要了解你的对手,正像书中所说“越接近对方的 水平,就越了解对方的强大,就会越来越畏惧,当他的畏惧达到极点的时候,也 就是他能与对手匹敌的时候。”永远不要轻视自己的敌人。
3每一种主张背后,都隐藏着某种势力或者利益群体,在接纳一条提议的 时候要看到背后得益的团体,这样才能掌控全局。
4权力的斗争胜利者永远只有一个,张士诚,一个有着坚强意志的人,他 白手起家, 成就一方霸业, 但他的缺点和优点一样突出, 作为乱世群雄中的一个, 他小富即安的心理使其最终走向灭亡之路, 权力争夺的淘汰赛中, 胜利者只能有 一个,要么征服,要么被征服。
5老天无罪,自己的幸福要靠自己争取,因为命运之神从来没有将宝剑交 给一个乞丐的惯例。
6千万不要抱怨阻力,而要积极应对,就像朱元璋提拔官员时的手段,总 要打压一下才可委以重任,所谓磨练就是这样来的。
7不要做你不擅长的事,解缙聪明,却聪明过了头,在许多人看来,他的 变故只是对人生的选择失误而已, 然后当他觉决心游走于官场的同时, 他将自己 看的太高, 他对
自己官场能力的评价远远超过了自身的水平, 违反了一个重要而 简单的原则,“做自己擅长的事儿,不做自己资质尚浅的事。”
8创业艰难,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起步的日子都是命悬一线的生活, 只有经历过最严峻的考验才能获得平步青云的快感。
9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两大强者的结盟意味着将于 更强的对手平衡, 当这个对手被消灭, 结盟者也就变成了死对头, 而自古以来的 开过功臣有几个能有善终, 也着实让人捏一把汗, 因为王者只能有一个, 在人性 贪婪的背后利益左右着一切, 学会在谋利中保护自己, 不要被别人当剑使用后硬 生生的掰断。
10心胸不宽阔的人做不了大事,朱元璋在造反期间,上下左右逢源,不贪 图小利, 每次得到战利品, 就献给上面, 如果得到赏赐, 就分给下面的士兵。 (不 为小利,必有大谋他老丈人郭子兴背叛过他,甚至要杀他,他不但没有记恨, 最后,离开时,把自己的精兵大队留下后,兵权交出,自己另起门户走了。郭子 兴曾问过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对自己。”朱元璋说:“没有你,就没有我的今 天,我不能忘记你的恩德。”得知这一消息后,原先企图杀害朱元璋的人,也对 他敬佩万分。
11再强大的对手,只要从精神上击垮他,也只是一团毫无威胁的肉体,正 如朱棣攻城方法之一:间谍法。 这个世界最坚固的堡垒往往都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12政权握在一人之手,难免造成霸权主义,再英明神武的君王身下也总会 存在一批穷苦的百姓, 更何况政权落入像王振这样的败类手中, 权力的至高无上
和高度集中使其无恶不作, 将人性丑恶的一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诺大的王朝最后 尽落得皇帝被俘的千年耻辱, 在那场不敢回想的亡国之战的最后一刻被自己的部 下一斧斩断是一代孽种最恰当的结局, 身处如今民主和权力制衡的国度里, 不由 感到颇为幸运, 我们不能对古人制度有苛刻的要求, 但牢记历史的伤痕, 总会让 我们找到更为民主和平坦的大道,迎来人类最幸福的一代。
感谢作者明月,历史并不幽默,幽默诙谐的是你,在乐趣中感悟历史,认 识伟人, 体味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无数的厉害角色每一个都表现着不一样的处事 风格, 都有自
己独一无二的生存法则,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节奏快速的社会里遵 从强者昌, 败者亡的自然规律有时候显得略微极端, 但只要把握好度, 它便会成 为你不停奋斗的动力源泉, 在人生跌向底谷的时候, 在人生很是迷茫的时候, 回 顾历史, 古今的生活在我看来换汤不换药, 我们不能指望人的本性会有翻天覆地 的变化,我们所能做的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感悟,不去抱怨,明确自己未来的方 向,开动自己独有的智慧,坚定信念,学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逆境中 求得美好的生活, 磨练身心, 正所谓郎才女貌, 巨大的收获需要惊人的实力与之 相配,永远不要怪世事不公,而是要看到现在的自己还不够强大。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所认识的历史只停留在那些枯燥无味的课本上, 我们大 部分人似乎没有一点兴趣去追寻和探索那段充满生机的记忆长河, 在我们的印象 中那些书本便代表着历史, 记到头昏的时间年月, 无聊至极的制度纲领还有简单 沉闷的人物事件,渐渐让我们疏远了历史,放弃了在我如今看来最宝贵的财富, 历史其实是很精彩的,而《明朝那些事儿》能被大众所接受足见其有过人之处, 数以百万计的青少年爱上历史也肯定了作者明月不一样的历史视觉。 除了对书中 历史人物的体悟外还有更多的便是对这本别具一格的史书记叙风格的欣赏。 正如”历史学者彭勇如此表示自己对历史书的理解。他评价《明朝那些事 儿》是“比较有趣的普及书”, “最大的特色是通俗易懂,也有趣。还有北京师 范大学文学博士周枝羽在读了《明朝那些事儿》之后,称之为“一个流行文化研 究的经典案例”。他表示, “这部书几乎具备了流行文学传播的一切因素。只是 我没有想到一部具备了这些因素的作品居然是一部历史作品, 而且是正史, 完全 不是戏说, 我甚至不知道能不能把它称为小说, 因为它几乎是完全忠实于 《明史》 的。”一本好的史书不仅要记实,更要能激起广大读者的兴趣,只有当它能够被 更多的人看到和铭记时才发挥了一部史书最为本质的作用, 无论历史在哪个档案 馆中储藏的多么完好, 都不及让岁月的长河在每个人心中不停的流淌, 而真正做 到这一点很难, “当年明月, 一个心灵史开创者, 强调写史即写人, 写人即写心。 ” 正像这个名字的解读:明月, 明, 就是明朝, 明月, 就是精彩的明朝, 当年明月, 就是当年那精彩的明朝!他说:“我写《明朝那些事儿》是为了证明给别人看, 历史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历史原来是很精彩的呀!” , 感谢明
月, 你让我看到了前人不一样的一面, 你让我发现了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巨 大财富,你让我真正体会到历史无与伦比的魅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