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冻结技术在地铁施工中的应用
人工冻结是一种先进的地层加固方法,具有较强的封水性能,且地层可复原性好、绕障性强、施工方便,适用于各种地层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地铁建设规模的增大,人工冻结技术在地铁施工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其可使开挖空间周围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地层形成高强度人工冻土,提供可靠的临时支护与隔水帷幕,冻结壁连续性、整体性好,地铁施工时可根据工程需要灵活布置冻结孔、调节制冷媒介,为实际工程安全作业保驾护航。
1 人工冻结技术发展情况
冻结法(Artificial Ground Freezing,AGF)也被称为人工冻结技术,即人为制造低温环境,通过将土体内自由水的温度降至0℃以下,自由水结成冰后黏结土体,形成冻结土体。冻土强度高、稳定性强、隔水性能好,可起到较好的支护、隔水作用,适应复杂地层条件施工作业。
冻结法的应用源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移动式冻结机械的产生使工程冻结成为可能,并开始应用于工程建设中。19世纪80年代,德国工程师波茨舒创立冻结法原理,并申请专利,在阿尔巴里德煤矿井筒施工中成功运用。20世纪90年代,国内外已经实现了人工冻结法的广泛应用,包括建筑地基、矿井建设、地铁工程、输洪隧道等领域。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引入冻结法,首次试用是在开滦林西矿风井,施工效果良好,此后在全国各地矿井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积累了大量的施工经验。直至70年代,冻结法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得到了推广,在北京、沈阳、上
海、广州地铁工程中均实现了成功应用。文章主要围绕人工冻结技术在地铁施工中的应用展开详细分析。
2 人工冻结施工原理与方法
2.1 施工原理
人工冻结,实质上是利用低温环境改变土体特性的地层加固技术。人工冻结施工,需要在地层中铺设管道,安装冻结机械与相应循环系统,通过制冷媒介可吸收土体热量,松散含水岩土成冻土后形成人工开挖所需临时固结体,达到地层加固的目的,并创造无水施工环境。冻结系统示意图(盐水)如图1所示。
图1 冻结系统示意图
1.盐水箱;2.盐水泵;3.去路干管;4.配液圈;5.供液管;6.回液管;7.冻结器;8.集液圈;9.回路干
管。
完成冻结施工后可开挖隧道,刚性支护工作结束后可停止制冷,随着时间的推进,人工冻层逐步解冻,恢复岩土初始状态。在人工冻结技术的运用下,冻土的形成并非一成不变,土体内自由水的变化可分为5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 冻土中自由水冻结曲线
2.2 施工方法
近年来,我国人工冻结常用的有低温盐水法和液氮冻结法两种施工方法,具体分析如下。
(1)低温盐水法:间接冻结法,将制冷物质(氨、氟利昂)注入制冷压缩机内,通过循环做功将盐水降至0℃以下,采用冻结管将低温盐水送至岩层内,实现土体冻结。低温盐水法主要包括氨循环系统、盐水循环系统以及冷却水循环系统三大循环工作系统,其可以获得-35~-20℃的低温盐水,2~3个月内冻结岩土。
(2)液氮冻结法:此种冻结法主要是通过压强将液氮抽入地层内,并做好热尾气的处理,液氮温度可低至-190℃,以此快速形成冻结壁,冻结时间短则几个小时,多则几十个小时。因此,液氮冷冻法具有冻结速度快、强度高的特点,可用于抢险堵水情况,但是液氮提取较为复杂,成本偏高。
2.3 施工工艺
在地铁工程中,人工冻结施工工艺可总结为“三大阶段、四大工序”,具体如下所述。
(1)三大阶段:扩展冻结、冻结保护、解除冻结阶段。在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后开始冻结施工,并将人工冻结壁扩大至设计所需厚度;冻结壁强度、厚度达标后,进入正常施工阶段;完成施工后,停止制冷,逐步恢复初始土温。
(2)四大工序:①做好施工准备工作,包括建立制冷站、水电系统等,完成冻结钻孔量测工作,及时安装制冷机械、冻结管线;②冻结管试漏,并安装集配液圈;③落实冻结期温度监测与维护工作,完成开挖衬砌工作;④完成作业后拆除设备,融沉注浆等。
目前,人工冻结已经成为主要的地层加固技术,结合相关施工经验可将其优点归纳如下:冻结帷幕形状灵活多变,可适应不同场地条件,施工方便;不同工程地质条件不同,但是只要含有一定量的水就可以采用冻结法,如软土、不稳定土层、流砂,以及高地压、高水压条件均可适用;冻土强度高、渗透性低,可提供支护、隔水作用,且此方法对环境无污染,噪声小。
3 人工冻结技术在地铁施工中的应用案例
3.1 工程概况
文章以某地铁区间隧道联络通道施工为例展开分析。此项目左右线里程分别为DK29+181.000、DK29+200.250,线间距13356mm。联络通道左右线长度分别为69.653m、69.649m,隧道中心埋深为17m,隧道管片采用钢管片,隧道内径为5.4m,管片厚度为300mm。隧道初次支护采用C25P6混凝土,厚度为250mm;二次衬砌采用C35P10混凝土,厚度为400mm;临时支护层与永久结构层间设防水层;结构层底部左、右线各预埋1根DN250球墨铸铁管作为排水管。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
图3 结构示意图(单位:mm)
3.2 工程条件
该项目联络通道基本处于粉土、粉砂层,泵房处于粉砂层、中砂层;场地内浅层地下水主要是孔隙潜水、承压水,结合水文资料分析考虑承压水头高度为12m(高程为80.48~81.77m)。场地周边无重要建筑物,左线外侧分布有部分市政管道,与联络通道中心最小距离为19m。
3.3 施工方案
结合该项目联络通道特点与地层情况,经综合分析决定采用水平冻结加固土体、矿山暗挖法开挖构筑的施工方案,具体如下:联络通道混凝土管片打设水平冻结孔,将隧道周边土体冻结,形成不透水冻结壁;在冻结壁的保护下,采用矿山暗挖法开挖隧道内土体,进行二次支护,壁后充填注浆、融沉跟踪注浆。此次冻结方案由专业冻结设计单位负责,主要设计参数如表1所示。
表1 冻结设计参数
3.4 冻结加固施工
(1)水平冻结孔施工。该项目布置冻结孔、测温孔以及卸压孔,具体如下所述。①冻结孔布置:该项目正常布置采用水平孔,当孔位无法满足要求时,采用斜孔,终孔孔位为设计圈径;上、右行隧道之间是冻结壁受力不利位置,此处应适当加密冻结布设孔。联络通道各布置冻结孔69个,冻结站侧、对侧分别为56个、13个,在冻结前需要对冻结孔角度、长度进行调整,并报设计单位审核。②测温孔布置:该项目联络通道测温孔均布置8个,冻结站对侧6个,通过测温孔监测冻结帷幕不同位置的实际问题,确保施工作业安全。测温孔4选用Φ89mm×8mm无缝钢管,其余规格为Φ45mm×3mm。③卸压孔:冻结帷幕封闭区内各通道布置卸压孔4个,左、右线分别为2个,卸压孔上安装压力表,每日观测冻结帷幕内压力情况,及时释放冻胀压力。
采取分期冻结方法,左、右行线分期施工,重点保证左行线先期完成钻孔施工。遵循自上而下的施工顺序,防止下层冻结孔施工引发上层土体扰动。由于该项目钻孔施工在承压含水层中,钻孔时极易引发流变、喷沙涌水事故,对此必须在开孔处进行防喷防涌控制处理,如图4所示。
图4 钻孔防喷孔口管装置示意图
(2)试运转与积极冻结。该项目采用低温盐水冻结法,完成设备、盐水管路的安装后,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试与试运行。在运转过程中,及时调节压力、温度等参数,确保机组在相关工艺规程、设备要求的技术参数条件下运行。
在系统试运行过程中,定时检测盐水温度、测温孔温度以及冻土帷幕扩展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调整冻结系统的运行参数。当冻结系统进入正常运转状态后,进入积极冻结阶段。联络通道积极冻结时,实时查看温度数据,根据温度变化情况判断冻结壁是否交圈、是否达设计厚度。
(3)维护冻结。当冻结壁交圈、厚度达设计要求后,可适当提高盐水温度,进入维护冻结阶段,盐水温度≤-25℃。
3.5 开挖、支护及防水施工
该项目冻结完成后进行正常施工阶段,具体如下所述。
(1)开挖施工。该项目开挖条件如下:①制冷机正常运转,供冷量充分,冻结站运行至开挖前,无超过30h的停机情况;②冻土帷幕厚度达到设计要求;
③盐水系统运行正常;④冻结孔去回路盐水温差≤1℃,个别≤2℃;⑤打探孔检查冻土帷幕与连续墙界面温度<-5℃;⑥卸压孔打开,无泥水涌出等。由建设、监理、监测、设计、施工等单位联合验收无误后,方可开挖隧道。未冻结土层采用铁锹开挖,已冻结土层采用风镐开挖。
(2)支护施工。该项目采用二次支护方法,第一次支护采用型钢支架+木背板,喷射C20混凝土,厚度为250mm;完成开挖与临时支护后,实施二次支护,采用现浇筑C35钢筋混凝土结构。
(3)防水施工。在该项目暗挖段中,临时支护层与结构层间设防水层,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无纺布缓冲层、优质PVC或EVA防水板、无纺布保护层,防水板接头采用双缝焊接方法,做好真空检测;抗融沉注浆管穿越防水板的接头处做好密封处理。项目通过防水板、止水带、预埋注浆管组成分区注浆系统,获得了良好的整体防水效果。结构层与隧道接头处设止水条、预埋注浆管,保证接头水密性;变形缝设外贴式与中埋式止水带,内侧嵌填封胶,由此获得一个完整的防水线。
3.6 监测监控工作
基于冻结法的特殊性,施工监测十分关键,该项目监测项目如表2所示。除了布置的各监测孔,项目盐水去路和回路干管安装数字温度传感器,采取全自动化监测方法,盐水箱布置标尺;上、右行线隧道中心线从地面竖向打下1根钢筋,进入地表2m,采用水准仪测量顶部标高。
表2 监测监控项目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工程建设中,人工冻结法逐渐得到了推广应用,尤其是地铁建设、基坑开挖逐渐成为主流工法。在地铁施工中,通过人工冻结法成功解决了诸多难题,如地面无法加固时隧道的安全施工、隧道施工面临的潜在涌砂涌水问题等,在工程实践中需要根据项目情况、地质条件合理选择冻结方法,科学布置冻结孔、确定冻结参数,在整个开挖、支护施工中需落实相关监测监控工作,保证项目安全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