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知识点
1.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特殊意识形态,是以善恶评价为标准,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内心信念所维持的,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的本质:
(1)社会经济关系对道德本质的决定性作用
a.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b.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道德的内容。 c.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决定道德的变化。
d.在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和道德的共同性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
在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比如职业生活中,会由于共同的经济活动而形成共同利益,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统一的职业道德要求。 总之,任何道德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中才能找到根源。那种脱离社会经济关系来谈论道德的本质,把道德说成是“超历史”的理论是荒谬的。 3.道德的特点:(1)特殊的规范性(2)独特的多层次性(3)广泛的社会性(4)更大的稳定性。
4.道德发展的规律性:
(1)社会经济关系决定道德的发展。 (2)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不断进步的。 (3)道德是在批评继承中发展的。
5.职业道德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6.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主要内容: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7.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8.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1)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
a.学生的“向师性”心理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b.教师职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师职业劳动具有示范性的特点。 c.教师独特的劳动手段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示范性特点。 (2)教师职业劳动的复杂性 a.教师劳动对象的复杂性 b.教师劳动内容的复杂性 c.教师劳动过程的复杂性 (3)教师职业劳动的创造性 a.教育是一个创造人才的过程
b.教育是教师创造性运用教学规律的过程
c.教育工作要求教师具有创造性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4)教师职业劳动的长周期性 9.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道德意识的自觉性
教师职业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只要是对教师职业认识和教师职业信念而言,也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伟大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从事教育工作所应有的志向和意志。 (2)道德行为的示范性
教师道德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一种规范,它是无形的,所以教师总是以身立教、为人师表。
教育实践要求教师以自己完美的品格、高尚的行为去做学生学习的榜样。 (3)影响结果的深远性
所谓久远,是指教师道德不仅影响学生在校期间的精神风貌,还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十章 教师职业道德原则
1.教师职业道德应提倡和遵循人道主义原则、教书育人原则和全面发展原则。其中,人道主义原则居于基础层次,教书育人原则居于承上启下的中间层次,全面发展原则居于最高层次。
2.教师职业道德体系包括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范畴三个基本要素。在这三个基本要素中,教师职业道德原则居于核心地位,具有定向、指导和评判作用。
3.教育与人道主义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教育人道主义要求教师和学生都应当具有人道主义情怀,尊重对方作为人的价值与尊严,关心、爱护对方的切身利益与生存发展。当然,作为教育者,教师必须首先切实贯彻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尊重、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 4.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内容: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根植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之上,以唯物史观为理论指导。
首先,尊重人。所谓尊重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人格尊严和权力。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讲人的价值,既充分肯定个人享有受到尊重与得到满足的权利,同时也强调个人必须尽其所能为社会、为他人尽责任,作贡献,这两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其次,关心人。所谓关心人,就是对人要关爱、同情,而不是冷冷清清,麻木不仁。 再次,爱护人。所谓爱护人,就是爱护人的生命、财产、人身安全和一切应当享有的权利。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把对人的生命、财产、权利、自由和幸福的关爱、维护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
倡导与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有助于建立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有助于全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5.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的确立
首先,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的要求。 其次,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教育活动的内在要求。
再次,从教育的社会功能来讲,要使人类社会沿着更加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也需要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
6.教育人道主义原则,就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当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的言行影响、培养学生。其具体要求是:
第一,尊重每一个学生。 第二,关心每一个学生。
第三,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学会爱人。 第四,教师还要把教育人道主义原则贯彻到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处理中。教育人道主义要求教师襟怀坦荡,与人为善,给他人以真诚的理解、关心,对他人的劳动给予充分的尊重,共同营造一个关系融洽、功能增值的有机整体。
总之,高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旗帜,确立教育人道主义原则,不仅是教师职业道德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第十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1)爱岗敬业、依法执教(2)热爱学生、教学相长(3)严谨治学、博学多才(4)关心集体、团结协作(5)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2.热爱学生是爱人民、爱祖国和人道主义的道德准则在教育工作中的直接体现和具体要求,
而且它还是教育工作本身的内在要求,是教育规律的要求。热爱学生既是教师的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又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它所强调的是这样两个字:师爱。师爱能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
3.师爱的教育意义
(1)师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 (2)师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4.热爱学生的具体要求: (1)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 (2)教师要热爱所有学生。 (3)严格要求学生。
5.教学相长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相互促进,在教育中促进学习,在学习中促进教学。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
6.严谨治学、博学多才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精深广博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才能。严谨治学、博学多才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一部分,是因为以下原因: (1)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
a.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教师胜任教育教学工作的必备条件。
b.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教师才能启迪学生的心灵,发掘学生的潜能。
c.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教师才能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对学习的要求和对教师的要求。 (2)严谨治学、博学多才是科学和时代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a.科学发展到今天,出现了很多新的特征。 b.建立学习型社会是现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 7.博学多才的教育意义
首先,博学多才是教师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重要保障。 其次,博学多才是教师承担其职责的重要保障。
未来教师的职责表现在:一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二是未来的设计者。三是智力资源的开发者。
8.博学多才的具体要求:首先,教师要做到博学。其次,教师要做到多才。教师的能力主要包括智力、专业能力和创造力三个方面。
9.所谓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可资学习的表率,可效法的榜样。
10.风度仪表是人的精神气质及内在修养的外在表现。教师的风度仪表,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威信和魅力,影响到教书育人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注意保持美的形象。第一,在服饰上,要做到整洁高雅。第二,在神态上,要做到愉快亲切。第三,在言谈上,要做到谦逊文雅。第四,在举止上,要做到稳重端庄。第五,在待人处事上,要做到真诚热情。 第十二章 教师道德范畴
1.道德范畴,一般是指反映人们之间最本质、最重要、最普遍的道德关系的基本概念,例如善、恶、义务、良心等。
2.教师道德范畴,从广义上讲,是指反映和概括有关教师道德现象的特性、内容和关系的各种基本概念。从狭义上说,所谓教师道德范畴,是指那些概括和反映教师道德的主要特征,体现一定社会对教师道德的根本要求,并作为教师的普遍内心信念,对教师的行为产生影响的基本概念。如教师职业义务、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荣誉、教师职业幸福、教师职业公正等。
3.教师职业义务是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活动时对社会和他人应承担的责任。教师作为社会
成员,具有多种身份,扮演着多种角色。我国高校教师的道德义务就表现为教师在高校教学、科研等职业活动中,对国家、社会、学生及其家长、教师集体等承担一定的责任,履行一定的职责,其最终目的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4.教师职业义务的特点:
(1)履行教师道德义务是教师自愿选择的结果。
(2)出于道德义务选择的行为,教师不企求相应的报酬。 (3)教师道德义务的内容必须付诸行动才具有现实意义。
5.教师职业良心,就是教师在对学生、学生家长、同事以及社会、学校履行职业义务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特殊的道德责任感和道德自我评价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恪尽职守、自觉工作、爱护学生、团结执教。
6.教师职业良心的作用是什么?
(1)在教师做出某种职业行为之前,职业良心要依据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对教师行为的动机进行检查,对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动机给予肯定,对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动机给予否定,从而使教师作出正确的动机决定。
(2)在教师职业行为的进行过程中,教师职业良心能够起到监督作用。
(3)在教师做出职业行为之后,教师职业良心能够对教师行为的后果作出评价。
教师职业良心在教师职业生活中有着巨大的作用,它往往左右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师职业行为的各个阶段,成为教师思想和情操的重要精神支柱。
7.教师职业荣誉,是指教师在履行教师道德义务后,社会所给予的赞扬和肯定,以及教师个人所产生的尊严与自豪感。教师的荣誉观,不仅受集体主义原则的支配,也受到教师的劳动特点和社会价值的影响。
8.教师职业幸福就是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基于对幸福的正确认识,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自由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实现自身和谐发展而产生的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的生存状态。
9.教师职业公正,是指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各种事情时能做到坚持原则,为人正直,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全体合作者。其中,公平合理地对待和评价所有学生,是教师职业公正最基本的要求。
10.教师职业公正既表现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也表现在公正对待同事、领导及学生家长等方面,更表现在正确对待教育对象上。我们可以分别称之为教师对自己的公正、同侪性公正、对象性公正。教师职业公正的核心是对学生的公正,重点则是对自己、对同事公正。 11.教师对学生的公正的主要含义是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持民主与尊重的态度,对不同性别、年龄、出身、智力、个性、相貌以及关系密切程度不同的学生能够做到一视同仁、同等对待,不以个人的私利和好恶为标准。我们可以将这一教育公正称为对象性公正。概括地说,教师对学生的对象性公正最主要的是要做到:平等地对待学生;爱无差等,一视同仁;实事求是,赏罚分明;长善救失,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点面结合。 12.(1)教师要公正地对待学生,首先要真正尊重和信赖学生。
(2)所谓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指的主要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为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当给所有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
(3)所谓实事求是,赏罚分明,就是一方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另一方面在制度上又不能允许有特殊学生的存在。
(4)长善救失,因材施教是教师公正的另一方面。
(5)所谓面向全体,点面结合,是指教师在个别教学和集体教育中如何做到教育公正,这也是一个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正确的做法是以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基础、为目标的因材施教,点面结合。
第十三章 教师道德修养
1.所谓道德修养是指个人自觉地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意识和行为上所进行的自我改造和磨炼的活动,以及经过长期锻炼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2.教师道德修养是指教师为了适应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根据教师道德的原则、规范、范畴的要求,在道德方面所进行的一种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提高的活动,以及经过锻炼、改造而形成的教师道德品质和达到的师德境界。 3.教师道德内化的意义: 只有实现了教师道德内化,才能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发挥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
(1) 完成教师道德由他律到自律的升华 (2) 实现了教师道德的规范作用
(3) 达到了培养新一代教师的道德目的
4.道德品质是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并具有稳定性和一贯性倾向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的根本属性,也可以说是人们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同社会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