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论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的“粮草”和“米”又是什么呢?写作素材也。因此,积累写作素材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础,帮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不同位置观察社会,用不同的方法发现、搜集和整理素材,既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提高学生素质、面向未来教育的一项长期任务。 (一)、观察在指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中,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写作能力提高的关键。 1.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观察
丰富多彩的生活、千姿百态的事物是学生写作的源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多观察。不仅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还要用脑子去想。要求他们时时留心身边的人物和事物。随着写作的素材不断地输入,学生在写作时当然也就有话可说了。
如:我们地处农村,春天,果树开花,可以布置学生跟随父母到果园看一看、闻一闻,再把感受写下来;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再次跟随父母到果园,把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的记录下来;冬天,雪花纷飞的时候再一次来到果园,学生会浮想很多,感受很多。
记得有一次,秋天到了,家乡到处呈现一片丰收的景象,为了让学生写好秋天,我把学生带到家乡的大山,站在高山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心观察,可以倾听,可以从不同角度观看,可以触摸,
可以作诗,可以画下来……学生完全被美妙的丰收景象陶醉了,观察之后,学生有了真情实感,有了真实素材,写出的作文令人惊喜,一篇篇活生生的家乡风景跃然纸上,实在令人惊喜。 2、指导学生在活动中观察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是有限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这一局限性,有利于积累材料。在活动中多观察,教师一定要现场指导,先让学生说观察到的事物,然后,纠正观察的不足及语言组织的不足,使学生及时、准确、生动地把观察到的事物“翻译”成语言,养成仔细观察、捕捉观察素材、认真思考的好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积累素材的能力。
如:班上有一部分学生课外活动要参加体育训练,短跑的、跳高的、跳远的、发垒球的,亲临现场,引导学生观察训练时老师传授了动作要令后,自己在单项训练时的动作、神态、心里想的,某一次失败,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神态、心里想法又是什么,总结了经验,又成功,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神态、心里想法又是什么。经过这样的几个来回,学生写作时有话可说了,写话时再不是愁眉苦脸了,眉头舒展了,语言也丰富了。
(二)、大量阅读更是积累素材的有效途径。
大量阅读有两个功效:一是通过阅读感知语言材料,积累词汇和语句,学习他人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二是通过阅读感知文章整体,借鉴他人谋篇布局的写作技法,积累写作知识。为此,在进行阅读
时,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积累语言材料
阅读不同类别的文章,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和积累语言。仅以三年级下册《松鼠》一课为例,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将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十分具体的。
松鼠喜欢住在高大的老树上,常常把窝搭在树杈儿中间。它们搭窝的时候,先搬来一些小树枝,交错着放在一起,再找一些干苔藓铺在上面,然后把苔藓压紧,踏平。窝打好了,还在上面加一个盖,把整个窝遮蔽起来,这样就不怕风吹雨打了。它们带着儿女住在里边,又暖和,又安全。这一段按照事情的先后顺序,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把松鼠搭窝的过程写得十分具体。学完后可以让学生用上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件小事情,如晚学、洗手…….学生有这样的例子仿写,学生写来不觉得困难了。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时,随时随地把好的词语和句子摘记在专门的笔记本上,经常翻阅,是丰富自己语言仓库的好方法。如语文天地中日积月累中四字词语的积累,在理解了词语意思后,可以让学生选择几个喜欢的词语写一段话,在积累中锻炼了学生的写话能力。
2、积累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不能靠简单的传授,在阅读文章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在感悟文章外在的语言美和内在的情感美的同时,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技法,并巧妙运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把所学到的方法运用
到写作实践中去。这样就能既巩固课文知识,又能写出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如学习《颐和园》,在“细读课文,探索文路,体会结构美。”环节中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勾画、探究,再组织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进了、走完、来到、登上、下来、走过“等记叙游览过程的动词,学习作者移步换景、过度连接的表达方式,从读学写,读写结合。课后安排学生观察校园运用学到的移步换景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写篇日记,学生都能尝试运用移步换景的词语来表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注重引导学生做好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写好作文的重中之重。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泉涌,笔下生辉。“作文难,难作文”的现象才能得以很好的解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