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迷茫心理、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来源:华佗健康网
大学生迷茫心理、影响因素及其对策

作者:陈盼盼 陈昕 许明慧等

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4年第2期

陈盼盼 陈 昕 许明慧 钟茗芝 钟 姣 许金安

(广东金融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1)

摘 要:大学生迷茫心理在高校中普遍存在,亟需重视。大学生迷茫心理的表现可分为学业适应、人际交往、情感与性、求职就业、经济压力、生活适应、自我价值认识、生理健康等八个方面。大学生迷茫心理的影响因素既包括个体特征,也包括校内与校外环境特征;要解决大学生迷茫心理问题,必须从这三个方面着手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迷茫心理;影响因素;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4.02.001

0 引言

当前,由于社会、家庭、学习、就业、感情等多方面的影响及压力,迷茫心理状态在当今大学生中普遍存在,有的甚至演化为心理疾病、暴力犯罪、自杀等事件,大学生心理问题亟需重视。据湖南某大学问卷调查,超过半数的同学在不同程度上觉得自己的大学生活迷茫。所谓迷茫心理,反映了人对未来不确定性以及期望与现实间差距的不知所措。90后是当今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但是目前对于90后大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因此,有必要针对90后大学生的迷茫心理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得到解决大学生心理迷茫的方式、方法和途径。

1 大学生迷茫心理的表现

大学生迷茫心理的表现可以分为学业适应、人际交往、情感与性、求职就业、经济压力、生活适应、自我价值认识、生理健康等八个方面。

1.1 学业适应

经历寒窗苦读步入大学,许多学生都认为大学是知识的殿堂、自由的圣地,但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令其大失所望。大多数学生会面临如下问题:第一,目标的不确定性,许多大学生盲目考证、转专业或者双修,浪费时间与精力,又落下了专业课;第二,课程的复杂性,大学的专业课比中学难,学生所接触的广度和深度是前所未有的。大学生要在人才济济的大学中找寻自己的一席之地有时十分艰难,加上一些学生缺乏足够自觉性,导致经常旷课、逃课、课堂玩手机、沉迷网络游戏等。

1.2 人际交往

大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学习竞争与生活习惯等的冲突与矛盾难免,处理不当更会使摩擦扩大化。而有些大学生则不懂得明辨是非,误交损友,甚至慢慢养成吸烟、酗酒、赌博等不良习惯。

1.3 情感与性

大学生恋爱现象越来越普遍。一方面,大学生不够成熟,容易被情所困、感情用事,有的情侣情到浓时不恰当地发生性关系,导致女方生理和心理上受到伤害;另一方面,有些学生太过滥情、幼稚轻浮,把感情作为炫耀资本,对待感情态度不认真,儿戏地践踏他人尊严。另外,一些被金钱和享乐主义蒙蔽双眼的女生,宁愿出卖自己的肉体来换取物质性利益。更严重的是,有些同学与同性间相处过密,同性间感情异化,出现同性恋现象。

1.4 求职与就业

大学毕业生近年来大量增加,就业形势严峻,许多大学生压力暴涨,不知如何抉择:第一,职业的选择,究竟是执着于专业对口或符合自己兴趣的职业,还是选择短期看起来更体面但未必专业对口或喜欢的工作;第二,城市的选择,是选择留在一、二线城市,还是回家乡谋求发展;第三,职业生涯如何合理规划,不少大学生不了解自己,想要的很多但并不知什么是适合自己的,无法确定正确的职业规划。

1.5 经济压力

大学生所面临的经济压力也不容忽视。第一,家庭条件差的学生,通过向亲朋好友借钱、助学贷款、奖学金等支付学费和住宿费,负债累累,为了减轻家庭压力,不得不提前开始社会工作,学习之余在校外兼职等;第二,消费意识不恰当,消费缺乏计划、缺乏节制,从众观念和攀比观念严重;第三,大学生各种各样的考证、考级、培训都需要交付一定费用,否则会失去提升和展示自我的机会。

1.6 生活适应

绝大多数大学生是背井离乡求学,不同的人和生活方式容易产生摩擦。第一,水土不服和饮食习惯的不适,可能对健康造成影响;第二,语言交流的不适,在方言地区外地学生感觉相对较难融入其中;第三,作息的不适,多数大学生变得晚睡早起,学习、社团工作、学生干部工作等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第四,角色转变的不适,不得不去适应从稚嫩的中学生转变为成熟独立青年,默默忍受过程的痛苦挣扎。

1.7 自我价值认识

第一,自我定位迷失,不知道自己在大学里该担当怎样的角色,毕业后在社会中又该做怎样的贡献;第二,自我意识膨胀,一些大学生唯我独尊不考虑他人感受,价值观脱离社会主流;第三,理想抱负缺乏,注重现实的利益和金钱的实惠,多过对自身远大理想的追求;第四,自我评价不客观,容易自负或自卑,过于情绪化。

1.8 生理健康

一是缺乏锻炼,许多大学生爱宅宿舍,懒散、运动量不足;二是作息不规律,大学校园活动多姿多彩,社团、部门、班级、宿舍聚会非常多,许多大学生作息时间黑白颠倒,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经常熬夜通宵等;三是养成不良习惯,穿梭于各种大排档、麻将档、酒吧、网吧之间,忙着吃喝玩乐、沉迷网络游戏、赌博、酗酒、抽烟等等,导致身体机能退化。

2 大学生迷茫心理的影响因素

一届又一届的大学生都有相似的迷茫过程,却一次又一次地重蹈覆辙,这让人深思,到底哪些因素导致大学生迷茫?大学生迷茫心理不仅受到个体特征的影响,还受到校内和校外环境特征的影响,对此应该系统地进行认识。

2.1 个体特征因素

诸如人格、性别、年龄、年级等个人特征都会对大学生迷茫心理造成影响。

(1)年级差异。18-24岁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成型的时期,这时的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要经历一个明显的分化、矛盾、统一、转化和稳定的过程。大一学生,告别寒窗苦读,满心欢喜进入大学,然而发现只是从三年奋斗为高考到一个月奋斗为不挂科的转变,开始陷入迷茫后悔不知所措的境地,于是男生忙着打机翘课谈恋爱,女生忙着逛街打扮逛淘宝应付男友荒废了学业。大二学生,身边同学纷纷开始找兼职,于是盲目跟风,逃课兼职,荒废学业,这时期的大学生通过兼职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可又不知道自己未来的方向,走一步看一步。大三学生,学习之余忙着找实习,遭遇各种挫折后,感觉到茫然不知所措;有的学生在准备考研,又往往受到周遭同学实习气氛的影响,三心二意,顾此失彼,最后两头落空。大四学生,面对就业压力,找工作经常碰壁,受老板刁难,学生沮丧绝望,愁容满面。

(2)人格。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当人格不健全时,行为和认知会出现偏差。随着社会转型,一些大学生只关注物质享乐,对其他方面则日趋冷漠,道德水准下降、自我意识过度膨胀,出现不愿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不能对自身行为加以约束等不良表现,这些现象其实都是人格不健全造成的。另外,独生子女的人格发展受家庭、学校教育、伙伴关系以及大众传媒等因素影响,更易感到迷茫困惑甚至无所适从。

2.2 校内环境特征

校内环境特征同样是重要影响因素。包括:学校层次、学校校风、学校位置。二流三流学校的大学生相比211、985工程的名牌大学生更迷茫困惑;校风严谨严肃的学校注重学习,会抑制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地处市中心的学校,有些大学生重享乐,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严重,可能会导致自甘堕落;地处郊区的学校,交通不便,资源缺乏,学生心有不甘,无所适从;专业差异。一些没选上热门专业,被调剂到冷门专业的学生,对专业知识毫无兴趣,荒废学业,倍感痛苦无奈;教学质量。大学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当,教材选取不适宜,教师本身授课水平不高等客观因素普遍存在;思想工作。教育方法不得当、教育手段单一、教育思想落后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活动。大学生活,校园活动丰富多彩,大学生纷纷通过竞选学生干部、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锻炼自己、表现自己,往往忽视了自己的认知,对自己没有一个全面的分析,对自己真正的爱好、态势、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2.3 校外环境分析

校外环境的影响同样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包括:城乡差异。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城市校园生活中诸多方面处于劣势,在经济基础、知识积累、才艺训练和现代文化素养等方面都无法与来自城市的大学生相提并论,由此导致校园生活的一系列矛盾,不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与个体发展,也给教育工作带来挑战;家庭背景。改革开放以来,贫富差距加大,由此产生社会阶层分化,“富二代”与“穷二代”在生活质量、学习基础、人际关系发展、身心健康、价值观念、综合素质等各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另外家庭环境是否崇尚科学文化知识,是否充满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也是大学生成才的必要条件;实习经历。就业压力大,实习无门路,该怎么实习,去哪里实习,让大学生倍感压力。生活就业压力、经济负担、环境变化等对大学生产生多重心理压力,交互作用,一旦超出心理防御,就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衡。

2.4 解决大学生迷茫心理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大学生心理迷茫问题,必须坚持系统的思路,从个人、校内环境、校外环境三个方面着手,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齐抓共管才能取得成效。

(1)个人方面。首先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了解自己优缺点以及兴趣爱好,重新定位,调整心态,尽可能避免严重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并且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确立与自身相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定好目标,规划并付诸行动,积极向上的目标是大学生不断前进、走出迷茫的最大动力。还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正确面对来自学业、人际交往、就业以及家庭带来的压力与困难,多与周围交流,建立互相尊重、互相帮助的和谐人际关系。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丰富大学生活。另外,加强体能锻炼,养成良好习惯,适当参加感兴趣的活动或社团,培养兴趣爱好,广交朋友,丰富大学生活。

(2)从校内环境。应建立专业的心理咨询队伍,为大学生进入大学所产生的落差进行心理辅导,端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态度。帮助大学生正确看待学校及专业的选择,设立专业指导教师制度和邀请相关专业的从业人员,全面为大学生阐述就职的要求及就业前景,让大学生意识到专业的学习才是应对社会激烈竞争的法宝。提高授课教师素质,改善授课形式与教学内容,以讨论式、实践式、活动式等各种形式有效激发大学生学习兴趣与热情,促进大学生高效学习,帮助走出迷茫。引导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通过主办各种活动、比赛与实习让大学生了解、熟悉以及融入社会,提高调查研究及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学以致用的优良校风。

(3)校外环境。社会与家庭应给与大学生心理迷茫现象更多关注,创造良好氛围,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应对由城乡差异、家庭背景及地域差异产生的各种矛盾与问题。鼓励大学生与社会接轨,创造条件接纳大学生实习,促使大学生将知识融入实践,认清实习的任务要求和企业用人标准,达到解开大学生困惑的作用。

3.5 结语

总而言之,大学期间每一个大学生或多或少地都会面临着生理、情感、学业、就业等种种压力,面对这些压力,大学生需要做的是正确认识自己,强化情绪控制能力、加强知识技能储备、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努力使自己走出迷茫。而学校和社会要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创造健康氛围,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方向和人生方向。

参考文献

1 陈丹.浅析大学生迷茫现象与应对策略[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

2 王孝华.大一新生迷茫心理调查分析及应对策略——以河南理工大学为例[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11(3)

3 吕桂兰,任金珍.大学生心理迷茫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4 曾颉.从大学生的迷茫心理看高校教学问题[J].企业家天地,2009(7)

5 王寒娜.对大学生迷茫的原因及其对策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9(1)

6 申越魁,王晓烁.大学生心理失衡与自我心理调适[J].中国临床康复,2005(28)

7 姜命珍.大学生心理失衡现象评析[J].长沙电力学院报,2002(4)

(责任编辑 高 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