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14 23:4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18 14:56
清朝文献中,投降的行动被称为“剃发归降”,而那些剃发表示降服的民众被称为“剃发降我之民”。一个鲜明的实例是明朝将领张春的故事,他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面对皇太极的劝降攻势,他表现出了坚定的忠诚。
皇太极擅长劝降,祖大寿、洪承畴等后来的降将都是他的“猎物”,然而,面对张春这位统帅级别的将领,皇太极的初次尝试并未成功。当夜,尽管送来了美食,张春坚决拒绝,并坚称忠臣不侍二主。这也反映出,如果仅凭简单的物质诱惑就能收服张春,那么明朝的灭亡似乎易如反掌。皇太极对此应该有所预期。
在经历了绝食后,皇太极亲自赐食,张春在饥饿和情感的波动下开始进食,看似表明他愿意效忠,但关键在于他始终坚持不肯剃发。尽管同意投降,张春对于这一关键仪式的抗拒,使得他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满洲对不肯剃发的官民采取了严厉的,即“留发不留头”。早在天聪四年三月,大贝勒阿敏就明确指示永平的官民,剃发是表示对后金认同的重要标志。皇太极也下令,所有俘获的汉人都必须剃发。然而,张春的坚持,使他在三官庙中度过了余生,直至终老,始终不肯剃发,成为了一个忠诚于旧主的象征。
剃发易服,乃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满族统治者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包括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改著满族服饰的。以“剃发令”或“薙发令”代称。由于这项涉及民族文化认同,主要又针对汉族而来,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民族意识,方便统治,引起各族人民,尤其汉人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遭致清廷的严厉处罚和血腥。剃发易服是一种民族压迫,加深了当时的,亦压制了汉族的文化和思想。剃发、易服与圈地、占房、投充、逃人并称“清初六大弊政”。