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华佗健康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内经》方医案三则

来源:华佗健康网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1月第32卷第l期《内经》方医案三则何任萎历数嗣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5509(2008J01—0021—02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摘要:从心悸、失眠、经闭三则典型案例,举例阐述《内经》方在临床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内经;医案;心悸;失眠;经闭中图分类号:R249.23启谎殖憾MedicalCasesin“InternalClassic”HeRenZhejiangChineseMedicalUniversity。Hangzhou(310053)ofcardiopalmus,insomniaandamerda,itexemplifiesthedirectingmeaningofInternalClassicinclinic.Abstract:From3typicalKeywords:InternalClassic;medicalcase;cardiopalmus;insomnia;amenia《黄帝内经》共有十三方。一般常说的“《内经》十三方”就是指的这些方。曾有人作过统计,这些方 中运用的25种药物,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其组方简炼严谨。其制方剂型多,服法也多种多样。这些古方,仍为现代医家所乐用。下面举医案三则。1心悸(风心、房颤、心肌损害)患者,女,43岁,初诊2007年10月26日。行动气促、心悸、咽喉干燥,时有泡沫痰,手足感冷,脉结代。心气虚亏,心阴不足(上海某医院诊断为“风心”并进行二尖瓣分离手术,心电图示房颤)。处方:北沙参99,麦冬129,五味子69,炙甘草69,党参129,麻仁59,桂枝69,生地黄129,焦枣仁lOg,生铁落189,大枣309,煅龙牡各99,4剂。二诊2007年11月1日,10月26日药后,气促心悸等见瘥,大便略干,咽喉燥见轻减。脉结代尚见,处方:党参129,麦冬129,五味子59,炙甘草99,麻仁99,桂枝69,焦枣仁99,阿胶99,生地黄129,生铁落189,煅龙牡各99,生姜2片,7剂。按:此病例,为“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证。患者咽嗌干燥为心阴虚;动则气促,口多痰沫、手足’冷感又为心气不足。故以生脉饮、炙甘草汤、桂甘龙牡汤、加生铁落四方组成。前3方均为常用方。生铁落为《素问·病能论篇》中方,原书意思指怒狂之病,由于阳气被抑郁而不得疏散所致,宜禁减其饮食,并以生铁落为饮。铁落一物,其基原为生铁锻至红赤,外层氧化时被锤落之铁屑。主要成分为四氧化三21铁。王冰注《素问》谓“味辛,微温平”,此味功能为平肝、镇惊、治癫狂、心悸易惊等。《现代实用中药》称其能镇静、补血,用于神经性心脏病、心悸、睡眠不宁及狂妄惊……。余多用此味于重症心悸。本例之四剂见效,虽有其他方剂之力,而此味亦有厥功。2失眠患者,女,31岁,初诊2007年1月24日。头晕心悸、胸闷多痰、口苦泛呕,夜不安寐,舌黄,脉数。阴虚阳亢,痰热中阻,以清热和胃为主。处方:陈皮69,姜半夏99,茯神129,枳实69,北秫米129,姜竹茹129,生草69,远志59,红枣69,生姜2片。4剂。二诊2007年1月27日。药后呕泛已平,夜寐较安,头眩胸闷减轻,惟痰尚多,厚方加减续进。处方:陈皮69,姜半夏99,茯苓129,枳实69,北秫米129,浙贝99,生甘草69,生姜2片,4剂。按:头眩心悸,胸闷多痰,口苦泛呕,夜不安寐,哌数苔黄,显然是痰热中阻。所谓“无痰不作眩o99口苦泛呕则“胃不和、卧不安”也。以半夏秫米汤合温胆汤清热和胃化痰,故效果亦明显。半夏秫米汤为《灵枢·邪客》篇方。又名半夏汤。认为不眠是内脏受邪气的干扰,卫气行于阳而不能人于阴。治用半夏秫米汤“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以通其道而去其邪,饮以半夏汤一剂,其卧立至。”认为这是“决渎壅塞、经络大通,阴阳和得者也。…‘其新发者,覆杯即卧。”本例合温胆汤之理气化痰,清胆和胃。用于不眠、呕吐、I:I苦和或惊悸不宁具有祛痰、镇吐、镇静的作用。万方数据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年1月第32卷第1期3经闭又用了《素问·腹中论》的四乌铡骨一蔗茹丸。此丸用乌铡骨及茜草(蔗茹),以四与一之比例以雀卵为丸,饭前鲍鱼汁送服。其适应症是血枯之经闭。主治妇女精血亏损,血枯经闭、或出血、胸胁胀满,不思饮食、目眩等症。乌鲫骨即海螵蛸,补肾益精、收敛止血、通血脉,治女子血闭。茜草能活血通经胍,治女子经水不通,亦能凉血止血;麻雀卵能益精血,调冲任;鲍血汁养肝化瘀配合成方。(本例病人无法用鲍鱼汁,故嘱多饮鱼汤补养之。)徐灵胎谓:“血枯经闭,气竭肝伤,故肝血内结,月事衰少不来焉;乌鲥骨涩血和血,专治血枯,蔗茹根行血散血,能开血结。二物一涩一行,成为人血之品。全赖雀卵养血益阳,鲍鱼养肝涤垢,俾血结顿开,则血枯自润,而经闭自通,何气竭肝伤之足患哉!此溶血调经之剂,为血枯血结之专方。”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女科方之安冲汤(白术、黄芪、生龙骨、生牡蛎、大生地、生杭芍、海螵蛸、茜草、川断)治经行时多而且久,过期不止或不时漏下。清带汤(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治赤白带下。方中都用海螵蛸、茜草,取其收敛固涩,兼能化滞之功效。张璐《张氏医通》说:“雀卵功专暖肾,如无,雀肉煮捣可代。鸡卵及肝也可代。”可见前代名医对《内经》方药之推崇和关注。(收稿日期2007-12-13)患者,女,27岁,初诊5月13日。面色咣白,初潮为15岁。初未能按月行。继而或停闭二三个月。饮食为常,舌质淡脉虚,素体虚弱,血少气滞,宜养血、活血、行气化滞。处方:当归身159,川芎129,制香附109,益母草209,鸡血藤159,泽兰159,柏子仁109,赤砂糖1匙,另,鸟鸡白凤丸,每Et1丸,14剂。二诊2007年7月16日。服5月13日方14剂后,月经已行,量不多,腹痛轻微,时感头眩,四肢不温。但本月经又未行。舌质较常,脉虚。血少气滞,续予处方:益母草209,制香附109,当归159,鸡血藤159,泽兰159,柏子仁109,川芎129,赤砂糖1匙,14剂。另配下列丸方:乌铡骨2009,生茜草509,研末,以麻雀卵适量调和成丸。如黄豆大,每日3次,每次5丸,并嘱多饮鱼汤补养之。服药以后,月经已行。以后遇月经未如期行时,即配服以上汤药及丸药。按:经闭症,一般认为有血枯、血瘀、寒凝、气滞等数种病因,故而有补血、行瘀、温中、解郁等治法。而实际上此症往往并不由于单纯一种病因引起。血枯往往兼有气郁;气郁往往兼有血瘀等。余常用治经闭者为香草汤。方用制香附、益母草、鸡血藤、当宣南。归、泽兰、JII芎、柏子仁、红糖或赤砂糖。具有养血、 活血、行气、化滞之功,疗效显著。以本方为主,再加乌鸡白凤丸(治月经不调、带下、身体消瘦)。患者服用本方后月事行。而2诊时,除仍以香芋汤为主外。(上接第20页)3病、食管病、胃病等所致胸部气血痹阻之病,亦可仿胸痹心痛而命名为胸痹肺胀、胸痹食管痹、胸痹胃痹等。参考文献:结语综上所述,历代中医对胸痹的概念认识不一,《内经》仅言其病因病机;《金匮要略》所述临床症状较复杂,包括肺、心、脾胃等脏病变,从“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胸痹主症看,似与肺病关系较为密切,心病引起的胸痛虽可见短气,但较少见喘息、咳唾。后世一些中[1]E2]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赵锡武医疗经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2—13.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EM].上海科技出版社,1978:178-179.[3]刘寿康.胸痹与食道疾患[J].新中医,1984,(2):47.E4]中医研究院.岳美中论医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05.医著作所论胸痹概念不一,范围包括了心、肺、胸膈、脾胃、胸壁、咽喉、食管等疾病在内;《症因脉治》、《医学正传》、《临证指南》等所论胸痹实为食管、脾胃病变;近代中医辞典类解释胸痹多综合上述;不少医家将其与冠心病联系,近年来中内教材及国家、行业标准等则将胸痹概念定位冠心病,其概念已与古代不同,范围缩小;一些医家仍认为胸痹范围较广。笔者认为:胸痹病名,胸为病位,痹言病机。根据中医文献,结合临床,胸痹应是范围较广的一类疾病,不应仅定位于心病,更不宜定位于冠心病。由于其包括疾病繁多,不应做为具体病名,而应分别被相应具体的病名所取代。同时,也不宜与其他病名合并,否则肺22[5]冷报浪.《金匮要略》“胸痹”范同的探讨IN].光明中医,2000,(5):3-5.[6]中医研究院,广东中医学院.中医名词术语选释E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360.E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疾病部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7:8,65.E8]朱文锋.国家标准应用·中医内科疾病诊疗常规Es].湖南科技出版社,1998:247.E9]焦树德,路志正.实用中医心病学E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00—616.(收稿日期2007—1卜12)万方数据《内经》方医案三则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数:

何任, He Ren

浙江中医药大学,杭州,310053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8,32(1)0次

1.学位论文 向群 《内经》条文的临床应用与解读——基于古代医案的《内经》理论发展研究 2006

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调查、统计分析、历史研究、中医学术研究、比较研究等方 法,通过收集整理古代医案中对《内经》条文的征引应用实例,统计分析古代医家临床上对《内经》条文的引用情况和关注热点,从文献研究角度,考察《内经》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价值,透过医家对这些条文的临床解读及其解读方式,了解其对《内经》条文内涵的认识,发掘其创见,从中考察历史上《内经》理论如何与临床相结合,以及如何依托临床而发展。研究共分五个部分:(一)“医案及《内经》理论研究现状”,是对近十年来医案研究及《内经》理论研究状况的综述。(二)“医案资料的收集、筛选与整理”,尽可能收集古代医案著作及收载有医案的其他医籍,已知303部,己收集267部,未收集36部。列出《古代医案书目一览表》、《古代医案著作收集情况总表》、《未收资料影响程度估算表》。(三)“古代医案引用《内经》概况”,是对历代医案引用《内经》总体情况的介绍和引用频次统计、引经原因的分析,从宏观上了解历史上医案引用《内经》的状况。列出《各家医案征引(内经)频率表》、《医案未引(内经)的书目一览表》等。(四)“《内经》162篇被征引概况”,是从《素问》、《灵枢》162篇着眼,统计分析哪些篇目、条文被引用,引用的频次,哪些篇目未被引用,原因何在等。列出《(内经)162篇被引用次数表》、《“病机十九条”征引频次表》、《(内经)未被引用的篇目表》等。(五)“《内经》条文的临床解读”,以被医案引用较多的6条经文为例,列出诸《内经》注家和医案对原文的理解的异同,注明引用此条经文的诸医案著作,然后加以初步的讨论,以揭示古代医家临床上对《内经》理论的运用、讨论和发挥,从中窥见《内经》有关条文理论内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为便于归纳比较,部分被引经文的分析之后附有比较简表,如《(儒门事亲)“二阳病”及后世类似的医案临床表现简表》、《后世其他引经经闭医案证治简表》、《引用“有故无殒”经文医案比较简表》、《引用“中气不足”经文医案比较简表》、《引用“目不暝”经文医案比较简表》等。通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凡学医有所成就者,必通过熟读《内经》。通过熟读《内经》,提高了对疾病整体认识能力,掌握了诊治疾病的大原则,整体思维水平得到提高。朱丹溪云:“苟将起度量、立规矩、悬权衡,必也《素》、《难》诸经乎”。《医学求是》作者吴达说:“余谓不诵《内经》,不读仲景,焉能取其长而舍其短哉”,又说:“学者当先明《灵》、《素》、《难经》,再究《伤寒》、《金匮》,溯本穷源,自难而易,诚为明论”。又《徐养恬方案》之提要云:“作者学有根基,凡诊病辨证,其有合于《灵》、《素》者,必遵循之”。《贯唯集》作者在自序亦云:“不佞早厕医流,耽心《灵》、《素》”。《得心集医案》作者谢映庐,自幼读祖父书,俎豆内经,得乎心,斯应乎手。《温证指归·卷四·医案》云:“内经刺穴泻热之法,歧伯已先得我心。因内经之意,引伸触类,可为治温证之津梁,亦可为后人之楷式”。通过反复阅读,达到了锻炼医家思维方式的目的,使医家能灵活圆融,这就是“整体性直觉领悟”,然后在临床医疗实践中,达到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就是到了现在,如果没有更好的方法与手段去墙养学医者的思维模式,也只有提倡阅读经典,而绝不能轻易否定熟读《内经》的益处。 2.最早在医案中引述《内经》条文的是宋代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及《普济本事方》。金代张子和的《儒门事亲》是继承《内经》并有创新发展的典范。《内经》与临床医案结合最密切之著作是元代罗天益的《卫生宝鉴》。《卫生宝鉴》全书100余例医案,有超过70案引用《内经》,少则一条,多则六条,是医书中引述经文频次最高的医书之一。全书引《内经》超过100处。不仅如此,罗氏还直接用《内经》原文给某些章节和病案命名。在临床实践中运用、继承、发扬了《内经》许多理论。笔者并认为许叔微与罗天益对《内经》的贡献,远远没有得到学术界充分肯定,他们应当而且必须在“宋、金、元时期的《黄帝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一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3.从统计结果来看,大多数医案著作有征引《内经》的医案,征引《内经》的医案共计有2000余例。一些名著或久富盛名的医案专著恰巧又是征引率高的著作。通过对各家医案征引《内经》频次的分析,笔者发现:①宋金元时期与明清时期征引频次有差异,明清时期医家在其医案中征引《内经》来说理的做法较宋金元时期更普遍。但就一书内医案征引《内经》的频次而言,宋金元时期高频次的比例远比明清时期的大,与这两个时期此类医书总数之差对比很鲜明。②征引频次高的医著大都是名著或久富盛名的医案专著,而且以宗崇温补学说的杂病类医案为多。如:《卫生宝鉴》、《孔氏医案》、《得心集医案》、《杏轩医案》、《王九峰医案》、《医验大成》、《孙文垣医案》、《问斋医案》、《儒门事亲》、《石山医案》、《寓意草》等。③征引频次低(或为零)不代表医家不宗崇《内经》,因为撰写医案只是医家诸种学术研究和撰述方式中的一种。许多医家说理论证时喜引《内经》,而记录临床案例时则少引或不引。如汪石山是个精详经典的名医大家,但其《外科理例》900余案只8案引经。还有的是拘于医案格式而少引。临证医案,即处方型医案就很少引经。有的医家因征引方式灵活而不被统计。此外,本文还对医家征引《内经》条文的具体原因做了分析。 4.《素问》的征引率远远高于《灵枢》。对《内经》162篇实际被引用次数进行统 计,可以看出,《素问》的征引率远远高于《灵枢》。《素问》中被引用最多的是《生 气通天论第三》、《阴阳应象大论第五》、《阴阳别论第七》、《举痛论第三十九》、《痹论 第四十三》、《痿论第四十四》、《六元正纪大论第七十一》、《至真要大论第七十四》等 篇目。一般来说,某篇目征引率高,一是显示此篇大多数内容被广泛引用,二是因为篇中有一到数条经文引用率奇高。本文对引用较多的篇目及条文进行的分析说明。《内经》未被引用的篇目共计37篇,其中《素问》有12篇,《灵枢》25篇。未被引用的篇目主要是论述经络、针刺等针灸理论的;泛论人体生理、介绍解剖知识的;以及文理艰涩难解,首尾不伦似有脱简,旨意不明的。笔者还认为从王冰补充的七篇大论被引用状况,以及王冰的注文也常被医家当成《内经》经文引用、医家也常在王冰的注文的基础上发挥引申经义这些情况来看,王冰对《内经》的贡献,无论多高的评价都不过分。 5.历代医案对《内经》条文的灵活运用和阐释发挥,从不同角度充实、丰富、完善、发展了《内经》的认识,同时也体现了《内经》理论发展的方式。举出众医案引用较多的6则经文——“二阳之病发心脾”、“三阳结谓之隔”、“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木郁达之,火郁发之”、“中气不足,溲便之为变”、《灵枢》“目不暝”与“半夏汤”,注明诸《内经》注家和医案对原文的理解的异同,列出引用此条经文的诸医案著作,然后加以讨论,以揭示古代医家临床上对《内经》理论的运用、讨论和发挥,从中窥见《内经》有关条文理论内涵的历史变迁与发展。6.在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分析时,发现一些有意义但在本文中未及详细分析讨论的问题,值得今后去继续留意或深入挖掘:如对医案类著作进行文献学研究;在研究宋金元时期《内经》学术研究与发展史时,要对许叔微、张子和、罗天益的著作应做更深入的探讨;明清时期引《内经》频次高的医案著作如《孔氏医案》、《得心集医案》、《杏轩医案》、《王九峰医案》、《医验大成》、《孙文垣医案》、《问斋医案》、《石山医案》、《寓意草》等,须结合作者知识结构、时代背景、师承渊源等,来探讨他们在临证时对《内经》条文的理解;将在医案中引用频次较高、而因研究时间所限未及逐一讨论的《内经》条文,一一加以类聚比较,更充分地探讨《内经》理论在临床上的灵活运用与阐释发挥;搜集医家对《内经》条文的创造性理解的医案(别出心裁解释《内经》条文的医案有不少,丰富发展了《内经》理论内涵),以及有创造性理解的条文,逐一分析揭示其创造性何在,探讨《内经》理论发展方式:还可以通过医家的临床解读,对《内经》条文释疑解难。 总之,本研究表明,千余年来,《内经》理论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有效指导着临床实践,并在与临床实践结合的过程中,通过医家的创造性思维和运用,一点一滴地细化、深化、充实、更新,日积月累、由点到面地完善和发展。我的工作还发现和提出了一些值得继续深入探究的问题,为今后的深化研究打下基础。

2.期刊论文 武成 《内经》病机学说临床诊治应用三则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1,20(2)

《内经》为中医基础理论的源泉。以《内经》病机学说指导临床,可收执简驭繁之诊断,从而得到正确治疗。兹举病案三则,以窥一斑。 1 上气不足之眩晕 眩晕症,《灵枢*口问篇》曰:“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上气乃指心肺之气,心为君主之官,肺主一身之治节,心肺气虚,宗气不足,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头乃诸阳之会,浊邪蒙敝清空,故脑窍失聪、眩晕等症作矣。本症临床特点为耳如蝉鸣,听觉失灵,头脑重胀,视物模糊,朝轻暮重,动则尤甚,严重时则心慌气短,呃逆呕吐清涎等。一般多见于中老年身体素质较差者,对此,采用益气聪明汤加减治疗,收效甚著。 例1.王某,男,1969年3月21日诊。患眩晕症1年,经诊断为梅尼埃病,时愈时发,病初发作较稀,近来发作频繁,多次经中西药物治疗,收效不理想。平时头昏耳鸣,记忆减退,纳差,疲乏无力,大便先硬后溏。发时感天旋地转,并呕吐痰涎,耳如蝉鸣,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甚则心慌气短,舌淡苔薄白,脉右细小、左弦细。证系心肺气虚,脾胃虚弱,清阳不能上升,浊邪不得下降,清空受蒙所致。治宜益

气升清,降逆和中,蠲化痰饮。方宗益气聪明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党参、黄芪各30 g,炒白术、泽泻、蔓荆子、炒白芍、姜半夏各9 g,葛根、代赭石(先煎)各20 g,旋覆花、茯苓各10 g,升麻、陈皮各5g,生姜4片。服5剂眩晕即止。继以益气聪明汤合香砂六君子汤调理半月而瘥,此后未发。

3.会议论文 田丙坤 医案统计分析在《内经》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述评 2008

古今医案是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应用现代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医案的辨证用药分析来验证、探讨《内经》理论的学术价值,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本文对统计学进行了简介,并从症状学、用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4.期刊论文 段延萍 运用《内经》理论临证治验2则 -北京中医2006,25(9)

1 不荣则痛案 患者,女,34岁,2005年3月21日诊.主诉,半年前顺产1女,无大出血之症.产后1月余出现腰膝酸软隐痛,近两月来全身疼痛,以双腿为重,行走加剧,曾服六味地黄丸、贴伤湿止痛膏效果不显,到西医医院检查,血象正常,血沉正常,口服芬必得可缓解疼痛,但药停后疼痛如故.

5.期刊论文 王庆其.Wang Qingqi 《内经》临证发微(二) -中医文献杂志2005,23(4)

胜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语出<素问·五常政大论>.此云体质差异对于药物耐受性各不相同.所谓\"胜毒者\,治疗可以厚味重药,或药力稍峻猛,或剂量偏大些;所谓\"不胜毒者\.这也是中医治疗强调\"因人制宜\"的基本准则.所谓\"因人制宜\

6.期刊论文 王庆其.Wang Qingqi 《内经》临证发微(一) -中医文献杂志2005,23(3)

消渴,治之以兰 <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日脾瘅.夫五味人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7.学位论文 杨巧芳 《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研究 2009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医籍之最,其内涵博大精深,多少年来一直为中医学界乃至其他学科人士研究不辍。《黄帝内经》中有许多情志致病的相关论述,形成了情志致病理论的雏形,经历代医家的补充和发挥不断完善。基于当今社会情志病发生率逐年增高的现实,情志病因在疾病发生中的重要作用更加突出,情志致病理论越来越受到医家的高度重视。 本课题以理论思维为主导,结合数理统计分析,综合运用文献学、医案学、诠释学和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进行系统整理并有所发挥。包括: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相关原文分类整理、诠释;以全书、类书及现代文献等为索引从浩如烟海的中医古代医籍中发掘出历代医家对情志致病理论的理解和发挥,并按年代梳理其特点和特色;以《二续名医类案》为资料来源库进行医案分析,从医案学的角度总结情志致病的规律和特点;结合现代文献和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进行现代诠释;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情志基础理论阐释。从情志的字源学含义开始,引入对医学概念的理解,从情志的类别、特性,到情志的发生机制以及与健康的关系,结合情志与情绪的区别和联系以及现代心理学情绪理论,对情志的概念和特性进行充分的分析和界定,为情志致病理论的研究奠定概念学基础。 情志是中医学对人类情绪的特殊界定和理解,是以七情为基础的情绪活动的总体概括,与现代心理学情绪的内涵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把“思”认为是基础情志之一,表明情志不仅仅是简单的情绪反应,而是在认知基础上的情绪情感过程。人与生俱来具有一定的情志表达能力,一定的情志表达对人的身心和谐具有正向的调节作用,若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对身心造成伤害。情志由于其表达方式及对人体的影响作用不同等分为良性情志和不良情志、经意情志和不经意情志、勃发情志和持续情志,并具有能量性、两极性、双重性和兼挟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与情志致病有一定的联系,在某种程度上是情志能够致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部分是研究现状分析。 全面分析目前情志致病理论的研究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以此为依据确立本课题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实验研究方面 虽然以广州中医药大学徐志伟等、成都中医药大学王米渠等为代表的医家在实验研究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仅仅局限在怒志和恐志的研究。且由于情绪的 复杂多变性,难以复制出可靠的、被普遍认可的动物模型,使得实验研究的难度增加,研究结果的可信度较差。理论研究方面 多局限在中医基础理论本身的理解,且内容重复较多,虽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刘洋对情志病因进行文献整理和研究,但主要是基于《内经》对怒志的研究,目前尚无对情志致病理论的古今文献系统整理以及从多学科交叉角度的理论探讨。 基于此,确立了本课题的研究角度与方法,即继承与发展相结合,在系统整理《内经》情志致病理论古今文献的基础上,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基于认知心理学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有所发挥。 第三部分是研究的主要内容。 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进行整理、挖掘和发挥。即: 1.《内经》情志致病理论原文整理 仔细阅读《素问》和《灵枢》,从原文中逐条摘录情志致病的相关条文,参阅历代注家解释和现代文献资料,按照七情致病、多情交织致病、其它情志致病以及与情志致病相关的因素和其传变规律进行分类总结、整理和诠释。整理发现《内经》中有许多情志致病理论的相关论述,内容包括情志致病的规律、特点、社会因素、传变规律、致病病种、致病机理等等各个方面,已经形成了情志致病理论的雏形。 2.梳理历代医家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的诠释和发挥 从历代众多的医家中筛选出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有所发挥的医家,如唐代注家王冰、宋代的陈无择、金元时期的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明代的张景岳、李中梓以及清代的叶桂、沈金鳌、费伯雄等医家,分别从其主要著作中摘录出代表各医家主要观点的原文,总结出各医家对情志致病理论理解、发挥的特点和特色。例如:王冰的“五志甚则自伤,过用病生”、陈无择的“七情为内所因,各随本脏所伤”、刘完素的“情之所伤,皆属火热”、张子和的“五志所发,皆从心造”、李东垣的“七情所伤,皆损元气”、朱丹溪的“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张景岳的“情志之伤,从心而发”、李中梓的“妇人之病,易伤七情”、叶桂的“七情之郁,总由乎心”、沈金鳌的“七情之伤,发而过其节也”、费伯雄的“七情之伤,必归于心”等等。  3.医案整理研究 以《二续名医类案》为资料来源库,以EXCELL数据库为统计工具,对清代中叶到建国初期名医医案进行整理分析。研究以明确记录有情志病因的医案为纳入标准,并剔除情志非致病因素而是作为疾病症状出现者。以手工检索的方式,逐个翻阅医案,同时对医案中的相关描述进行规范化处理,以页码、医案、医家、性别、七情、病名、科别等录入表格,分类计数处理,结果发现七情在不同性别、不同科别、不同病种、不同医家病案中的分布规律有所差异。表述如下: (1)喜作为致病因素在医案中没有提及,七情病因相关病例中尤以“怒”志例数最多,“思”、“惊恐”次之,“悲”、“忧”例数最少,说明怒志在情志致病中尤为突出。 (2)情志病因医案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较多,我们认为女性可能较男性更易罹患情志病,正如《千金要方》曰:“妇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 嫉妒、忧忿,染者坚牢,情不自抑”。(3)男女疾病相关的首要情志均为怒志,除怒志外,男性以“思”、“惊恐”为主要致病情志因素,女性以“悲”、“忧”为主要致病情志因素。 (4)情志病因在男性科中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内科疾病,儿科疾病受情志影响最小。其中内、妇、外、耳鼻喉等科以“怒”志为主要情志病因,而男科和儿科以“惊恐”为主要情志病因。 (5)内科各系统中,受情志因素影响最大的是心系,其次是脾胃系统。心系以“思”、“惊”两志例数最多,肝胆以“怒”志例数最多,印证了《内经》“心怵惕思虑则伤神”、“怒伤肝”的相关论述。 (6)七情病因在不同的疾病中分布不一,血证、腹痛、噎膈、厥证以“怒”志损伤为主,癫狂、心悸怔忡以“惊恐”损伤为主,咳嗽以思伤为主,郁证以复合情志损伤为主。 (7)不同医家所诊治的病例中,七情病因的分布有所区别,从中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医家对情志病因的重视程度,例如张锡纯尤其重视思伤在情志致病中的重要位置。 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总结出情志致病的总体规律和特点为:情志致病,病种广泛”、“情志致病,怒志为首”、“七情致病,各有所伤”、“情志致病,易伤心神”,并联系当今社会现实情况,认为思伤在情志致病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现代诠释   基于对文献资料的理解和自己在生活实践中的体验,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进行诠释和理解。 (1)认为情志致病是以体质为核心的恶性循环链的启动,是情志与脏腑失和的表现形式,其主要病理机制为气机紊乱,其发生受多种综合因素的共同影响,如自身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等。 (2)总结出伤气、伤血、伤脏、伤神等情志致病的途径与方式。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维持人的生命活动,情志刺激容易扰乱气机的升降出入运动或消耗元气而患病;血是构成人体生命机能的基础物质之一,全身血脉与心相通,“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从而维持生命的正常功能活动,情志可导致血液瘀滞或耗损人体精血为病;情志出于脏腑,赖脏腑的精血濡养而正常表达,可以“五志伤五脏”、“从心而发,伤及他脏”及“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等多种方式直接损伤人体的脏腑而为病;情志亦可直接伤及心神,神乱而为病。 (3)提炼出情志致病的环节理论:体质虚弱是情志致病的核心,外界刺激是情志致病的扳机,情志异常是情志致病的中心环节,认知是刺激引起情志异常继而致病的重要过程。 5.基于认知的《内经》情志致病理论研究 对认知与情志(情绪)的关系进行梳理,认为认知是情志发生的一个重要过程,认知图式、认知偏向、认知失调是导致情志异常继而致病的重要原因。 (1)认知的含义及其与情志的关系 认知是大脑对外界信息的加工处理过程,认知过程即是指信息输入到内部加工再到 信息输出的全部过程。先秦哲学把认知过程分为知与虑即感知与思维两个阶段,《内经》对认知过程的论述则主要集中在《灵枢·本神》篇,提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我们认为,任物是认知的基础,意志是认知的重要环节,思虑是认知的核心,智是认知的最高境界,五神藏是认知的重要脏器。情志中本身含有认知的内涵,认知是情志发生的重要环节,认知对情志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2)认知在情志致病中的重要作用 认知图式是指对认知系统的一种模拟描述,认知图式随个人的生活经历而不断地更新和变化,皮亚杰称之为同化和顺化。认知的主要器官人脑与计算机相似,五官感知输入外界刺激经大脑进行信息加工,图式即相当于计算机的程序,不同的认知图式加工结果会大相径庭,良性的认知图式倾向于输出良

性的结果,而不良的图式倾向于输出不良的结果。所以,不同的认知图式对情志形成有不同的影响,是导致情志异常的原因之一。 图式还会对外界刺激信息进行有选择偏向的加工,这种偏向反应在编码、理解和信息提取过程中,即对图式一致性的信息更受欢迎,如拥有焦虑图式者易于加工威胁性的信息,这种病理性的认知偏向容易形成负性情绪反应。 认知失调是指认知元素之间的不协调的关系,认知不协调容易引起个体本身的心理冲突,使身心容易敏感导致易激惹状态,使人对异常情志反应的阈值降低,容易引起不良情绪的产生。 总之,我们从文献整理入手,首先厘清情志的基本概念和内涵,继而对《内经》条文进行整理,并予以合理的解释,结合历代医家的发挥、医案整理分析和现代文献对《内经》情志致病理论进行现代诠释,并在此基础上,从多学科交叉的角度基于认知心理学对情志致病理论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提炼出情志致病的“环节”理论以及认知之于情志致病的重要作用原理。 中医学是实践的科学,临床是基础理论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而理论的研究则能为临床提供指导服务。情志致病理论的深入研究有利于促进用科学的方法引导情志“当发而发”、“发而有节”,为临床治疗和养生应用提供有益的帮助。 主题词:《内经》;情志致病;医案整理;认知

8.期刊论文 张文青 治咳不必定用止咳药——读《黄帝内经》心得 -甘肃中医2007,20(8)

咳嗽是呼吸系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无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咳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中医之咳嗽,是一个症状,也是一个病,所谓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通常情况下多咳、嗽并见,习惯称\"咳嗽\".

9.学位论文 龙文醒 中医肺脾肾相关理论探讨及其在硬皮病的临床应用 2006

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及对邓铁涛医案中用药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中医肺脾肾相关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研究与归纳总结,并根据此理论对硬皮病这一疑难病症进行初步探讨,寻找其治疗核心,研究其相关性,总结其治疗的大致方向。 中医肺脾肾相关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内经》、《难经》之中,其论述多集中于三脏母子生克关系的讨论,后世医家在《内经》、《难经》的基础上对脾肺肾三脏相关作了更深入的阐述、挖掘与发挥。宋金元时期,关于肺脾肾三脏病理研究在母子生克关系外增添了代谢尤其是水液代谢方面的探讨。清代,肺脾肾相关理论在虚证的治疗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至今,肺脾肾相关,尤其是在疾病传变及临床表现中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引起各方学者的重视,由于三脏在各司其职的同时又互相影响,掌握并对其中的相关性进行深入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现实意义。因此许多专家学者对肺脾肾相关理论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并广泛应用于临床。 随着当代著名中医学家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学说”的提出,中医肺脾肾相关理论作为其子系统被正式明确提出。目前,对肺脾肾相关理论方面的报导、论文及研究,都比较于零散,概念不够清晰,核心观点不突出,对肺脾肾相关理论尚未有一明确的系统整理,临床应用研究也不够深入,针对性不足,较难形成有系统的理论以指导治疗。本论文尝试从肺脾肾的相关性入手,查找自《内经》以来的古代文献、古代医家对肺脾肾相关理论的论述,检索建国以来现代学者从现代医学临床角度和实验角度对肺脾肾相关理论的研究,在综述文献基础上作评价,并对《邓铁涛医案与研究》中邓老及其弟子的病案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在神经肌肉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消化系统疾病三类疾病的治疗用药中,五脏系统均有涉及,并均以脾(胃)系统出现频率最高,分别为:30.01%、29.09%、35.90%,可见邓老在这三类疾病的辨证治疗过程中,既重视脾胃这一后天之本的重要性,亦同时从五脏相关的观点出发,多脏同治。 临床运用上,本文对硬皮病这一病因未明而又尚无有效治疗方法的难治性疾病进行了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首先收集古代与硬皮病相关的文献资料,在综述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古代虽无硬皮病这一明确病名,但在痹证与虚损两种疾病的描述中却有较多的描述,两者之间并无明确区分,前者多见与发病初期,后者则是该病继续发展的表现,也是硬皮病的实质。再查找现代医学,包括中医与西医对硬皮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的报道,总结其西医研究进展,报道其当今存在的多种中医研究、治疗观点。最后,从邓铁涛教授明确指出该病属于虚损病范畴,以肺脾肾三脏亏损为主,故治疗上亦从肺脾肾三脏入手,以脾肾为主,兼顾肺脏,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减的观点出发,对邓老的理论进行了总结,其中主要集中于治疗方法和遣方用药原则两方面,并通过个案的报道,总结出硬皮病中医治疗应立足于肺脾肾三脏虚损的主要病机,三脏同治,以肾为主的大方向,选择邓老自软皮汤(主要组成为六味地黄汤)为主方,并根据临床患者不同的兼证表现加减用药。 本文通过上述各项工作,总结肺脾肾相关理论,并通过硬皮病进一步开展肺脾肾相关的应用研究,阐明现代肺脾肾相关理论,使五脏相关学说进一步充实完善,促进中医现代各家学说的学科发展,使整个中医理论体系更丰富。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jzyxyxb200801009.aspx

下载时间:2009年10月30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