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考试资料汇总
1、教师职业良心
所谓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对社会、学校、职业履行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
2、教师的职业道德对学生的影响作用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的总和。教师的职业道德则是教师这一行业对从业人员提出的特殊的行为要求。韩愈曾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感也”。那时就把教师职业的内涵规定为三个方面:传道、授业、解惑。而如今,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时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为开创教育事业的新局面,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素质”。在教师的诸项素质提高中,其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又是重中之重。因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是青少年步入社会生活的引路人,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建筑师,教师肩上的使命是时代赋予的。因此,教师本人的素质,特别是职业道德素质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所谓“蓬在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职业道德的优劣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应引起重视。
一、教师的良好职业道德对学生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强化教师职业道德的意义
首先是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劳动最具艰巨性和复杂性,同时又要具有创造性,它决定了从事这项劳动需要的教师,不仅要具有多方面的素质,还要不断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素质,而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对教师自身其它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制约作用。一般说来,教师职业道德是与教师其它素质发展的高低是成正比的。因为,教师职业道德在深层次上内在影响着教师对自身其它素质“愿不愿”、“想不想”、“自觉不自觉”、“主动不主动”提高的问题。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内含着爱岗尽责、精益求精,奋发有为等作好教育工作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常常内在地动员和激励教师为胜任教师工作而进行专业素质的自觉学习和提高。可见,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其它专业素质能够得以提高的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第二方面是它有利于强化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影响教师在岗位工作上认真不认真、作为不作为、敬业不敬业的内在根本。内含较强事业心和责任感的教师,往往具有“不用挥鞭自奋蹄”的精神。在工作上不仅能全身心的投入,而且不敷衍塞责,总是认真严谨,精益求精。特别是,一个把事业心和责任感溶入自身精神生活的教师,尽职尽责往往会成为他人生品德的重要特点,尽职尽责地工作和生活,他会觉得是精神生活的一种充实。这样的教师,在工作上往往“不因事小而不做”,“不因份外而不理”,“不因利小而不为”。相反,事业心和责任感乏弱或缺失的教师,难以表现出对职业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工作拖沓应付,教学不求甚解,敷衍了事。这样的教师自然做不好教育工作。可见,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事业心责任感生发、培育、强化、升华的重要因素。这不仅是因为事业心和责任感本身就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内容,而且还因为教师职业道德作为一种道德体系,无不包含着对事业心责任感的道德论证和价值释说,无不透示着事业心责任感在职业中“何以必要”的道理和“如何锤炼与体现”的指导。它能使教师从中获得对事业心责任感的理性认识,进而把它溶入自己的职业生活,成为自己的职业操守和人生操守。
第三方面是有利于净化教育行业风气,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行业风气是行业活动中工作态度、职业信誉、为职作风、人际关系、精神风貌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潜在地影响行业活动的效率质量和精神状态及自身的社会声誉,而且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感染性,影响社会风气。
3、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去年8月31日,胡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殷切希望。他特别指出,“高尚的师德,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甘为人梯,乐于奉献,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这为我们进一步做好师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根本;教育发展,教师是关键;教师素质,师德最重要。教师在传播人类文明、启迪人类智慧、塑造人类灵魂、开发人力资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育者,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师的地位、作用和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素质。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师德素养,对于确保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性转变,这是时代赋予我
1
们的新的伟大使命。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质量。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对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师德水平是人民群众对教育工作满意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尺,师德建设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
4、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教师思想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中逐步形成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操、道德行为和道德意志,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时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备的品质,体现着社会和人民对教师的希望和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应当是国家建设的智力支柱,而且应当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具有较高修养。这是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要完成这一使命,高等学校的教师处于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学生在接受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教师的道德、情操、作风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道德建设两部分。在思想建设方面,高校教师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无论是从事哲学社会科学还是从事自然科学的高校教师,都必须自觉培养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在道德建设方面,对高校教师有更高的要求,一是高校教师应有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二是高校教师应有社会公德,通过言传和身教去塑造学生的灵魂;三是作为高校教师,还应具有勤奋好学、严谨求学、崇尚真理、开拓进取的科学道德和精神。这些都将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长期以来,高校教师为培养学生做出了贡献。然而,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也在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教师的思想观念,并通过他们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高校教师思想道德建设。
一、在教师中倡导积极向上的精神。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与之并行发展、同步前进的是教育。作为教师,要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的理念、新的知识的冲击,教师的工作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因此,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进取。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应与学习培训、进修提高、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工作考核等方面联系在一起,真正与教师任职资格的认定挂钩,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对教师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教师思想道德的养成是一个人道德完善的必经阶段,只有一个独立承担社会责任的成熟人,才能实现道德的完善。要从“育人”的高度提出行为规范、道德境界的要求。要对教师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正确处理“义”与“利”、个人与集体、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要大力提倡教师的自我道德修养,激发他们投身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热情,增强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可以通过组织师德建设学习班、开设教师职业道德修养课等,在教师中形成一种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风尚。
三、在教师中提倡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教师正确的观念是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确立起来的,是在实践过程中面临各种道德冲突以及解决道德冲突中成长发展起来的。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校领导的关系。要正确引导教师掌握和发展道德智慧,学会利用自己的智慧把道德原则和规范变为能够切实解决冲突的道德行为,让教师能真正认识到思想道德在实际教学中的力量和价值。
四、在教师中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建章立制对加强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通过完善年度考核制度和必要的奖惩制度,把落实教师思想道德规范与专业技术职务的评定和晋升、出国进修、学科带头人后备人选的选拔及各种荣誉称号的授予,以至与奖金、津贴的分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保证思想道德建设健康而持续地开展。
一、选择
1、道德二字合用,始于战国时的荀子。
2、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3、整个复杂的道德现象分为: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和道德活动现象。 4、内化的规范称为良心。
5、道德把握的主要对象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6、道德把握世界的主要手段是进行道德评价。
7、道德把握世界的目的是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选择能力。
8、道德的社会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是伦理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为两种对立的观点:道德决定论和道德无用论。
9、劳动是道德产生的根源。
10、社会分工是道德形成的关键。
11、维护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最突出的特征。
12、维护部落氏族内的自由平等,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生活准则和道德规范。
13、维护或反对奴隶对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和绝对屈从的对立和斗争,是奴隶制社会道德最基本的内容。 14、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道德最基本的社会内容, 15、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也是它的最基本的原则。 16、自由、平等、博爱是资产阶级的主要道德规范。
2
17、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18、所谓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19、职业道德的正式形成是在奴隶社会。
20、爱岗敬业是职业道德的基础和核心,是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所倡导的首要内容。 21、人类教育活动的出现是教师职业产生的社会基础。 22、中国第一个办起了“私学”的是孔子。 23、在中国历史上第一种教育方式是“私学”。 24、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这个词。
25、春秋战国时期最大的私学是儒墨两大学派创立的,儒家私学以孔子为最盛。墨家私学以墨子为首。 26、1794年,法国第一个建立了巴黎师范学校,首开人类师范教育的先河。
27、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调节教师与他人、教师与集体及社会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
28、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
29、教师职业作风是教师在一定的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30、职业技能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应当具备的技术和能力。 31、教师职业技能集中地表现为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32、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33、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是育人。
34、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统摄教师职业道德全局和贯穿教师职业道德始终的准则。
35、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统领整个教师职业体系。 36、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体系的总纲。
37、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是教师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总方针。
38、教师职业道德应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其中,人道主义原则居于较低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中间层次。
39、人道主义则泛指一切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地位,重视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和保障人的权利的道德思想体系。 40、人道主义的发源地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41、所谓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4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社会职责,是教师对社会应尽的义务。 43、教书育人是对教师这一称谓的最简洁、最准确的解释。
44、能否自觉的做到教书育人,是衡量教师道德水准高低的最重要标志。
45、所谓教书育人就是教师既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又要自觉地用人类崇高的思想、高尚的道德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并把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反对三种倾向:分家论、自发论和代替论。
46、我们的教育方针的核心是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47、人的全面发展,是人自身发展的最高目标,也是社会发展所要最终达到的目标。 48、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目标来认识。
49、所谓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教师在教育职业活动中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 50、教师正确对待职业的行为规范是爱岗敬业、依法执教。
51、热爱教育工作,一要畏业,二要爱业,三要乐业,四要创业。 52、教师正确处理师生关系的行为规范是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53、师爱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一是目的性,二是广泛性,三是科学性。(看书152页) 53、“罗森塔尔效应”实质上是师爱效应,也叫“皮格马利翁效应”。 54、教师正确对待自身业务的基本规范是严谨治学、博学多才。
55、教师的治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知识的研究,二是对教育规律、教育方法的研究。
56、智德是指教师在对待科学知识的态度上,在追求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品质。 57、教师的教育能力包括:教学能力、思想工作与组织管理能力、教育科研能力。 58、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核心。
59、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